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桂林日报》报道支部成果之地质博物馆

2020-10-21 01:26:48 《桂林日报》 桂林日报

走进理工大地质博物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记者胡晓诗 文/摄

博物馆内的古生物化石墙。

萤石、石英共生标本。

博物馆收藏的体积巨大的水晶。

2016年11月,坐落于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的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又名桂林市地质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目前广西区内唯一的集专业教育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地质博物馆。

进入地质博物馆接待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具镶嵌于墙壁上的鱼龙化石。这具诞生于2.1亿年前长达13米、出自贵州关岭地区的鱼龙化石,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作为镇馆之宝的,还有重达3.5吨,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南丹铁陨石。

被央视等主流媒体誉为“华南地区功能最齐全的地质博物馆”的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馆藏实物标本达5万余件,其中系统展出了古生物化石、陨石、矿物、岩石、矿石和宝玉石等珍贵标本6000件。据了解,地质博物馆围绕生命起源与演化、行星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矿物岩石、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宝玉石等主题设置10个展厅,同时配套3D影厅、大标本展区、临展区及校友捐赠长廊等辅助功能展区。

此外,对被誉为“地质历史活的教科书”的金钉子国际地层剖面、独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世界超大型矿床“大厂锡多金属矿”和“平果铝土矿”等专题,地质博物馆还进行了深入剖析与系统展示。值得一提的是,该馆的陨石展厅收藏了世界各地已发现的85%以上的陨石类型,合计54种、300余件,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科普价值,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陨石种类最为丰富的博物馆。

1956年,博物馆的前身桂林地质学校地质陈列室成立,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当年,桂林地质学校只是一所不起眼的工科类专科学校,成立地质陈列室的初衷仅是确立以岩石、矿物、化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供学生上课、实习所用。

随着学校的发展,曾经小小的地质陈列室成为了一座展陈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大型地质博物馆。丰富馆藏的背后,凝聚着该校师生的奋斗拼搏和校友的捐赠大义。

博物馆副馆长陈宏毅博士介绍,地质博物馆的馆藏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长期的积累,包括建校以来的桂工师生去野外采集得来的藏品,第二个就是校友长期的捐赠积累。

现任广西陨石与行星物质研究中心主任缪秉魁教授曾3次赴南极科考;现任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副馆长的陈宏毅博士于2015年底参加了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南极科考结束后,两位校友共计为母校献上了200余件不同类型的南极岩石标本的“大礼”。

2017年7月,地质博物馆牵头组织沙漠陨石考察,陈宏毅任考察队队长。该校师生与中国科学院李世杰博士等共同参加了此次科学考察。此次科考取得的重大突破就是发现一块重达28公斤的普通球粒陨石。按照此前考察队合作协议,该陨石已永久珍藏于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供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所用。

地质博物馆大厅共计38件的鱼龙和海百合化石,来自学校1958级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校友丰嘉富先生的捐赠。桂林理工大学前党委书记张学洪教授倾其一生收藏,在地质博物馆开馆前夕,捐赠矿物晶体、岩石、观赏石和古生物化石等标本100余件。2016年11月7日,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化探1963-1班校友们把收集自海内外20余个国家的矿物岩石类标本300余件正式捐赠给母校。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正如地质博物馆馆训所言“聚天地精华,诲世间学子”。走进博物馆,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品读地球的传奇故事。

责任编辑:张佳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0年10月16日,《桂林日报》以《走进理工大地质博物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为题,详细报道了支部建设成果之地质博物馆。
    相关阅读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