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百年的发展脉络、历史经验与未来走向

2021-06-12 10:56:57 王定华 王名扬

摘要

经过了艰苦开创、曲折探索、辉煌发展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历史性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针对党创办与领导高等教育的百年历程,从不同历史时期时代背景、指导方针、高等学校办学实践等维度的回顾和梳理,在研究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经验与特点基础上,总结出基本经验;进一步探讨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百年来,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创立与发展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脉搏、与人民共相依。从“革命党”走向“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地位在高等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得以确立,形成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阶级教育到革命教育、到国民教育、再到现代教育,党领导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实现了关键性历史变革,极大地丰富了政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从革命时期的艰苦卓绝到建国时期的百废待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轰轰烈烈、改革开放时期的鼎新革故、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民族复兴,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肩负的使命重任决定了其领导高等教育方向的客观需要。今天,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高等教育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现代高等教育模式,二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创办的高等学校。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高等教育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教会学校、私立学校不断衰败消亡,党领导的高等学校持续焕发生机活力。一百年来,党领导高等教育创立与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建党初期自主设立高等学校的初步创办阶段(1921—1937年)

  1. 于混乱中发轫:建党初期创办的高等学校。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国内工农运动兴起,新民主主义革命潮流高涨。建党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自主创办高等教育具有启蒙作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制定革命方针,指导高等教育创办实际的、具体的理论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也成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活动的迫切需要。“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发现真理、造就人才”是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方针。

  湖南自修大学于1921年8月在长沙创办,是第一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大学。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将学习、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为党培养了一批工农运动领导骨干。上海大学于1922年10月改组,是第一所培养高级干部的学校,旨在培养研究社会实际问题和建设新文艺的革命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既注重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传授,又非常注重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教育。

  2. 于探索中拓展:苏维埃根据地创办的高等学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党在这一时期实施苏维埃教育,确立了“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劳苦民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的文化教育总方针,创立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高尔基戏剧学校、红色通讯学校、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等高等教育机构。

  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于1933年3月在江西瑞金创办,是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央高级党校。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将其改称为中央党校,旨在培养革命政治工作干部。红军大学于1936年由工农红军学校更名而来,是培养训练红军高、中级军政干部的最高学府,确立了“实事求是、团结友爱、艰苦紧张,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校训。苏维埃大学于1933年9月在瑞金建立,次年与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合并,旨在为苏维埃建设培养各方面的高级干部。党在中央苏区创办的干部学校标志着党探索新型高等教育实践的滥觞。

  (二)革命战争时期高等教育“延安模式”的积极扩张阶段(1937—1949年)

  1. 于危难中转型:抗日革命根据地创办的新型高等教育。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战初期,中共中央制定了“实行抗战的教育方针,提倡国防教育,实行文化教育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大力发展工农群众的教育”。为培养更多的抗日干部和各种建设人才,党在陕甘宁边区、华北抗日前线陆续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等30余所新型高等学校,每所高校各有定位,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各扬其长。

  抗战时期党创办的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十分重要。首先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运用于高等教育的办学实践,开启了独立自主探索发展新型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其次是延安的高等学校逐步向正规化和专门化方向发展,“延安模式”显现。最后是培养造就了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人才,干部队伍志存高远、信仰坚定、德才兼备、廉洁奉公,为夺取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 于内战中重建:解放区创办的新民主主义高等教育。1940年初,毛泽东同志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方针。从抗战胜利后到解放战争爆发前,晋察冀解放区积极开展学校教育正规化的探索,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和制度得以实施和发展,初步实现了“教育为抗日战争服务”向“教育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建设服务”的转变。解放战争爆发后,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方针政策得以坚持,强调教育为解放战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解放战争后期,党确立了“教育需要向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正规化’方向发展”的教育方针,对华北解放区的高等学校进行了整合、重组,高等教育向革命化、专业化方向又迈出一步。全国解放之际,为全面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实行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和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成为必需。这一时期,北方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东北军政大学等14所专业学院的组建,拉开了党建立统一高等教育制度的序幕。

  研究发现,党领导下的晋察冀解放区高等教育始终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着重于战后的恢复与重建。抗战胜利后,党积极实践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进行城市稳定、正规化办学的尝试;解放区战争时期,党坚持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新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高级知识分子为目的”,将解放区原有的许多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进行正规化改造,东北解放区高等教育建设是解放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出代表。这些历史进程都为新中国创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改造阶段(1949—1978年)

