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书(51)《被讨厌的勇气》

2022-02-15 16:47:18 微信公众号 学秘部

""


[]


每周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00:0004:57 未加入话题

每周一本书,悦读新视界。

大家好!我是曾旭红。本周要向大家推荐的好书是《被讨厌的勇气》,知乎上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一名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青年,听到了一名哲人主张的“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便来挑战,两人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在一夜一夜过去后,青年开始思考,为什么“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不知道你读完这段简介有何感想?关于幸福,关于自由,关于被人讨厌,关于勇气,你是否也有过思考?是否也在追寻着答案?如果是,那你一定要来读一读这本书。它是两位日本作家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的书。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整本书的内容通过“青年”和“哲人”对话的形式呈现,哲人讲了很多阿德勒心理学的概念和思想,不管是对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是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来讲,都有很多观念跟常识、直觉观念完全相反,甚至是颠覆性的,因此,青年总是不服,总是与哲人争辩,一直到最后,青年才表示被说服,也由此走向了幸福之路。

最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书中第一个争论的观点,原因论和目的论,这也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它们是用来解释世界和事物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原因论就是,当我们遇到问题,我们会往过去找原因,认为是过去的某件事或某个原因导致了今天这个事情的发生。也就是,你现在的痛苦是因为之前发生的一些事情,注定了你现在只能是痛苦的,你好像是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的。而目的论则不接受这样的观点,书中阿德勒的一段话代表着目的论的立场,即“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举个例子,在这个被新冠肺炎疫情笼罩的春节假期,有人会说“每天看着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真是很压抑,没办法做其他事情”。这是很显然的原因论观点,因为有这么多疫情信息,所以我的状态变得压抑了,无法做其他事情。而目的论则认为,不是因为那些疫情信息使你压抑,而是你就是不想做其他事,你才选择让自己接受那么多消息,那是你的选择。

这样的解释,是不是有些打破你的原有思维呢?目的论的视角其实是阿德勒想要帮我们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是来自过去的束缚,他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也正是要挣脱了这个来自过去的束缚,我们才能挣脱后面的来自人际关系、来自未来的束缚。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我们不会遇事再怪父母怨社会,我们会获得自己完全掌控人生责任和选择权力的自由,而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被讨厌的勇气。那是一种无畏的勇气,希望我们都能努力去获得它!





END



责任编辑:团宣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正是要挣脱了这个来自过去的束缚,我们才能挣脱后面的来自人际关系、来自未来的束缚。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