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小红薯撑起大产业 新科技铺就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0-10-13 10:15:48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河南科技大学以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学科专业优势,集中人力、物力与技术在红薯产业扶贫上精准发力,坚定奋进在精准扶贫、对口扶贫、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

一、基本情况

产业兴旺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传统的农户种红薯,仅停留在产面上,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量低效益差,种地不挣钱导致贫困发生。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颠覆了人民对红薯的的传统认知,红薯的食用已经由吃饱、吃好、吃安全上升到吃健康的餐桌化水平,消费量逐年增加、趋势日益提升。

豫西地区是典型的丘陵旱作区,红薯是当地种植的主要农作物, 种植方式以春薯为主,常年种植面积在120万亩以上。丘陵旱区独特自然环境,造就了豫西红薯沙、面、甜、香,风味独特,品质优于其它地区。同时,豫西地区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战场,尤其是红薯产业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推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任务依然艰巨。

为此,河南科技大学依托农学院成立了洛阳市红薯产业协会,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友军教授组建了以教授博士为主的红薯产业团队,其中党员8人、教授5人、博士5人,搭建了一支政治素养好、业务能力强、愿干事、能干事的优秀团体,形成了栽培、育种、生技、土肥、植保等专业专长、学科互补的优势特色。面对脱贫的艰巨任务,2018-2020年,河南科技大学红薯产业团队跑遍豫西大地,洛阳的伊川、宜阳、新安、洛宁、嵩县,以及三门峡、郏县、襄县、济源、焦作、巩义等各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在红薯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方面下足了功夫,红薯产业美好的发展前景也逐渐被农民所认可,被誉为“项目接地气、技术很实用、模式可复制”的好产业。

二、实施进展

(一)摸清家中底数,做到心中有数

河南科技大学红薯产业团队团长李友军副校长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亲自对汝阳合作社、种植大户、红薯农企进行调研摸底,参加校地对接研讨会,以及汝阳县委县政府、科技局、农业局、扶贫办举办的各类重要座谈会,连续三个周末六天驻守汝阳,白天跑点晚上讨论,不辞辛劳。李友军副校长明确提出,分析问题要深入,解决问题要精准,真抓实干见成效。

经过调研,李友军副校长把汝阳红薯产业总结为三点:第一,有品牌。汝阳县是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地理标志产品示范县。汝阳红薯是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地理标志产品,在第十六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取得了农产品金奖。第二,有基础。目前汝阳县红薯种植面积10万余亩,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25家,红薯农业机械公司2家,育苗基地12个,每年鲜薯储存10万吨以上,红薯三粉(淀粉、粉条、粉皮)加工基地20多个,每年户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按照一县一品谋划,2020-2024年汝阳县红薯种植面积将达到26万亩。第三,有组织。红薯产业是农业的主导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只要把汝阳红薯种植历史悠久的底蕴激活,把豫西优势突出的特色固化,就能把小红薯做成大产业,以小红薯做出大文章,最终打赢这场经济翻身仗。

(二)注重谋篇布局,做优顶层设计

做好红薯这篇大文章,首先要做好产业的顶层设计。河南科技大学红薯产业团队在2018年调研的基础上,2019年编写出版了汝阳县红薯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4),旨在引导产业经济合理有序发展。制定了红薯绿色高产生产技术规程、洛阳市鲜食红薯标准等5个规范化技术文件,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产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红薯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筛选优良品种,推广脱毒技术

为改变红薯品种单一、效益低下的现实情况,河南科技大学红薯产业团队引进了国内外品种68个,侯文邦副教授更是自筹资金100万,在伊川建立了薯乡薯业科创园,建成脱毒薯苗繁育大棚20座,百万斤种薯储藏窖1座。他为了贫困户能种出好红薯、卖出好红薯,花10万元高价购买了烟薯25的经营权,把好吃红薯新品种引入洛阳,惠及豫西百姓及汝阳薯农。最终,河南科技大学红薯产业团队筛选出了适合河南的鲜食型品种“烟薯25、普薯32、济薯26”等,并对其进行脱毒,有效地解决红薯生产中长期存在的病毒病问题。目前,脱毒薯苗已在河南18个地市进行推广种植。2018-2020年,山东、山西、辽宁、江西、陕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天津等地的农户也纷纷订购脱毒红薯苗,扶贫效果良好,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

