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入局 奋勇担当 农学院专家学者热议“中原农谷”建设

2022-06-03 22:49:36

近日,河南省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聚焦国家种业、粮食安全重大需求,实施创新驱动、优势再造战略,打造要素共享、协调创新、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中原农谷”,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发布后,在农学院广大教师中立即引发了热烈反响,迅速掀起了学习《“中原农谷”建设方案》的热潮。4月25日上午,农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扩大)会议,集体学习“中原农谷”建设相关内容。院党委委员以及学院8名专家教授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学术副校长、农学院院长王道文主持。通过学习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中原农谷”建设方案》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纷纷表示要抢抓机遇、担当作为,结合自身岗位,用实际行动为“中原农谷”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紧抓机遇谋发展 躬身入局有担当 在“中原农谷”建设过程中加快作物学一流学科建设步伐
校党委委员、农学院党委书记 郭战伟


  农为邦之本,种为农之先。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也是农业发展的“命根子”,更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芯片”。《“中原农谷”建设方案》的提出(以下简称《方案》),旨在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为内核,从更高水平上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河南农业大学作为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作物学作为冲击双一流的优势学科,理应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切实担负起推进民族种业振兴的时代新使命。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方案》指出,要加快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平原示范区试验示范基地和国家“2011计划”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基地建设,这是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机遇。我们要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解决育种创新和应用“两张皮”问题,促进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需求精准对接,不断提升育种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在种业原创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为切实解决民族种业问题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是厚植家国情怀,始终将“国之大者”放在心中。种源自主可控关乎国家核心利益,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所在。作为种业工作者,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敢于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要进一步增强立德树人意识,切实把“种源安全”和“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所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农业学子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中,不断强化和升华他们的家国情怀,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努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坚定矢志创新,在攀登农业科技高峰中接续探索。当前,我省主要粮食作物育种仍存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全基因组选择等先进技术应用少,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等“卡脖子”问题。农学院应在“中原农谷”建设中,躬身入局,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种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等方面发挥优势,充分利用生物育种新技术新手段,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突破性新品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让中国饭碗装更多河南粮,为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持久丰沛的不竭动力。

强化玉米“三大”产业链协同创新及应用 支撑种业强省建设 贡献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中原学者、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河南省玉米产业融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李玉玲


  玉米是世界和我国第一大作物,玉米产业链延伸最长,具有饲料、工业加工原料、能源、食用和油料“五位一体”多重功能,是“饲料之王”,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玉米又是完全利用杂种优势的高产作物,是成就种业强企的核心作物。
  玉米是河南省第二大作物,我省是玉米生产大省、种子利用大省和综合利用大省,但不是种业强省,目前还没有主板上市种子企业。我省地处我国玉米三大主产区之一的黄淮海夏玉米区优势产区,具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独特生产模式,已经成为全国甚至全球优势种子企业的主要研发基地和种子营销市场。
  根据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按照籽粒机收、全株青贮和鲜食玉米“三大”产业链,在不断推出产业源头——优异新品种的基础上,实现从“新品种→规模化高效种植→优质商品玉米→综合加工利用”的产业化应用,通过“政、产、学、研、用、推”六位一体机制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克服以往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商品玉米生产与综合加工利用等玉米产业链主要环节相互脱节的弊端,实现以优良新品种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协同研发与应用,在优质、高效的前提下保稳定增产,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实力,做强做大产业的必由之路。
  “中原农谷”建设必将强力推进我省乃至全国玉米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河南农业大学是国家最早建设的第一批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之一,拥有吴老引领几代玉米人的深厚积淀,而且一直是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依托单位。我们将以此为新的契机,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应用和基础研究方面的“双轮”优势,通过常规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持续快速高效提升玉米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水平,实现高产与抗逆稳产、优质并重,为打造种业和产业强省提供品种“芯片”支撑。其次,充分发挥学校在各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产业全面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支撑。
  同时,我们将充分利用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搭建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协同玉米“三大”产业链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应用,继续打造高标杆样板,高站位服务“全省农业科技引领优势产业发展试点县”(长葛市)工作,全面助力我省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小麦科技创新高地 助力河南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成员 王晨阳


