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一堂用外语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党史教育课在我校思政体验馆一楼报告厅举行。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红色文化对外译介研究所所长、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唐艳芳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300余名师生讲授题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从南湖到西柏坡》——英译纵横谈”的“外语党课”。
党课前,我校副校长邓诣群教授向唐艳芳教授颁发纪念证书
立足个人英译实践经验,勉励外语人讲好中国故事
唐艳芳从话语概念切入,围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从南湖到西柏坡》的英译实践,带领同学们深入探讨了党史文献和红色文化英译过程中话语转换的意义、问题和方法,并勉励新时代大学生要用外语讲好中国红色故事。
“要做好党史文献英译过程中的话语转换,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唐艳芳指出,外语人要立足中国,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并积极探索,提高效率,在英译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系统观,在沟通过程中寻求中国话语的国际认同,用扎实的专业功底向世界言说中国。
记者了解到,本次“外语党课”的创新之处在于不灌输、只启发。唐艳芳没有做先入为主的引导,而是用大量的事实,让学生自己了解、推理和判断并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满堂灌的模式,让党课学习入脑入心、终身受用。
“本次‘外语党课’加深了我对‘话语’一词的理解,激发了我对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做到‘正名’和‘顺言’的思考。”外国语学院2018级英语专业6班的梁颖琦同学告诉记者,“唐教授以其亲身经历与丰富的英译实践经验阐释了在国际交流中抓住话语主动权、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性,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清楚中国需要向国际社会传达什么,更要致力于解决怎样去表达、创造和呈现。”
梁颖琦表示,“这启示了我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当尝试从外语人的独特视角出发学习党史,在学党史的同时探究话语转换策略,为讲好中国红色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而不懈努力!”
党史学习、专业能力两手抓,培养新时代高质量外语人才
“外语专业作为站在中外文化交流和博弈一线的专业,开展党课学习尤为必要和重要。”唐艳芳认为,党课教育在外语专业的成功开展,可以直接培养出向西方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因此,外语党课对外语学子的培养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根固本,帮助外语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他们培养成为政治素质高、专业功底实、国际视野宽的国之栋梁。”
据悉,本次党课为“外语党课”第四期。“外语党课”活动于去年10月正式开办,是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探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与专业教育双融双促有效路径所打造的党建特色品牌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平台,也是学院党委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活动旨在通过邀请与专业相关、相近的大家、名家、教授和活跃在一线的行业骨干,运用中英日等多种语言,以外语人的视角讲述党的知识,诠释新时代外语人的责任与担当,引领广大外语学子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努力成为具备扎实专业学识、开阔国际视野、浓厚家国情怀、时代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外语人才,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本学期‘外语党课’将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外语学科专业优势,组织外语学子学习‘四史’文化,挖掘‘四史’精神,发挥青春活力,将‘四史’精神弘扬出去,将自己的青春绽放开来。”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陈文艺表示,“外语党课”将不断引领外语学子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外语高质量人才。
外国语学院2018级英语专业3班的李绮雯同学参加过三期“外语党课”,她表示,每次听讲都让她收获良多。“作为一名党员,我在听课过程中既收获专业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引发我对翻译中表达创造呈现内容的深度思考,又增强思想觉悟,提高党史学习水平,培养家国情怀。”
“这不仅仅是一节别开生面的党课,还是一节能听到各位大师、大家从外语人的角度去探讨如何用语言构建桥梁,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专业课’,令人受益匪浅,”2018级英语专业5班的李萍同学表示,“正如唐教授所说,我们外语人应用外语专长,解文化冲突,求世界大同!”(文图/钟奕菲 陈亮 李冰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