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课程思政经验
热带作物学院 王倩男
热带作物学院的《遗传学》课程是海南大学开设最早的农业与生命科学最基础的主干课程,同时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园艺、农学等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程,着重研究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遗传分析的基本方法。自1958年海南大学成立起,数以十万的农业和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遗传学》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大批农科类人才。《遗传学》课程早在2002被评为“校级重点课程”,2005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本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并于2017年获批“海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目前,海南大学热作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工党支部开始重点探索《遗传学》课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中的定位和内容设计,将思政育人与科研教学“基因重组”起来,并进行课程教学实践验证,使本课程更加贴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针在热带作物学院课程中的实践。
一、 如何进行《遗传学》课程思政
(一) 课程思政设计原则及标准:
1、 设计原则: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堂(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是育人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对育人起着基础性和方向性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把品德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之中,让课堂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坚持春风化雨的原则、坚持符合课程特点的原则、坚持系统设计的原则、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坚持实践创新的原则。
2、 设计标准:
(1) 说课基本内容齐备,目的明确,体系完整,重点难点突出。
(2) 德育内容总体设计系统、符合课程特点,突出教学特色与创新,有亮点。
(3) 教师精神饱满,有激情,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将德育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 设计步骤:
整体教学设计---精心发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设计思政元素融入方法、教学效果---将思政元素和教学策略应用于相关章节---教学效果评价
(三)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深度挖掘、拓展和开发遗传学课程所具有的真、善、美,将课程思政元素归纳为爱国爱党、民族自豪、文化自信、批判质疑、科学道德及社会公德、艰苦探索求真知等几大类。充分利用遗传学中的基因、遗传与进化等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树牢学生的“四个意识”,引导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在融入中摒弃生硬的大道理式的说教,而是以幽默、风趣、生活化的语言展开,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能够领会背后的深意。
(四) 具体案例:
1、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在《绪论》中,介绍遗传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时,会讲解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遗传指亲子间的相似现象,而变异指个体之间的差异。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没有遗传,物种不能稳定和延续下去,没有变异,就没有发展元素,物种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教师从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对立统一关系出发,介绍研究遗传与变异的联系和发展对于认识生物遗传与变异的辩证关系以及推动遗传育种工作有着实践的意义。
2、 在学术面前勇于挑战权威。
在《遗传的分子基础》章节会涉及DNA复制相关内容。课本上在介绍DNA的半不连续复制内容时,简单介绍前导链的连续复制和后随链的不连续复制。但实际情况是不是两条链的复制速度及效率协调统一呢?2017年6月15日,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online一篇文章《Independent and Stochastic Action of DNA Polymerases in the Replisome》。在简单介绍该研究的主要内容后,强调研究结果表明时而滞后链停止运行,但前导链继续增长,时而其中一条链突然以10倍正常速度开始复制,毫无规律可寻!此外,由于缺乏协调性,DNA甚至可以一脚踢开解旋酶来暂停复制,以使DNA聚合酶赶上进度。真实的DNA在复制过程中,聚合酶并不相互协调,而是每条单链高度独立复制,充满随机性,最后却能够完美与母链相匹配!
通过介绍此文章内容及结论,引导学生在学术面前要勇于挑战权威,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无止境,且充分理解课本知识滞后于科学前言进展是正常的。再次,也在课堂上展示出教师及时更新课堂内容、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对课堂及学生负责任的态度。
3、 不同领域和专业的精诚合作。
在《遗传的分子基础》章节会涉及DNA双螺旋结构相关内容。在向学生介绍具体双螺旋结构特点之前,先介绍该结构是如何被发现的。以此为出发点,介绍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的研究方向及贡献,引导学生重视不同领域和专业的精诚合作。
4、 探索未知、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在《孟德尔遗传》章节,结合孟德尔的故事,介绍他是如何进行豌豆杂交实验的,了解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统计及处理的严谨性及重要性,了解科研之路的艰苦与不易,引导学生树立探索未知、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5、 科学道德与社会公德。
在《基因工程及基因组学》章节,针对近年来“基因编辑”研究热点,在讲授和扩展专业知识的同时,组织学生对“基因编辑婴儿”及“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事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及伦理观念。
6、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文化自信。
在《基因工程及基因组学》章节,介绍国际上多个基因组计划。向学生介绍,2007年10月,我国科学家绘制完成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又称“炎黄一号”),这是继中国科研人员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研究任务、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谱10%任务后,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独立完成了100%中国人基因组图谱。此外,2017年12月28日,我国启动“中国十万人基因组计划”,这是我国在人类基因组研究领域实施的首个重大国家计划,也是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此内容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2018年4月25日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online一篇文章《Genomic variation in 3010 diverse accessions of Asian cultivated rice》。该研究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16家单位,历时7年协作攻关完成的“300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此外,该研究通过对3010份水稻基因组的分析提出亚洲栽培水稻起源的新观点并恢复命名,90年前由日本学者对“籼”、“粳”稻分别命名的indica(Oryza 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和japonica(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终于恢复为“籼”(Oryza sativa subsp. xian)、“粳”(Oryza sativa subsp. geng)亚种的正确命名,使中国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得到正确认识和传承。
7、 培养科研热情。
在《细胞质遗传》的“植物雄性不育”这一节中引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同时,结合袁隆平院士关于“海水稻”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作为“海水稻”团队研究成员之一的支部党员江行玉教授研发的“作物抗盐剂”及其在耐盐蔬菜中的应用。最后,将袁隆平院士相关采访及江行玉教授相关报道的视频文件发送给学生,让其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并学习,激发了学生们的爱校之心和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同时,也激励了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到实验室,投身于科研,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结合。
(五) 其他举措
1、遗传学课程组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积极交流,分享思政元素素材,发挥团队合力,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2、学院邀请华中农业大学姚家玲教授为我院教师做《植物学》精品课程建设及课程思政经验交流讲座。此外,学院积极向我院教师推荐及分享公益直播课程《筑基青年教师成长,践行教学方法应用,助力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鼓励学院广大教师积累课程思政教育经验。
二、 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
1、 如何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涵义?
通过组织大家学习文件精神和课程思政讲座等方式积极宣传课程思政的涵义,让广大专业课教师正确认识到课程思政不是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也不是将德育内容生硬楔入课程内容;而是要寻找与课程内容相契合的德育元素,针对学生成长特点,聚焦青年思想关切,着眼于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
2、 如何不断挖掘新的思政元素?
(1) 从教师个人角度:
① 多关注几个科研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如:环球科学、赛先生、iplants、BioArt、生物学霸、小木虫等,在便于自己了解科学前沿进展的同时,及时收集思政素材。如,10月7日公布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基因编辑领域的两位先驱,且均是女性。8月2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李莉研究员团队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online一篇文章《A novel strategy for creating a new system of third-generation hybrid rice technology using a cytoplasmic sterility gene and a genic male-sterile gene》,该研究利用对细胞质不育基因orfH79的精准调控,拓展了转基因花粉致死体系,为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在水稻及其他作物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同时研发了第三代杂交水稻多光谱融合高精度荧光分选体系,该研究将助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
② 在每轮备课时,从网上搜索近期是否有授课内容相关的研究进展。
③ 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和职业修养。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就是教师言行的映射,教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成长和行为。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职业修养,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
(2) 经验交流学习:
每位教师的具体专业、研究方向及思维方式不同,看待问题的思路和备课授课特点不同,以党支部、课程组、系为单位组织课程思政经验交流会,互通有无,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