  河南省委省政府启动“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实施创新驱动、优势再造战略,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是落实习总书记“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重大举措。
  河南是我国小麦第一生产大省,常年种植面积达到8500万亩以上,面积约占全国的1/4,总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8%左右,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但不能说河南是小麦强省:从种业看,河南从事小麦育种的单位和人员多,但我们的种子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育成的品种虽多,但品种遗传背景狭窄,在产量、品质及综合抗逆性方面有明显突破的品种少。在小麦生产环节,存在管理技术创新性不强、针对性差、技术棚架,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生产程度低等现象,导致小麦抗逆抗灾能力差,产量品质不协调,农民种麦效益差、积极性不高;在加工方面,存在着小麦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产品竞争性不强等突出问题。“中原农谷”建设有利于带动我省小麦产业快速发展,实现由小麦生产大省到小麦强省的转变。
  目前,河南农业大学在原来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中心”的目标定位就是“立足黄淮、服务全国、创新驱动、引领未来”,即通过整合国内小麦产业优势单位和资源,开展协同技术创新,突破小麦产业关键技术瓶颈,培育出一批突破性小麦新品种,创新出一批丰产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拓展小麦加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这一战略定位与“中原农谷”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的建设目标高度契合。
  河南省委省政府启动“中原农谷”建设,为我校争创“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搞好顶层设计,搭建高水平的小麦研发平台,组建一流的研发团队,把“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建成具有重要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小麦技术创新高地,为实现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支撑。

聚焦农业绿色低碳技术 助力“中原农谷”建设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学院教授 王群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致使极端天气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受到一系列不利影响。为了守住2℃的升温红线,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宏伟且艰巨的目标,碳达峰、碳中和也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农业既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巨大的碳汇系统。据测算,在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7%。为了逐步靠近“3060”目标,农业低碳生产技术的创新和优化管理至关重要。
  当前资源利用率低下是阻碍农业生产绿色低碳发展的一大瓶颈。近些年来,河南农业大学作物科技创新团队围绕作物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和机制持续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比如围绕土壤耕地质量结构欠佳、有机质含量低等问题,提出了“调土强根”栽培理论,创新了麦玉两熟区“深耕/旋耕+秸秆还田,2年一周期轮耕”为核心的土壤耕层优化关键技术。围绕我国长期化肥利用率低下问题,提出了“以有机肥替代和化肥减施”为核心的小麦玉米周年氮肥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了氮肥利用和耕地质量协同提升。围绕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低下问题,提出了“基于根冠通讯理论的小麦玉米周年水分灌溉策略和利用技术”,并运用智能云灌溉技术体系实现了水肥精准管理。围绕农业气候灾害(高温、干旱、阴雨涝害)频发重发,作物产量波动大的问题,提出了以“玉米品种间作互补增抗”为核心的抗逆丰产技术,围绕主要玉米机械粒收率低、破损高等问题提出了“玉米机械籽粒收获高效生产技术”等,其中2项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并制定了1行业和3地方标准。这些技术应用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且使氮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温室气体减排量7-15kg/亩。互补增抗技术实现正常年份增产5%以上、灾害发生年份增产20%以上,对高温热害、大风倒伏、南方锈病、青枯病、玉米螟等主要气象灾害及病虫害具有良好防御,减少了农药的投放量,实现了绿色低碳生产。
  当前《“中原农谷”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的打造现代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坚持绿色低碳原则,深化农业减排固碳研究,这将为我们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将继续以粮食主产区耕地保育与绿色丰产为主线,深化有机培肥地力和基于禾豆轮作的地力提升技术,增强土壤碳库功能和农田碳汇能力。持续开展智能化节水灌溉和肥水一体化高效利用新技术,在减少化肥等投入下,实现作物单产持续增长、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集成区域性节水省肥绿色丰产的管理方案,构建绿色低碳农业产业体系。以玉米低破碎、减损失为目标,推动农艺创新与农机智慧化装备的融合,实现玉米绿色高效全程机械化,构建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及高碳汇的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提升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循环系统,助力“中原农谷”建设。

