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师大官方微信公众号对我支部周敏教授进行专题报道

2021-03-11 18:55:53 张学宾

近日,杭州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以“读书、教书、研究、写作——周敏教授的‘理想生活方式’”为题推出对我支部周敏教授的专题报道。周敏教授于20209月以高端人才身份加盟我校外国语学院,并成为学院教工一支部的一员。周教授现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副主编,美国Explorations in Media Ecology 杂志编委。学校官微的报道生动记录了周敏教授入职杭师大以来,在教学育人和科研学术方面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取得的显著成绩,特别是周教授忘我的工作热情和对学生循循善诱的教导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周教授加入学院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整体实力,也必将对我支部创建“双融互促”学习共同体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支部将号召全体党员同志向周敏教授学习,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奋发有为、精益求精,积极为全国样板支部的培育创建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面是学校官微对周敏教授报道的全文。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副主编,美国Explorations in Media Ecology 杂志编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拥有众多“头衔”、已是国内外英美文学研究学界知名学者的周敏教授,于去年9月正式加盟杭州师范大学,任职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与共同体研究所所长。

周敏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Telos、《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国内外出版The Transcription of Identities: A Study of V. S. Naipaul’s Postcolonial Writings、《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希利斯•米勒选集》等学术专著、译著多部,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外国文学领域同行的认可。

图片


“爱好成为工作,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了”

周敏对文学的热爱可以追溯到80年代,那时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是许多人的爱好,周敏也不例外。每次家人出差,或是听说同学的哥哥去外面上大学了,“求书若渴”的周敏总会央求他们给自己捎几本小说或诗集回来。那时的她还是河南开封小城里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她从没有想到,因为这种对于语言与文学的纯粹的喜爱,可以让她在未来有机会走进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如今,周敏凭借在英美文学领域的影响力,应邀远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等十余所海外高校进行学术讲座。在这些世界各地的大学讲堂里,她以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面对面地向西方人分享她研究外国文学与文化的感受,向他们讲述中国故事。

图片

从求学到工作,从学生到大学教师,周敏坦陈自己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与“大学教师课时少,还有寒暑假”的大众认知不同,周敏开玩笑她的工作简直是“twenty—four seven”的模式,因为脑袋里无时无刻不在思考问题,“即使下班回了家,也在考虑明天上课的内容,或是手上的研究项目。”周敏说,“至于寒暑假更是做大块文章的黄金时间,基本上是没有休息的。”

付出总是有成效的。入职杭师大不到半年,周敏就成功入选“西湖学者”引才计划,并获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培育重大课题项目“英国文学中的共同体书写及其对中国的启迪”(21YJRC13ZD)。该项目旨在通过研究英国文学中关于城乡对接问题、生态问题和人机共存问题的共同体书写,为我国当前阶段建设所面临的类似问题提供参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从收到项目申报通知到递交申报书,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刚到一个新的环境,要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申报一项重大课题,其难度可想而知。“幸好有殷企平教授和欧荣教授的帮助。”在他们的介绍下,周敏邀请了外国语学院郭景华、田颖和金佳三位青年教师参与到课题中来,担任子课题的负责人。在周敏的主持下,几位老师有条不紊地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开会讨论、分头撰写文稿、再将所有材料整理汇总、审核推敲、调整修订,“熬了几个通宵,终于赶在截止时间前完成了数万字的申报书。”周敏笑着告诉记者,杭师大的小伙伴们还是非常有干劲的。

累并快乐着,周敏并不觉得这样忙碌的生活方式让人疲倦,反倒觉得很满足。“读书、教书、研究、写作,对我来说是非常理想的生活方式。”她说,“爱好成为工作,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了。”



在本科生课堂里种下希望的种子

来到杭师大后,周敏主要承担英语(师范)专业本科学生“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工作期间,周敏的教学对象主要是研究生和博士生,接手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于周敏而言是一项挑战。

周敏大胆将研究生教学的经验应用到本科生课堂中,她从不照本宣科,而是通过拓展讲解的形式,结合国际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社会现实,跟学生共同探寻历史文本中的当下,钩沉当下文本中的历史,透过文学文本观察外国、关心中国、思索世界。在学习18世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时,周敏不仅分析了该作品体现出的对人的创造性和奋斗精神的讴歌,同时也引导同学要看到作品暗含的殖民主义色彩。“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复杂性有全面清醒的认识。”她说。

“周老师的课每次都能给我们很多思考的动力和欲望。”学生冯冕告诉记者。周敏的课堂氛围自由,她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如果有想法,还可以自愿地上台做presentation,分享自己关于文学作品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很多学生为了能在课上分享观点,自发地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原著、观看电影、查阅文献等方式进行充足的准备。有时学生们的角度和观点很新颖,连周敏自己也没有想到过,比如有一堂课,学生朱巧维将《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经历、性格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周敏很享受这样教学相长的过程,“同学们也给了我很多启迪。”

图片

刚接手这个英语师范专业本科班级时,周敏注意到,很多学生出于专业的培养方案或是家长的要求,早早地给自己定了性——毕业后直接就业,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于是,“Dare to dream big”成了周敏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觉得对于学习外语的同学来说,做一名教师是很光荣的,但也不能从一开始就自己将自己局限于现在所处的位置。”周敏说,“我希望他们能多探索和尝试,学语言不是只有当中小学老师一种可能性,我们国家在各种重要的岗位上都需要高素质的语言人才。要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坚持下去。”

在学生眼里,周敏是一位观念开明、思想包容、与时俱进的老师。针对“00后”学生喜欢紧跟时代潮流的趋向,周敏常常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最新的文学文本的研究,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索意识;面对体现人性复杂多样的文学世界,周敏教育学生既要有共同体大局意识,又要时时刻刻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讲到文学与现实的联系,周敏会告诉学生:“文学就是一部历史,我们要在文学中看到世界文化的规律性,从而看清中国在当今世界中的位置,想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我原本以为文学课很枯燥,”学生徐敬豪说,“但周老师的课能把文学变成了一扇窗户,通过这扇窗户,我们不仅仅能够了解英国的文学文化,还能更好地认识我们国家、认识自己。”原本只是想在中小学当老师的他,现在也开始向往从事研究工作。“本科毕业打算考研究生,让未来多一些可能。”他也说出了班上很多同学的心声。




责任编辑:杨大然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杭师大官方微信公众号以为“读书、教书、研究、写作——周敏教授的‘理想生活方式’”为标题推出对我支部周敏教授的专题报道。
    相关阅读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