  1.于接管后整顿:建国初期以“苏联模式”改造高等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快速整顿国家教育的旧象乱局、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在弘扬解放区高等干部教育的同时,党接收改造国统区高等教育机构,通过改造、调整、整合、组建,形成了全国范围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教育制度方面,对旧大学的改造成为我国学习“苏联模式”高等教育的开端。1949年我国高等学校由公立、私立、教会大学三种类型构成。共有公立高等学校124所(包括国民政府国立、省立、市立学校)占总数的60.5%;私立高等学校61所,占29.8%;教会高等学校21所,占9.7%。针对当时高等学校类型多样、布局不合理的现状,党开始推广苏联高等教育模式,通过改造和裁撤教会大学、私立大学全部收归国有,实现对旧高等学校的改造。1952年秋,以苏联模式为模板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铺开。此外,党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对高校原有政治课程进行改造:一方面“破旧”,取消三民主义、训育原理、军事训练等课程;另一方面“立新”,全面学习苏联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体系。1953年,党基本肃清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在高等教育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此外,教学上还着重发展科学与技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着力适应工业、国防需要。

  2. 于改造中调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院系调整中的高等教育。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党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等教育。为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展开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这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大事,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经历了4个阶段,即1949年底至1950年底以京津沪为主的小范围调整阶段、1951年底至1952年底的全国院系大调整阶段、1953年5月至1953年底以中南区为重点的继续调整阶段、1955年至1957年带有战略转移性质的高校布局补充调整阶段。这一时期的院系调整力度大、影响广、动作快,对当时整合力量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是有益的,但也让部分高校后来长时期一蹶不振。这一时期,为提高地方办大学的积极性,高等教育管理权由中央下放至地方。1958年4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问题的意见》,指出“除少数综合性大学、某些专业学院和某些中等技术学校仍由中央教育部或中央有关部门直接领导外,其他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都可以下放,归各省、市、自治区领导。”1958年9月起,高等教育经历3年“大跃进”,盲目扩张造成了高等教育布局失衡、教育质量下滑等问题,高等教育面临再次调整。1961年,教育部多次召开高等教育调整工作会议,对高校的规模和布局进行“瘦身”。首先,大幅度缩减高校数量;其次,定发展规模、定学制、定专业、定人员编制;再次,全国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从627个降至373个。

  3. 于动乱中停滞:“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的高等教育。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党对高校的领导遭到严重破坏,高等教育发展停滞,人才培养遭受重创。高等教育在院校规模与布局、学科专业设置、领导体制、招生标准、课程教学等方面均受到严重冲击。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从此我国高等教育面貌一新。

  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后,党迅速接收旧大学,并对高校进行全面改造,肃清高校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切反动因素,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这一时期,党在高校建立起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一高等教育领域的意识形态。高校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得大学建设与发展受到伤害。虽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高等教育在模仿和探索中曲折前进,但高等教育总体上还是发展的,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急需的人力资本。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的改革探索阶段(1978—2012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这一时期,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1999年,党中央决定进行高校大扩招,全国高等教育得以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改革开放使我国政治、经济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体制必然随之进行改革。早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单一管理体制,曾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显现,高校缺乏自主办学活力。1992年11月,第四次高等教育会议召开,国家教委指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高等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有机统一起来”“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改革高等教育体制”。1993年党中央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20世纪90年代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南。

  世纪之交,党两手抓高等教育,在规模上、质量上同时发力。一方面,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1999年,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使更多的个体享受到高等教育资源,满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人才规模的需求。“截至2002年秋季,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已达1600万人,比1998年翻了一番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15%,历史性地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另一方面,重点大学项目积极推进。1995年11月我国启动了“211工程”,1999年启动了“985工程”,这两项教育领域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高了我国一大批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内涵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做出了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重大战略决策。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调研,发表重要讲话,还先后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籍专家伊莎白颁发共和国友谊勋章,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给北京科技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做出明确指示。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会议、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3月全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阐述了“高等学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特别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做到“九个坚持”,并对高等教育内涵式、特色化发展和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刻阐述,号召高等教育发展要同党和国家现实目标、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新时代,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738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在规模扩张同时,强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着眼点。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高等教育。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党的教育理念发生了从阶级教育、革命教育、国民教育到现代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制度也经历了独自摸索、延安模式、苏联模式、新型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阶段。全面回顾党领导和创立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深入总结党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规律,有助于新时代更好地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一)党的领导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其确立和完善既有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理念的移植,又有结合时代背景对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独创改革。

  党的全面领导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做好高等教育工作最宝贵经验和最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只有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把握好我国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这也是我们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最大政治优势。

  (二)党的机构是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组织保障

  党的领导是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核心是要处理好党、政、学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实现各利益主体的有机协同,形成党委领导、多方参与、学术自治的高等教育的有效治理机制。党的领导融入大学治理结构之中,需要形成系统化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化的运行模式。大学党组织系统在机构设置上分为校级层面和基层组织:校级层面设有党委及其办事机构;基层党组织设在院系、教研室、研究所等机构。同时,大学建立起一套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党的领导。如通过党代会、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支部会等形式行使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与监督权。这些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保障了党对高等教育的统一领导,有助于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大学的每个角落,提升治理效能。