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 促进优质稻发展
河南省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学院教授 李俊周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稻米是我国65%以上人口的主食,稻谷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对保障国家口粮安全至关重要。河南水稻常年种植面积950万亩左右,是第三大粮食作物,占秋粮总产的20%,单产居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首,水稻在河南省的粮食生产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稻米是我省城乡居民的第二大口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米消费比例不断增加,稻谷关乎着我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和民生问题。
  河南水稻育种经历了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和超级稻培育三次飞跃,经历了6到7次更新换代,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生产利用的品种丰产性都较好。但是,我省水稻还存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不足、高效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利用较少、生产上综合表现优异的优质稻缺乏、品种市场竞争力不强、种企弱小等问题。
  瞄准世界前沿,聚焦国家种业、粮食安全重大需求,建设“中原农谷”,打造种业创新核心增长极,为河南水稻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河南农业大学水稻创新团队长期从事水稻遗传改良与栽培生理生态研究,选育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7个,集成创新了水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度的关键技术体系。在“中原农谷”建设中,我们会重点开展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利用、优质高产抗逆的基因挖掘及分子机理解析、基因编辑等前沿育种关键技术研发等工作,构建精准高效生物育种技术体系,推动河南水稻种业创新发展,培育抗病、高产综合性状优良的优质水稻新品种,提供“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水稻种植方法,生产更多更好的优质口粮,让更多国人的饭碗装上优质米,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贡献一份力量。

建“中原农谷” 护大国粮仓 保天下粮安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王永华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生、促发展的基础性战略产业,是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压舱石”。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地区冲突加剧,新冠疫情肆虐,极端天气多发,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巨大冲击,粮食危机风险增大。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出炉了《“中原农谷”建设方案》,聚焦国家种业和粮食安全重大科技需求,实施创新驱动、优势再造战略,打造要素共享、协调创新、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中原农谷”,形成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不仅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抓手,更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大国粮仓,于民,是饱腹安身之本,于国,是安邦定天下之基。建中原农谷,护大国粮仓,保天下粮安,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嘱托和关于农业科技自立自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心系“国之大者”,恪守“为民初心”,守住“粮心”做好粮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促进农业健康发展,扛起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细看《“中原农谷”建设方案》,我们坚信,随着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区“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的成功打造,可以预见,“中原农谷”不仅能成为育种理论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策源地、突破性品种的产出地、种业高端人才的集聚地和国家农业发展的创新高地,还将作为种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以及种业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能有效破解农业发展的资源瓶颈,牢牢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从而赢得农业生产发展主动权,必将为护好大国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新贡献和更大新作为。
  依靠科技创新,稳定发展小麦生产,对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支撑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和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意义极其重大。因此,融入“中原农谷”,成功建设“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重大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小麦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解决小麦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卡脖子”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

加快种源技术攻关 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学院教授 吴刘记
 

河南地处黄淮海平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为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河南作为我国农业大省,粮食总产量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一,是全国人民的后厨房,被誉为“中原粮仓”。河南农业大学扎根中原沃土,始终肩扛“一人衣食不足,皆为农科不尽职”的历史担当,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瞄准农业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为推动河南粮食连续丰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小小一粒种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赴河南南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每一粒良种的培育都需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努力、矢志奋斗,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作为青年一代,作为工作在河南农业大学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既要继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精神,也要在创新之路上开拓进取、勇攀高峰。在传统育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有效整合利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育种等新兴领域技术,强化种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高产、优质、抗病虫、适应性强等突破性新品种的培育推广,努力在基础研究上实现重大突破,在资源材料上实现大整合,在育种技术上实现大集成,为强化我省种源技术攻关、加快建设种业强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进而逐步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中原农谷”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关于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指示精神的行动方案。通过加快种源技术攻关,推动“中原农谷”建设目标的实现,将使我省成为小麦、玉米等优势作物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国家区域性农业创新核心力量!

