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员
积极开展心理类学生社团促进学生朋辈心理支持实践研究
2023-03-28 08:37:01

一、课题名称

心理类学生社团促进学生朋辈心理支持的实践研究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鉴于心理类学生社团或学生朋辈组织能够以预防为主,发展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及时性,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已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 号)和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 号)等有关文件中也对学生主体的活动、服务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因此,研究心理类学生社团如何促进学生朋辈心理支持,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弹性,能够有效助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为高校心理类社团服务模式探新奠定基础。

三、课题实施步骤

首先,进行理论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各高校心理类社团或学生朋辈组织的架构、职能、特点、发展现状等,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而后,进行实践探索。结合吉林大学心理类社团发展情况和前期调研,通过对比研究与实际工作资料总结,构建吉林大学特色心理社团朋辈服务体系。之后,进行效果评估。采用调查法、访谈法了解心理类社团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接下来,进行反思调整,通过质性研究总结出心理类社团的效能发挥机制,反思局限,调整创新,为后续实践研究提供参考。最后,整合推广。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心理社团服务模式探新,并将新模式逐步推广(见下图)。


四、研究成果展示

现阶段研究中主要对相关核心概念做进一步确认,厘清学生心理社团工作的范畴及重点,分析大学生群体中朋辈心理支持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包括:

1.心理类学生社团:大学生心理类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自治的,经过学校批准的学生组织,具备朋辈教育的优势,利用朋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特点,通过朋辈之间对心理知识、维持自身心理健康经验的分享、讨论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保持或逐步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并形成传递互助、关爱、支持的校园生活文化氛围。

2.学生朋辈:朋辈群体是指一群年龄相近、关注问题相似、具有相似价值观、经验,有共同的生活范式、生活理念的群体。在本研究中,学生朋辈指吉林大学心理协会及下属“开心使者”服务团以及受到带动的学生个体和组织。

3.朋辈心理支持:朋辈心理支持是一种群体性的自我教育,通过充分发挥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及时分享经验、沟通思想、交流心理感受,互相支持、互相关爱,通过优势互补、互帮互学来促进共同成长。

针对心理类学生社团的工作现状,及其对大学生的提供的朋辈心理支持作用,本研究在整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等多重压力,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和困扰,给其自身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限制与阻碍,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其他人群而言,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群体。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中学生社团组织迅速发展,心理类社团以及其所提供的朋辈心理支持功能更是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们以心理学专业或本院系为基础,以各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为依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及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

最为明显的是,心理类学生社团弥补了专职心理教师工作队伍在人员配备上的不充分,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发展,通过发挥其“日常性、辐射性、时效性”的独特优势,在促进学生朋辈心理支持、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教活动,最终构建学生朋辈心理支持的平台和机制,将心理育人的终端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面,发挥学生朋辈网络传导效应和聚合效应,使心理育人效果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

各高校相关工作也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普遍来讲,提升了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时自主调节不良心理状态。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和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以珍惜、尊重、宽容、感激的健康心态进行社会交往,减少人际冲突。

但本研究在综合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及研究实践中也发现,心理类学生社团或学生朋辈组织在建构及工作进行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多数高校设立了校级学生朋辈心理组织,但院级朋辈心理组织较少;校级朋辈心理骨干以低年级学生为主,高年级学生参与较少;朋辈心理组织分散化,定位和属性各不相同,导致工作脱节;朋辈心理组织开展活动主要为心理科普宣传类活动,很少提供朋辈心理热线等针对性服务;对学生朋辈心理骨干的培训内容涵盖心理知识普及与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团体技能培训、心理学专业素养培养,而咨询技能方法及伦理培训则较少;培训方式主要以专题学习和团体素质拓展等方式进行,很少采用进阶培养模式或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同时,缺乏对于朋辈心理骨干工作情况的机制化考核。

此外各高校普遍在学院设有院级心理辅导室(二级辅导站),配有学生会心理部(生活部)的学生组织,以及班级心理委员等学生团队。这些资源的统合协调能够很好地配合推动心理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组织和队伍难以形成合力,存在未能统一管理、职责划分不清、缺少工作规划和专业指导等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顺利,甚至产生阻碍作用。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发生,需要心理中心与学院协同开展工作,一同进行平台建设。一方面能够整合学院的教育资源,关注到学院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实现精准化、全员化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心理社团的发展提供平台,促进其职能的转化升级,增强了社团的专业性和影响力。



©202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869号-24
中心列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