  (三)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治理的现实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党确立了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直至今日,高等学校内部领导体制共经历了7次调整: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的“一元化”领导,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试行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外,每次领导体制的调整都发挥了相应作用,并且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进。

  高等教育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机制也因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而逐步确立、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五章第三十三条规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做出决定,同时保证行政领导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2010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三章第十条规定,“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按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第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院(系)级单位党组织,通过党政联席会,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其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201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一章第九条规定,“民办学校中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的建设。”可见,根据多次修订后的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被实践证明的可行的现实选择。

  (四)马克思主义是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创办高等教育的思想前提。在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发挥了启蒙、推动、调整和支撑等作用。建党初期,具有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最先倡导创办高等教育。革命战争时期,党通过创办刊物、邀请社会名人和进步人士到高校讲演、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运动实践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奠定了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的基础,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广泛宣传和高校党组织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是保障党领导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历史证明,高校的改革创新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在科学思想指导下,党的教育政策和方针才能够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五)以人民为中心是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

  无论是为人民服务的高等教育,还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都是强调高等教育的人民理念、人民立场,都是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党初期,以“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发现真理、造就人才”为教育总方针,我们党开启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制定了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劳动群众相联系的教育总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高等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必须密切地配合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建设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明确了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先后做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更加强调为人民服务。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国的高等教育才能扎根人民,才能赢得人民信任,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教育对外开放,都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实现教育强国的有效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努力做到高考机会公平、过程公开、结果公正,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党领导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发力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要深化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支持为学生成人成才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六)理论联系实际是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教育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党领导高等教育百年发展历程中最首要的教育原则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党领导高等教育创立与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虽然在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不同,但共性在于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政治和战争知识教育、军事战略战术教育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建党初期,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措施。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创办新型高等院校确立起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办学导向,纠正了过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注重实质而注重形式、不注重应用而注重死读的做法,以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弊病,让学生领会马列主义实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改革开放后,“实事求是”成为党培养干部的重要思想路线,这反映出高校教学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实际问题。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历史的经验告诫我们,办好中国的教育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他国经验,苏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办学模式并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用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去引领,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滋养培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方案。

  (七)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党领导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创办与发展具有鲜明的使命意识,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坚持与时代同发展,为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家中心工作服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这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这是百年实践所证明的正确道路。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高等学校不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相关内容,深化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认识,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的思想基础。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同时,需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更高站位、更宽平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1.jpg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

  建党百年,经过艰苦卓绝岁月和砥砺奋进实践,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走过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辉煌历史历程,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转折,在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后迈入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阶段。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事业站在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正在开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必须把党的最新战略部署转化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中国共产党创办和发展的新型高等教育有着独特的性质、路径和方向,为中国近代以来始终无法解决的大学本土化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对开创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未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宝贵经验,对高等教育发展更加自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砥砺前行。

  (一)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全面领导

  以建党百年为契机,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遵循,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断优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使之更加有效和顺畅。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固本之举,善于运用一切场合、载体、方式做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提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和时效性;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抓好基层党建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不断夯实基层党建,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成为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把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作为常抓不懈的政治任务,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应该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面向未来,立德树人重点必须放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我们的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做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三)推进“双一流”建设重大战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科研质量

  领导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党的重要使命。应当立足中国国情,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办好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应当面对中国问题,处理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应当服务中国发展,在中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全球尖端领域竞争加剧的环境中,办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应当塑造中国特色大学精神,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办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等教育。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手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等学校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内涵式发展、改革驱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在锤炼特色、深化改革、服务需求中加快建设,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不断深化国际实质性合作,主动融入国家软实力建设,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高等教育创新服务能力

  面向未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将成为大学更加重要的功能,也将是一所大学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放眼全球,机遇和挑战长期并存;立足国内,创新和发展更加迫切;环顾左右,协同和竞争相互交织;面向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深加广。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面向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面对高等教育激烈竞争,面临人工智能巨大挑战,必须不断创新,抢占发展先机。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在机制上求得突破,强化教育评价导向。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性,改革教师评价和学科评估,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放手让各类改革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啃下教育评价这块“硬骨头”。要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破除“五唯”,破中有立,破立结合。在党的领导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应当对内聚焦、对外扫描、准确思辨,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确立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建党百年,党领导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走过了光辉历程。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各高等学校都应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勇担使命,脚踏实地、再创佳绩。

责任编辑:郑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百年的发展脉络、历史经验与未来走向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