加强大豆基础研究 为产量突破提供支撑
农学院作物育种与种子科学系副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研究员 矫永庆


  大豆是我国五大作物之一,是重要的油脂和植物蛋白来源。近年来,由于进口关税的取消叠加种植效益的下滑,大豆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不断提高,大豆的消耗量越来越大。为了解决大豆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我国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大豆。据统计,我国近几年大豆的进口量已超1亿吨,这使得我国的大豆产业不得不受制于国外大豆生产,我国粮食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河南省大豆种植面积约600多万亩,是黄淮海地区仅次于安徽省的第二大夏大豆主产区。河南省大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及稳产对于保障我国大豆产业安全,解决大豆难题至关重要。  
  2022年04月21日,河南省政府“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出炉。在整个建设方案中重点任务的第一条就是:“实施种业创新能力跃升工程”。其中内容有:开展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等,开展重要性状遗传解析、分子设计育种等。省政府的建设方案,一下子抓住了未来作物育种的核心驱动力,即基础研究的创新。现阶段,大豆包括其它农作物常规育种已经达到了瓶颈,很难在产量等方面获得突破式提升。将分子育种手段结合起来,未来才有希望。而分子育种的成功利用,离不开对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控制基因的挖掘,遗传机理的解析。只有在这方面获得突破,才有可能在未来实现大豆产量、抗性的跨越式提升。我们团队长期从事大豆应用基础研究,以产量和抗性的改良为出发点,挖掘产量控制和抗逆等重要农艺性状控制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机理,为未来分子改良大豆积累资源。
  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广大豆的种植,以提升我国大豆的自给水平,保护我国的粮食安全,这是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战略安排和重要任务。河南省作为我国的粮仓,在响应国家的大战略方面也义不容辞。相信随着“中原农谷”建设方案的落实,河南省大豆产业方面也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是我省农业各方面人才的摇篮,对河南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我们会饱含热情、更加深入地从事大豆相关研究,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豆相关人才的培养,为河南省乃至全国储备后备军,为保障我国农业安全贡献我们的力量。

做好技术攻关育良种 助力河南种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农学院教授 李浩川


  种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并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4月10日,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时,再次指出“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 并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子是粮食之基、农业之“芯”、生产之源,河南作为国家的重要粮仓,不仅是种业大省,也是育种和用种大省,要把我们河南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擦亮,把这个优势充分发挥,让中国饭碗里装上更多河南粮,必须做好种业创新。
  近些年,我省种业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明显不足,目前的“卡脖子”难题,更多是种质资源“卡”和技术创新“卡”, 比如在种质资源上,宜机收玉米的优良新种质还比较缺乏,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基因还比较匮乏;在技术上,国际育种已经进入到育种“4.0时代”,我们整体还处于“跟跑”阶段,生物育种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还比较少,重大突破性品种的选育与储备还不足,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助力种业振兴,扛稳粮食安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河南聚焦国家种业、粮食安全重大需求,实施创新驱动、优势再造战略,打造要素共享、协调创新、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中原农谷”将从更高水平上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中原农谷”的建设将为我省优势作物优良新种质的创制、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新品种的培育等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种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河南种业企业注入新动力,提升竞争力,增强产业化实力,必将助力中国种业的振兴。自己作为一名玉米育种工作者,要以此为契机,把握好机遇,主动融入,立足本职,不断加强种业创新,培养出更多的种业科技创新人才,为固好粮食之“基”、造强农业之“芯”、守好农业之“源”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陈曦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发布后,在农学院广大教师中立即引发了热烈反响,迅速掀起了学习《“中原农谷”建设方案》的热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