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党员风采 | 华东师大地科院殷杰教授团队最新成果

2023-03-20 09:41:26

导读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是导致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暴雨山洪灾害日益频发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的暴雨山洪灾害事件(87%)及因灾死亡人数(97%)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决策者、研究者以及相关从业人员需采取怎样的措施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灾害风险?

2023年3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殷杰教授团队最新成果以comment article题为“Flash floods: why are more of them devastating the world’s driest regions?”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Nature 2023,615:212-215),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该研究的合作单位还包括香港大学、芬兰气象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美国密歇根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

1.png


背景  


2022年,巴基斯坦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全国三分之二区域被淹,超过1500人死亡、3300万人无家可归。非洲部分地区因洪灾导致超过2000人死亡,地处中东的阿联酋、沙特、伊朗、卡塔尔、阿曼、也门等国的部分区域(甚至沙漠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发生暴雨洪涝灾害。我国青海省大通县发生的“8.18”山洪灾害,暴雨在不到一小时内形成山洪泥石流,造成数十人死亡,超过1500栋房屋受损。

根据EM-DAT数据分析显示: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尤其是2000年以来,全球不到半数(约47%)的暴雨山洪致死事件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却造成了全球近四分之三(74%)的因灾死亡。绝大多数的暴雨山洪灾害事件(87%)及因灾死亡人数(97%)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是导致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暴雨山洪灾害日益频发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暖湿化趋势显著,2010年代5日最大降水较1980年代上升了约8%。巴基斯坦5日最大降水则较1900年提高了75%。此外,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人口数量和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上升,但仅有约1%的人口分布于发达国家。

2.png

在此背景下,亟需决策者、研究者以及相关从业人员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模、评估以及减缓等措施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灾害风险。

措施建议  

数据集成与风险制图

全球主要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普遍缺乏开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所需的水文气象观测、数字高程模型、人口社会经济和遥感地理信息数据等。有关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研究人员亟需帮助其发展数据观测网络、构建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并开展洪水灾害风险制图,为干旱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数据和分析基础。

发展早期预警系统

目前,欧美国家已普遍将雷达降水反演、卫星观测数据、雨量站观测和模式降水预报相结合,借助水文和水动力模型,发展并运行了业务化的暴雨洪涝预报预警系统,可为政府的灾害应急处置提供充足的响应时间。国际气象组织正在推进的一个项目,旨在提供暴雨洪涝实时预报信息,已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建立了8套预警系统,另有10套在建,更多的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将被纳入到该项目中。

实施洪水韧性措施

在全球主要干旱半干旱地区应该实施灰色(堤防)工程和绿色(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工程相结合的洪水韧性措施。近二十年来,中国在黄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投资数百亿元修建了数千公里的防洪工程,有效缓解了黄河流域洪涝灾害影响。中国正在推进的“海绵城市”(sponge city)以及巴基斯坦的百亿棵树海啸计划(the Ten Billion Tree Tsunami Programme)都是全球减缓洪涝灾害风险的代表性措施。

长期迁居移民规划

在暴雨山洪灾害多发易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政府应制定临时应急避难或长期的迁居移民规划。对于临时性的应急疏散规划,需要设计应急避难的位置和容量以及选择合适的应急疏散通道。对于长期的迁居移民规划,应科学的、有计划地迁出高风险区内的居民并转移安置到低风险区。例如,中国政府在过去十年从山洪多发的陕西省南部山区迁出安置了超60万人。

灾害风险金融机制

在全球主要干旱半干旱区推广洪水保险、巨灾债券和共同基金等风险转移分担机制。中国已将洪水保险纳入到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并在全国数十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但是,洪水保险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普及率差异较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居民往往难以负担高额的保费,从而导致不平等性。此外,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可寻求建立共同基金来分担类似去年巴基斯坦的巨灾风险。

提高公众意识和响应

干旱半干旱区居民往往对暴雨洪涝灾害缺乏经验导致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不足。政府应提供洪涝灾害风险教育以指导和帮助居民适应极端灾害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研究人员需关注影响干旱区居民洪涝灾害风险意识和采取应急措施的主要因素并开展深入的社会心理研究。基于社交媒体信息的数据挖掘、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智能体建模,可为干旱区洪涝灾害人群行为研究提供技术方法支撑。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0626-9

作者简介

3.png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城市洪涝灾害研究。迄今已在Nature、Nature Sustainability、Earth’s Future、WRR、JGR、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过2000次,部分成果被纳入IPCC第五、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被Nature Asia作为highlight报道。撰写的多份防洪减灾决策咨询专报被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门采纳并获中央领导批示。先后获得华东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奖(2018)、中国地理学会青年科技奖(2019)和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2021)。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灾害与风险委员会委员、世界天气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灾害防御协会常务理事、SCI期刊Journal of Flood Risk Management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编委、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客座编辑。


责任编辑:侯巧凤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3年3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殷杰教授团队最新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