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矿77级校友陈立武:心系母校 情系煤矿(三) -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记忆中的老采矿》| 采矿77级校友陈立武:心系母校 情系煤矿(三)

2021-01-19 18:12:44

七、相聚重逢

77级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符号,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从焦作矿院毕业后,最初十几年,同学们各自忙于工作,彼此见面机会不太多。在毕业后第一年,即1981年5月,我去河北下花园煤矿参加河北省煤矿通风学术年会,回程转车路过北京时正好是周六,我到门头沟去看望正在北京矿务局工作的黄盛初。当我晚上赶到设计所相见时,彼此非常兴奋,他当即拿着自己做的采矿设计图纸向我介绍,交流工作体会,次日又同我一起到天安门广场参观。晚上我住在煤炭部盔甲厂招待所,尽管离北京站仅一墙之隔,几分钟一趟火车轰鸣,平房里挤满30多人,有人鼾声如雷,但我感觉睡得还挺踏实的,到凌晨又急着赶火车回了邢台。

1988年5月,因煤炭部组织矿压培训班(学制1.5年),各科考评满分获全国第一被评为优秀学员,我到北京参加领奖后,到煤炭信息研究院和黄盛初等同学相聚,交流近况、共叙友情、鼓励彼此。此后,个别相聚的分别有:峰峰的李清源和陈宇,邯郸的张增继、王爱辉,以及王佳英、黄盛初、陶海平、曹宗理、欧阳伶静、帅松金、周英(参加东庞矿瓦斯治理科技项目咨询与鉴定时见过面)等同学。

1997年,我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中国青年科技奖之后,与黄盛初、陶海平、曹宗理等同学,以及采78级张平远相聚,并去看望了正在北京医院住院的黄永刚老师夫妇。2003年东庞发生水灾时,王佳英、黄盛初和张增继等同学分别打电话安慰和鼓励我,注意身体,直面困难,我始终心怀感激。

大学毕业后,采77级较大正式聚会有4次。但我仅参加了2004年6月的那次大聚会,这是河南理工大学揭牌暨95年校庆活动,也是全校各专业各届校友的大聚会。6月11 -12日,我们回到母校,看到张明书记等老领导精神焕发,毋福祥等老师风采不减当年。许多同学变化很大,周英、杨运良、魏平儒等留校同学,热情介绍母校的变化与进步。参加大聚会的采19班同学有邓廷栋、农丽宁、王佳英、刘民超、黄盛初和我5位同室学友,还有薛纯运等同学......曾经的同室老大哥邓廷栋长时间握着我的手,反复思索,居然认不出我是谁了。

2004年12月,我调入北京工作,此后与老师同学见面的机会多了。与在京工作的黄盛初、陶海平、曹宗理、欧阳伶静及陈陆根等同学时有相聚,其他老师同学到北京出差开会时顺便相聚,共叙友情。袁世鹰老院长曾经多次到京,与校友讨论母校承先启后、面向未来的战略愿景;王少安、邹友峰及杨小林等母校领导,先后到京征求校友们建议,共商母校发展大计。此外,还先后与张增继、郭中海、陈金生、农丽宁、刘民超、薛纯运、陈超卓、彭新其、刘英学、王合全等同学,或者同学在京学习工作的子女后代见面相聚,尽力相助......

大学毕业后,采77级同学居住天南海北,从业千差万别。联络并不容易,相聚更是困难。幸运的是,我们恰处互联网+的新时代,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2016年,由刘英学同学牵头,不辞辛苦,广泛联络,建立了采77级微信群。通过网络交流聚会,可以方便、快捷、随意地热情报料、耐心回忆,相互了解、加强沟通、分享快乐、共鸣互助,回忆青年生活,畅谈人生愿景。

到2019年,采77级毕业工作三十多年之后,绝大部分同学已相继到了退休年龄,离开了工作岗位。许多同学能够腾出时间和精力,回忆当年的母校,报料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诉说三十八年前的同学之情,畅谈三十八年来的心路历程,分享相聚相见的喜悦场景,感慨重逢的别梦依稀。

几天前,在采77级微信群里,采20班的蒋国鸣说:大学四年同学间建立起来的感情,不亚于亲情,尽管时有矛盾,但正是这种最单纯和最成熟的友情,使得我们在毕业后几十年,还能彼此相互关心和帮助,同学友情终生难忘,且越到老来感觉越强烈......