(四)创新种植技术,实现提前销售

在生产上,脱毒红薯按照试管苗-原原种-原种-大田用种“四级程序”进行扩繁和推广。河南科技大学红薯产业团队对试管苗进行扩繁获得原原种薯和原原种苗,并将成果推广至伊川县、嵩县、汝阳县等地的贫困户,带领他们开展种薯和种苗的繁殖、育苗工作,这也打破了高级种苗难以落地农户的现状,促进了脱毒红薯的快速推广。近年来,已累计推广脱毒薯苗100万亩,使贫困户在成果推广的过程中受益、脱贫。

同时,河南科技大学红薯产业团队创新研发的垄上开沟覆膜栽培,覆膜加小拱棚,密度控制等技术措施,实现了鲜薯的“错峰销售”,销售时间从常年的10月中旬提早到7月中旬,极大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2020年洛阳错峰销售、提前上市红薯面积3万亩。

伊川县鸦岭镇樊店村支部书记王开国说,村民是现代农业科技的最大受益者,目前,我们村已经种植红薯100余亩,亩产商品薯4500斤,销售价格是正常销售价格的2-4倍,亩效益超万元,贫困户每亩增收5000元,显著提升了贫困地区脱贫成效。

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品尝了鸦岭镇的红薯后,赞不绝口,当即将其命名“岭上硒薯”。鸦岭镇的红薯在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主会场上,受到河南省委副书记俞秋红的好评。在2019年10月30日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对我校推广红薯脱毒技术给予高度肯定。

(五)打造共享平台、致力科技扶贫

河南科技大学红薯产业团队整合学校、社会资源,打造红薯产业平台,指导脱毒红薯种植,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种植脱毒红薯有保障、可持续。

洛阳地区富硒的土地面积有13万亩,伊川占了9万亩。为把这些宝贵的土地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河南科技大学红薯产业团队、洛阳市红薯产业协会、伊川县人民政府在伊川县鸦岭镇共同筹建了薯乡薯业科创园。园区以“甘薯脱毒快繁”与“田间高产技术示范”为中心,承担了2018年度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惠民项目--《甘薯脱毒快繁技术与产业化应用》,为伊川县各贫困村、贫困户以优惠价格提供优质脱毒薯苗,组织培训班多期为薯农讲解红薯种植技术。

河南科技大学红薯产业团队伊川县、汝阳县、汝州市、宜阳县、洛宁县建立的育苗基地、种植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撬动红薯产业资金达2.5亿元。疫情期间,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市长刘宛康等领导到基地视察指导工作,充分肯定红薯产业平台建设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贡献。

汝州市作为豫西地区主要的“三粉”基地,种薯的质量决定了红薯的品质,红薯品质直接影响了“三粉”的质量。为了促进豫西地区“三粉”产业的发展,河南科技大学红薯产业团队、洛阳红薯产业协会在汝州市建立了三百余亩的种薯繁育基地,为生产加工“三粉”所用的原材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20年,河南科技大学红薯产业团队、洛阳市红薯产业协会、汝阳县人民政府共同在汝阳县内埠镇建立了汝阳红薯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依托汝阳县红薯产业的资源优势,按照“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理念,联合政府部门、高校、行业协会等多方机构,打造了从种苗繁育到产品深加工,涵盖科研、教育培训功能的“五位一体”共享产业模式,整合产业链,从而扩大效益、带动农户增收,促进红薯产业的发展。

(六)推广薯烟轮作,实现二元增收

红薯是豫西最具特色的耐旱作物,烟草是该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两者都不耐重茬。为了红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河南科技大学红薯产业团队与洛阳市烟草局合作率先在宜阳烟区提出并探索“薯-烟”轮作产业综合体模式,坚持以推动产业实现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的目标,形成了“薯烟融合、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二元增收新格局。

