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与中国南极中山站党支部开展联学联建

2022-04-21 14:02:14

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党员李喆,迄今已在南极开展了90天围绕冰雪化学、冰雪物理、冰川水文和冰川气象等的冰雪环境监测工作。虽然此时处在南极的夏天,但是夜晚零下十几摄氏度、二三十米每秒的狂风是家常便饭。科考队员们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控制舱外检查仪器状态并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在达尔克冰川的34天,期间队员们不仅要完成科考任务,还要自力更生,解决后勤问题。挖雪化水,加油发电都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环节,真正体会到了远离人类文明的感觉。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队员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圆满完成科考任务,顺利归站。李喆表示,“即使远在南极,当得知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好消息时,我的内心仍无比激动。未来,我将以华东师大‘地理精神’以及南极科考队的‘南极精神’为激励,为极地科研事业和支部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南极之巅。”

微信图片_20220421132508.jpg

为进一步认识南极、弘扬南极精神,2022年3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与中国南极中山站党支部开展“关注国家发展·勇担强国使命”联学联建。华东师范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组织部副部长韩春红,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段玉山,地理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罗艺,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党员及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代表,中国南极中山站党支部成员及中山站科考队员代表等参加联学。联学活动由地理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罗艺主持。

1.png

2.jpg

段玉山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向南极各位科考队员送上诚挚的问候,对中国南极中山站为国家极地科研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表示由衷的钦佩。段玉山向中国南极中山站介绍了学院基本情况。近年来,华东师大师生积极参与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工作,为极地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了师大青年学者力量。2020年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丹赫作为华东师大第一位赴南极内陆科考的学生,将师大学子的科研热情挥洒在南极内陆,今年,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喆接过接力棒,踏上了南极科考的征途。段玉山表示,未来希望能够加强与中国南极中山站的合作交流,华东师大青年在极地研究中有新的突破。

3.jpg

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书记史贵涛曾多次参加南极科学考察,从“地学精神立人”“课程思政树人”“双院协同育人”三个方面介绍了支部卓越人才培养的机制,支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卓越育人”为目标,着力创建“七个有力”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未来,支部将继续落实地学精神和南极精神,立足国家人才战略要求,推动“卓越育人”工作,将地学传统与卓越人才使命相互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卓越人才培养,引导更多卓越的华师地理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华东师范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韩春红,为地理科学学院的“地学精神”和南极中山站的“南极精神”而动容,会场热烈的气氛,由遥远的南极传达来的问候,仿佛如与太空站宇航员对话一般。韩春红从“胸怀两个大局”和“实现两大卓越”对本次本次联学联建进行点评。她希望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以“新时代高校党建样板支部”建设为契机,带领师生党员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和深刻领悟,心怀国之大者,立足新时代,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工作学习中践行华师地学精神,瞄准卓越目标,发挥协同育人优势,教学相长,奋力开创卓越学术、卓越育人新局面。

5.jpg

1989年2月26日,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皑皑白雪之上,中国南极中山站宣告建成,点点红色格外醒目,这是继长城站之后中国在南极建成的第二个科学考察站。站区平均海拔11米,夏季最高温仅9.6℃,冬季最低可达-46℃,全年大风天数约190天,走出门去眼前尽是白雪与冰川。33年来,中山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7座大型建筑陆续建成,越冬楼、综合楼投入使用,网络从无到有,医疗室、会议室等功能设施齐全,可为考察队员提供交通机械、通信、医疗、生活、居住、科考保障等支持。这是一代又一代极地人在党的领导下,流血流汗、不懈奋斗,才取得的南极考察的辉煌成就。

6.png

目前,中国南极中山站已成为我国建筑面积最大、功能设施最为齐全的极地考察站,是东南极考察的中心站、枢纽站和重要保障基地,也是我国开展极地事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示国家极地综合实力和极地治理贡献度的重要窗口。冬去春来,往复不息。中国南极考察已历经38年,一批又一批的“南极人”以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对极地事业的热爱,目前,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已经有3位党员先后6次前往南极,把“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带回了华东师大,也为中国极地事业培育了后备人才,华东师大人一路向南,在一次次考验中战胜困难,化险为夷。这是对“地理精神”和“南极精神”的坚守与信仰。

7.jpg

南极在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中的科学地位突出,这里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地球表层圈等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相互作用,触发全球环境与气候改变,环境与气候要素相依互馈且变化敏感,是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窗口,因此开展极地考察研究对我们认识地球系统及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华东师范大学围绕这一国家重大科学需求,积极投入到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研究中,多人次参加了极地考察。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推进科技创新,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而极地科考正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在远离人类文明的南极,中国的极地人在零下十几度开展科研工作,无畏艰苦,力争以优异的科考成绩回报祖国母亲!

8.jpg


责任编辑:侯巧凤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与中国南极中山站党支部,开展“关注国家发展·勇担强国使命”在线联学联建活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