八、心系母校

母校的四年学习生活,是我人生重大转折的起始点。在我人生第一次远离家乡学习生活,母校给了我如家的亲切和温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配备了一批德才俱优的老师和领导,通过他们的模范行动,为我们率先垂范。甚至在我们毕业离开母校之后,黄永刚老师、张明书记及胡昌炽副校长等老师和领导,继续关心指导,为我快速适应煤矿工作尽力提供帮助......这些无不感染和激励我们:诲人不倦、奋发图强。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母校的发展有目共睹:在校学生由不到1000人,增加到4万多人;由仅有本科生,增加到既有硕士生,又有博士生;从仅有采煤、地质、机电三个系的专门学院,发展到有7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法文教艺医九大学科、门类齐全、22个学院的综合大学;从焦作矿业学院、焦作工学院,到河南理工大学,母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982到2019年,我们见证了母校培养的大批学子,一个个成长为煤矿、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业务骨干或技术栋梁,成为我国矿业方面的骨干人才;有的成为专家教授院士,或者院长校长;有的成为煤矿总工或矿长,企业总经理或董事长;有的成为政府部门科处级、厅局级,或者省部级领导干部。

每当母校取得喜人成果,发生喜人变化,我都会感到由衷高兴;每当参加评审与母校相关的科技项目时,我都会更加关注和重视。近几年,我受聘于母校煤矿瓦斯治理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兼职专家,与实验室负责人、瓦斯专家王兆丰,周英同学,老校友张铁岗院士,以及来自中国矿大、北京科大、湖南科大等高校的教授或院士一道,为母校瓦斯治理研究创出特色、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积极出谋划策。

2019年是母校110周年华诞。年初,邹友峰书记带队到北京,看望新老校友,简要介绍110周年校庆有关纪念活动的大致安排,并提前向校友发出热情邀请。为方便各位校友深入了解母校历史渊源,加深对母校厚重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敬仰,增进对母校的感悟感恩之情,通过对母校史料的系列学习和整理,根据采59级老校友、原煤炭部总工程师尚海涛的策划指导,并征求地勘82级校友马桂霞等人意见,我执笔编写了《我从焦作路矿学堂走来》初稿。尚海涛老会长不但多次审读提出修改建议,而且向袁世鹰老院长等母校老师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其中特别是薛世孝与薛毅父子两代史学教授提出的建议,体现了校友心系母校、关注母校的特殊情怀。按照众多老师和校友们的意见修改完善后,相信能够让更多的校友更方便地了解母校历史、传承母校文化,为北京校友会组织庆贺母校华诞活动增光添彩,也为母校110周年华诞奉送一份特殊的贺礼。

大学四年中,在母校的怀抱里,享受教育春天的温暖,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获得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使我们终生受益。同学互相结识结交、朝夕相处,成为刻苦攻读、志同道合的同窗学友,这是人生最为珍贵的知己朋友。大学毕业后,尽管大家回母校的次数有限,但我们一直心系母校,关注母校,一直从心里特别感谢和感恩母校。几十年来,我不忘母校的教诲,吃苦耐劳,持之以恒,钻研技术,努力改变矿山面貌,尽力为煤矿技术进步多作一点贡献,以此回报母校的教育培养之恩,尽力实践母校早在三十年代就已形成的矿院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不慕仕途,不辞劳苦,舍易求难,矢志矿学。每当我攻下难关得到奖励,每当我有了创新获得荣誉,我总是会想起母校和老师,并且默默地从心里致谢和敬礼......

陈立武

2019年季春于北京


作者简介:陈立武,1960年生,原籍湖南武冈,教授级高工。本科毕业于焦作矿院采77-19班,工商管理硕士,工学博士,南开大学MBA导师,兼职博导,中煤集团技术管理中心副总经理、书记。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应急部、国务院国资委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部委专家。获国家和省部科技奖10多项,发表论文70篇,出版论著4部,并获中组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中国青年科技奖。多次参加行业及国家技术标准起草审查工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此后与老师同学见面的机会多了。或者同学在京学习工作的子女后代见面相聚。甚至在我们毕业离开母校之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