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平凡而伟大的抗疫志愿者——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师杨成东

2022-10-14 18:57:53 植保学院

  2022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海南各个市县,打破了大家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和工作。为了早日控制疫情,海南大学党委选派多批次抗疫志愿服务队前往各疫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植物保护学院杨成东老师便是抗疫志愿者中的一员。


  8月22日,经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海南大学选派了包括杨成东老师在内的36名教职工组成海南大学第七批次志愿服务队,奔赴疫情高风险地区——海南省万宁市万城镇车头村,与医护人员及当地村民共同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杨成东老师负责核酸信息采集工作,他轻描淡写地介绍他的工作任务:“经过医护人员培训,从8月23日开始,每天早上6点多,志愿者们赶往车头村委会集合,准备开始核酸采集工作。由于处于高风险区,所有村民都必须居家,医护人员及志愿者需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挨家挨户上门进行核酸采集工作。”



  其实,炎热的天气加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给防疫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在车头村的防疫工作中,杨成东老师每天都要全副标配武装——手上拿着手机,身上挂着消毒液及装有核酸采集管、棉签和密封袋的塑料袋,重复核酸信息采集工作。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困难重重,因为穿上防护服成为“大白”的那一刻就已经汗流浃背了,还需步行到住户家中完成信息录入和核酸采集。对于长期佩戴眼镜的他来说,为了不影响工作,在信息采集时经常需要屏住呼吸,因为当戴上N95口罩和防护面罩,在早晨气温较低或者下雨情况下,呼吸产生的水汽笼罩眼镜会影响视觉,严重降低工作效率。另外,在信息采集过程中,针对没有手机的老年人,无法通过扫描其健康码快速完成信息采集,只能扫描身份证上传信息,输入电话号码,且由于老人大多不会普通话,只能向其反复确认所输入的信息或者找其他村民帮忙才能完成正确信息采集;对于没有身份证的孩童,只能手动输入其个人信息,也会降低工作效率。每位志愿者每天入户信息采集都要超过100人,在连续工作几小时后,有的人甚至会因严重脱水,体力不支而出现头晕胸闷,但为了早日控制疫情,志愿者们在片刻休息之后,继续投身核酸信息采集工作中。当一天工作结束后,志愿者们还需反复消毒,通过较为复杂的操作才能安全脱下防护服。

  杨成东老师这么表达他的工作感受:褪去防护服,看着大家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感觉就像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深感防疫工作的不易和艰辛。而经历过这一段艰辛工作,更深刻体会到疫情无情,人有情,团结就是力量,抗疫必胜。

  虽然深知防疫的艰难,但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与万宁市人民齐心协力,不畏艰辛,积极投身到抗疫工作中,将车头村从开始的高风险区逐渐转变为中风险区,最终降为低风险区,所有人都在这场疫情防控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9月17日,在圆满结束了志愿者任务,按规定要求完成集中隔离和居家观测后,杨成东老师默默回到了学院,全身心投入到热爱的教师岗位工作。



责任编辑:王晓露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海南大学党委选派多批次抗疫志愿服务队前往各疫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植物保护学院杨成东老师便是抗疫志愿者中的一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