诗词中的党史|第20期《七律·到韶山》

2021-09-01 14:09:38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暑假期间开展“诗词中的党史”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党员深入挖掘诗词中的党史故事,引导学生党员通过诗词体验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了解新思想的实践伟力,自觉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薪火。

本期为“诗词中的党史”第20期,由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党员任雅轩赏析毛泽东诗词《七律·到韶山》。

一  诗词原文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注释:

⑴别梦:指离别之后,不能忘怀,家乡与故人常出现在梦中

⑵故园:故乡,指韶山。

⑶红旗:革命的旗帜,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戟: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

⑷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喻反动派。高悬:高高举起。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即蒋介石反动武装。

⑸为有:因为有。多:增强激励。敢教:能令、能使。

⑹日月换新天: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⑺喜看:高兴地看到。菽:豆类的总称。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

⑻英雄:此指新中国的农民。下夕烟:从黄昏时的炊烟和暮霭中归来。

二  艺术赏析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是说自从离开韶山,在那可诅咒的旧社会,为革命东奔西忙,韶山的乡亲们却遭受了无穷的灾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笼罩在韶山的上空,韶山的大地上洒下了无数的革命先烈的鲜血。但是韶山的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与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毫不妥协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回到韶山,看到的景象与以前大不相同了。韶山也像中国各地一样,在党的领导下,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当前的大好形势,不禁回想起过去,在那如火如荼的革命时期,韶山的人民真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韶山人民高举着革命的红旗,武装起来与反动派进行斗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韶山的人民从来没有畏惧。一方面是韶山的人民高举起红旗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一方面是反动派高举起霸主的铁鞭,对革命的人民进行血腥的镇压。韶山人民与反动派的斗争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是根本没有调和的余地的。他们从不气馁,从不退让,从不妥协,心里坚信真理。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韶山的先烈们牺牲了,但是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鲜血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换来了社会主义的新天地,他们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出了何等伟大的贡献啊!过去了,旧社会的苦难的生活终于过去了,蒋介石的黑暗统治过去了,一切封建剥削制度都过去了,都成了历史的陈迹了。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是太阳快要落山时的景象,韶山的人民从清早起就在田地里紧张地劳动着,在夕阳之下,万物都将休息了,鸟儿也要归巢了,这时候看到了什么呢?他欢喜地看到韶山的水稻和豆类作物,被风一吹,掀起了重重的波浪,就在这种非常优美的景象下,遍地的英雄——也就是在农田里劳动的人民公社的社员们,趁着夕阳的美景在一天紧张的劳动之后收工回家了。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韶山,但实际上概括了中国,事实上中国各地的情况都和韶山一样,中国的人民都经历过血和火的考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这首七律,记述了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三  历史背景

       1925年1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故乡,建立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后又组织人民协会。1927年1月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又一度回到韶山,向群众作了讲演,组织了几次农民运动工作座谈会,听取了党支部的汇报。他特别指出要建立农民革命武装,随时准备粉碎反革命破坏农民运动的阴谋。这之后,韶山一带的农民运动更加深入发展了。

       三个月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湖南反动军阀也于5月11日在长沙突然袭击总工会、农民协会等革命组织,逮捕屠杀革命党人,这就是血腥的“马日事变”。这个事变激起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愤怒,各地立即组成革命武装。当时韶山也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湘宁边区司令部,集中一千多人的队伍,三百多支枪,准备配合友军夺取长沙。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这个革命计划没有成功。农民武装力量反而被反动派各个击破。后来反对派的军队分三路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英勇抵抗,终因众寡悬殊,失败了。接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许多农民都壮烈牺牲了。

      从此,经过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终于在建国后的第十年,毛泽东才得于1959年第三次返回故乡,一别32年,故乡的面貌全变了。抚今追昔、感而赋诗。这首七律,是六月二十五日深夜写成的。尽管1959年,年轻的共和国由于国际国内的天灾人祸,正陷入困境,毛泽东此时忧心忡忡,但作为浪漫诗人,他在故乡、在历史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都能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去战胜一切敌人,现在暂时的困难又有什么可怕呢!这给诗人以莫大的安慰,使诗人内心充满了激情。在这种心情下创作的这首诗,也饱含了这种激情。

敬请期待第21期《水调歌头·游泳》背后的党史故事。

撰稿:任雅轩

排版:王柳婧

审核:田野 肖露 潘纪龙

责任编辑:田野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本期为“诗词中的党史”第20期,由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党员任雅轩赏析毛泽东诗词《七律·到韶山》。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