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先进模范 -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党支部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邀请函丨建党百年
理想照耀中国
01 |
陈望道:真理的味道 |
02 |
张人亚 张爵谦:传承革命星火 |
03 |
熊大缜:“兵工大王”的烈性 |
04 |
颜红英:我送亲人过大江 |
陈望道
01
陈望道:真理的味道
陈望道出生于1891年,是浙江金华义乌人。他曾经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在读书期间他结识了日本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并阅读他们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在《理想照耀中国》中主要讲述了陈望道把墨汁当糖的故事。为了专心致志地完成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他离开浙江回到家乡心无旁骛地工作。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孜孜不倦地研究,夜以继日的翻译。他母亲见他工作如此呕心沥血,想做点好吃的为他补补身体。于是,母亲就弄来了糯米做成粽子,又弄来一些义乌的红糖,让陈望道将粽子蘸红糖吃掉。但是由于陈望道对翻译工作过于专注,他一边工作一边吃粽子,粽子蘸的不是红糖而是墨水,而他竟然对此毫无知觉。就这样他加班加点地工作,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中文翻译工作。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意义非凡,它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准备。如今的我们站在历史的时光轴上,百年之前陈望道“真理至上,甘之如饴”的精神依旧熠熠闪光,照亮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的光明征程和前进方向。
02
张人亚 张爵谦:
传承革命星火
张人亚1898年出生,是浙江宁波人。他是早期的中共党员,为党中央秘密筹集过大量的活动经费。张爵谦是张人亚的父亲,他在儿子离家后,用自己的一生来信守对儿子的承诺,保留了重要的革命文物。
张人亚
张爵谦
在“4.12”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将自己手中的一批机密文件和珍贵档案送回老家宁波霞南村,交托给自己的父亲张爵谦保存,并再三叮嘱父亲不要告诉别人。
为了完成儿子所托付的大事,张爵谦编了个“不肖子在外亡故”的故事,为张人亚和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的衣冠冢,并用油纸裹好儿子交给自己的文件藏进空棺里面。墓碑上,张爵谦为了稳妥,他删去了张静泉(张人亚原名)中的“静”字,以“泉张公墓”之名埋藏了儿子的秘密。张人亚于1932年在检查工作的过程中因病殉职,而他的父亲张爵谦用其一生完成了对儿子的承诺。在1952年时,年事已高的张爵谦请人打开了空墓,将其中的文件取出交还给国家。保护下来的革命文物中有一本《共产党宣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译本之一。
张人亚与张爵谦两父子用自己的行为为中国共产党保存了重要的革命文物,张爵谦为了文件的保护甚至不惜败坏家族的名声,其行为是舍小利为大利,在今时之中国仍有一定的价值。
熊大缜
03
熊大缜:“兵工大王”的烈性
熊大缜,祖籍江西南昌,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1938年4月,熊大缜放弃赴德留学的机会,参加八路军,领导研制烈性炸药、地雷和无线电设备,积极从事抗日活动。
熊大缜曾亲眼看到抗日分子被日军包围,引爆手榴弹未果而白白牺牲。因此他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告别老师和爱人后奔赴冀北根据地,投身制作烈性炸药事业,实为“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
1938年端午节,熊大缜化装潜入天津,寻求到了恩师的帮助。在叶企孙的动员之下,一个多月内就有近百名平津大学生进入冀中,聚集到了熊大缜的麾下。随后,熊大缜组织成立了两个专门的研究室,进行科技攻关,并亲自担任烈性炸药技术研究室的领导。在这些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不分昼夜地刻苦钻研下,一种大威力的烈性炸药被研制出来了。当时这种TNT烈性炸药的技术在全国居首位,被广泛应用于“地雷战”“伏击战”之中。
与此同时,熊大缜还在国内首先研制出“反坦克地雷”。只要是熟悉熊大缜的人,无不钦佩他搞科研搞技术的才干,有人把这个“江西才子”誉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兵工大王”。
04
颜红英:我送亲人过大江
颜红英,1930年出生,江苏省宝应县广洋湖镇杨林沟村人。
《理想照耀中国》中演绎了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时,19岁的颜红英和父亲、妹妹一起送解放军过大江。敌机飞来飞去,不断轰炸,不断有船被烧毁炸毁。在炮声隆隆的扬中县西南江面上,一位身材瘦小、梳着大辫子的姑娘,挺立船头,她正奋力划桨,一心想要船儿驶得飞快,好让船上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尽快登陆,到对岸去打胜仗,解放全中国。这情景深深地打动了在岸边采访的邹健东,他迅速用相机把这动人一幕拍摄下来。因为一张题为《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这位小姑娘的背影被永远地定格在历史记忆中。
颜红英奶奶指着脸颊上的伤痕回忆说:“当时有一名战士问我害不害怕,我说‘不怕,怕什么!我要把你们送过江去,解放全中国’。我驾驶着船划到江心时,突然一颗炮弹就在我家船边不远处爆炸了,一块东西擦破我的脸颊,顿时满脸是血,我也不管,还是拼命地划,一心想尽快把人民解放军战士渡过江到前方打胜仗。”
革命的岁月已然过去,但革命的精神却依然适用于新时代。在漫漫人生路上,作为后辈的我们应该积极传承革命先辈们的红色基因,用敢于拼搏的不懈精神砥砺前行,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复制链接观看|共产党人坚守的力量
https://m.weibo.cn/2803301701/4649704106754164
编辑:李钰
审核:刘志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