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采矿工程系主任柴一言:在艰难中起步——回忆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的初创 -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记忆中的老采矿》| 原采矿工程系主任柴一言:在艰难中起步——回忆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的初创

2021-01-19 18:13:44

在艰难中起步——回忆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的初创

原采矿工程系主任柴一言

难忘的一次谈话

1977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招生,停止推荐入学。据此,“文革”后期我院承担的河南省地方煤矿技术培训也停止招生,为培训任务而组建的“地方煤矿教研室”撤销,所属教师回到各自的系、部。这时,我也回到离开了多年的采煤系采煤教研室,参加到由黄永刚老师牵头的“无煤柱开采技术”科研工作中,在王封煤矿采煤工作面开展料石垛护巷试验,1977年底结束现场试验,编写观测研究报告已是1978年了。

1978年春天,恢复高考招收的77级新生已经入校。一日晚饭后,采煤系于存杰主任和张明书记来到我家,说:“想听听老师们对采煤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我与二位曾在地方煤矿教研室有过共事,彼此熟悉,关系融洽,加之话题也是自己关注的,也就没有顾忌,怎么想就怎么说。记得我从正在编写的观测报告说起,由于缺少观测设备,现场观测的数据稀少,对料石垛护巷的效果只能定性描述,而无法定量分析,报告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推广的价值受限……。建议采煤系重视和加强实验室建设,能让更多的师生到实验室和生产一线参加实践。

谈话过程中,二位听得很耐心,还不时插问。万万没想到的是,谈话到最后,于主任说:“系里研究决定,重新组建采煤实验室,由你来负责,你看怎么样?”这个问题来得太突然,我毫无思想准备,本能地随口推辞。但二位没有结束谈话的意思,不急不慢地说:“你对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这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重要保障”。“知道你们为了井下观测需要,收集散落校园的测杆,把废残品拆卸、拼装,凑成了几根有用的”。“实验室同志信任你”。总之,对我表扬、鼓励,为我接受到实验室工作打气。我是重原则、重信誉的人,刚讲完实验室工作的重要,不能不认账,我问自己“实验室工作总该有人来干,不是吗?我推辞不干是害怕吗?”面对困难退却不是我的性格。最后,只有表态说“可以一试”。不久学院文件下达,采煤系新组建“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没想到这次夜谈成了我在实验室工作五年的开始。事后想来,这次谈话应该是系领导在谋划全局,是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精心安排的,目的性极强。领导登高望远的视野,深入细微踏实的工作作风,虚怀若谷的胸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我以后学习工作的榜样。

万事开头难

用“万事开头难”来描述“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的起步是很贴切的。“文革”前,采煤系的实验室是隶属专业课程教研室的,全系有采煤、井巷、通风及企业管理四个教研室,各自辖有实验室或资料室,各自承担培养计划规定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的任务是课堂教学,带领各类实习,指导各类设计等,基本不涉及现场生产和科学研究。新成立的“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顾名思义,应该是以矿山岩体为研究目标,同时承担理论和实验课教学,涉及《采煤学》和《井巷工程》等课程和采煤、建井两个专业教研室,同时还要涉及科学研究,这在采煤系乃至全院都是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研究实验室”该怎么建设?应该开设哪些实验?应该有什么样的仪器设备呢?这就是眼前最大的难题,对此,我和同事们是心中没底的。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符合发展方向的实验室建设规划是当时迫切的事。为了搞好规划,突破知识和眼界的局限,我们先后到郑州黄委会水利科研所,北京煤科院开采所、建井所,中科院武汉岩土研究所、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所等机构参观学习,征求意见和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编写出了《采煤专业实验室设备目录》(油印稿)。该《目录》在煤炭院校实验室工作会议上得到同行的认可。经学院批准,该《设备目录》成为了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的指南。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目录》规划了研究实验室应建成具有岩石试样加工、岩石力学性能测试、相似材料模拟、光弹性材料模拟,以及声、光、电的现场监测的试验仪器和设备。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的。新组建的“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的家底是原采煤实验室,主要资产是各类教学模型,涉及岩石力学、矿山压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几乎为零。“文革”前刚进的一些矿压观测的仪器在“文革”中已损失殆尽,仅有一台上世纪70年代新进的教学用光弹仪。当年实验室的经费大致一年在1.0万元上下且含低值易耗品,面对庞大的建设规划,无疑是杯水车薪。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由我和原采煤实验室王宝鼎、刘慎玉,井巷教研室和心顺及系办公室绍先共五人,成为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的首批成员,进入了艰苦的创业历程。