(七)用产业链思维,让种植户赚钱

为解决贫困户赚钱问题,河南科技大学红薯产业团队提出“用产业链思维,让种植户赚钱”的理念,成功把“红薯脱毒快繁及其产业化应用研究”等3个红薯成果转化落地。2020年3月至4月抗疫情、促春耕期间,团队侯文邦副教授与专家团的老师们深入洛阳市各个育苗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同时多次进行网络直播,指导贫困群众如何育好苗、种好薯,在线人数最多一次曾达22.8万余人,既克服了疫情的影响,又减少了贫困户的开支和时间成本,受到了薯农和贫困户的称赞。

在产业链思维的指引下,汝阳县红里村贫困户王二兴试种鲜食型脱毒红薯3亩,商品薯1.2万斤,收入1.5万元。颠覆了群众对传统种植红薯的认知,引燃群众红薯种植的热情,当年带动汝阳县种植脱毒红薯面积达2万亩,吸引了郑州巴奴火锅的大量订单。2018年12月25日,河南卫视《脱贫大决战》对甘薯团队帮助汝阳县红里村脱贫致富的事迹做了专题报道。

三、主要特点

河南科技大学红薯产业团队首次提出了鲜食品种商品薯率概念,通过规范化种植,进行品牌运营,把以经济效益为量化目标的设想落到实处;淀粉薯以产量和出粉率为量化标准,提高经济效益。倡导绿色种植概念,强化品质、品牌、效益一体化的战略目标。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在“汝阳红薯”“岭上硒薯”系列产品的基础上,注册“红里人家”“岭上硒薯”“老鸦岭”“河洛红瓤”“邓薯853”等鲜薯品牌。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河南科技大学红薯产业团队多次为县、乡政府,村种植红薯提供技术培训,为汝阳、伊川、嵩县、宜阳、汝州等5个县级政府,柏树、鸦岭、刘店等15个乡级政府,樊店村等80个行政村和50余个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提供过技术支持,希望贫困县的红薯走出洛阳、走出河南、走向全国。

四、成效经验

三年来,河南科技大学红薯产业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号召,紧紧围绕红薯-红薯产业-红薯经济进行科技扶贫,制作教学视频50余期,推送红薯科普资讯500余篇,举办讲座、技术培训近500场次,为贫困户优惠提供脱毒薯苗5000万株,累计推广脱毒薯苗100万亩,平均亩增收1500元,产生经济效益达9.5亿元,带动5000多贫困户脱贫。

红薯协会会长侯文邦副教授于2018年荣获洛阳市“十佳基层农技推广员”称号;2019年《用产业链思维让种植户赚钱》荣获“河南省十大农民教育培训名师和精品课件”;2020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河南省现已推荐为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候选人选。侯文邦副教授及其团队为豫西山区精准脱贫、乡村振兴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下一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的考虑

(一)规划建设汝阳柏树乡红薯特色小镇、红薯博物馆、农产品交易中心,重在调整加工布局,研发精高端产品,打造自主品牌,促进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从而进一步培育乡土人才,繁荣红薯文化,振兴红薯产业,提升红薯经济,为汝阳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与伊川县政府共同建设高集聚、强辐射、跨区域的红薯大数据中心,打造集红薯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和销售为一体的“一站式”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红薯产业发展踏上智能化道路,努力把洛阳的优质红薯鲜食品种及衍生产品推向全国。

(三)成立红薯产业联盟,联合一批能带动当地红薯产业强盛发展的龙头企业,包括育苗联盟50家,农机制造商10家,累计招商红薯深加工企业5家,注重以品质为基石,创造不低于5个亿的产值。

(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融入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建立三门峡、洛阳、济源、平顶山“多点一线”的豫西红薯产业带,对接产业链、供应链,积极融入红薯经济循环,带动百亿产业链,努力把豫西红薯产业带打造成为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名片。


责任编辑:张函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河南科技大学以地域优势、学科专业优势,集中人力、物力与技术在红薯产业扶贫上精准发力,坚定奋进在精准扶贫、对口扶贫道路上。
    热度榜 more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