伟人说过,世界上的一切,人是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就可以创造人间奇迹。面对现实,我们把规划分成近期、远景,又把近期按重要性分列轻重缓急,把解决卡脖子的岩石试样加工能力和设备放在第一位。在没有钱也没设备的成立之初,我就派杨绍先同志到黄委会学习岩石试样加工,直到熟练掌握设备性能和操作技术。当我们获得第一笔可支配的0.5万元科研经费时,就用了近一半的钱购置了岩石试样加工必须的锯石机。至此,有了岩石加工的初步能力。

新的岗位、新的任务对每个人都是考验,在工作头绪多、人手少的客观形势下,实验室成员做到了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协作,尽量做到一专多能。在实际工作中,不分职务,不论年龄,个个都是仪器设备调拨、采购的信息员、采购员;又是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实验员、研究员;还是新的仪器设备运转、调试、改进的技术员。往事回忆历历在目,例如,在进行“河南省煤层顶底板岩性力学测试”时,因锯石机的精度不够,切出的六方体两端面的平行度达不到要求,会影响测试数据。为了保证实验精度,只能用金钢砂手研磨试件端面,用千分卡量测平行度,初创的实验室连工作台都沒有,只能将铁板放在地面蹲在地上研磨。那可是对毅力和耐心的考验,全室同志没有一人叫苦掉队。

在我们得知上级有挖掘社会潜力、单位库存、闲量的仪器设备可以调拨使用的信息后,全室每个人都成了“侦查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仪器设备信息,实地侦查、核对信息,在此基础上向上级提交申请调拨报告,成功率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先后从校办工厂调入立式钻床和车床,使岩石试件加工的精度和效率大幅提高;从基础部材料力学实验室调入60T的压力试验机,岩石力学试验不必再往北院跑了;从郑州设备供应站划拨来电阻应变仪和5T的材料试验机等;在得知教育部有“日元贷款”时,我们积极查阅资料,成功申请进口日本的大视场光弹仪和超声波探测仪。由于信息准确可靠,国家的政策得到充分运用,实验室建设取得快速进展。与此同时,尽快掌握新进口仪器设备的性能,让仪器设备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作用。在全室同志的努力下,80年代初实验室首次完成了本科生岩石分组试验;在做了大量不同配比的砂浆和混凝土强度试验的基础上,我们带着先进的超声波仪走向生产实践一线,取得了河南义马耿村铁路隧道、北京煤科院建井所平硐、北票冠山立井等井硐的壁厚及强度检测和损伤探测,获得满意结果,得到省部相关部门肯定。铁道部科研院派了三名工程师来焦作学习了一周。事实证明了伟人的话,世间一切人是最宝贵的,有了人就可以创造奇迹,变不可能为可能。

随着实验室建设的进展,任务在增大,队伍也不断壮大,1980年前后,从长沙、萍乡调进了高家美、吴振兰;从工厂调入支道玲;先后接收了大中专毕业生李化敏、苏承东、吴忠、黄醒春等,到1983年大行程的200吨压力机安装到位。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已初具规模,成为采煤系本科教育及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平台。

36年过去了,曾经并肩创业的吴振兰、和心顺、杨绍先、吴忠、王宝鼎等老师已辞世而去。回忆起当年的困难与艰辛、成功与欢乐似乎还在眼前,借此文向曾经的创业者致敬。

作者简介:柴一言,19402月生,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采矿系,同年到焦作矿业学院任教。1963~1972年采煤系采煤教研室助教;1973~1977年焦作矿院地方煤矿教研室主任、讲师;1978~1983年采煤系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主任;1983~1986年焦作矿院矿山开发设计研究所总工程师;1986~1999年采矿工程系主任,兼矿山开发设计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2001年退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在艰难中起步——回忆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的初创。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该《设备目录》成为了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的指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