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学子追寻非遗足迹,感悟初心使命

2023-08-26 14:06:35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设计学院

2023年暑假,江南大学“手指上的中国”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山东、福建、江西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追寻非遗足迹,感悟初心使命。

第一站走进山东潍坊。在潍坊红木嵌银漆器博物馆,团队采访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潍坊嵌银髹漆技艺传承人孙凯老师,观摩并拍摄嵌银漆器制作技艺流程,还沿着红色足迹,欣赏了诸多红木嵌银工艺品。参观过程中,孙凯同团队成员们分享了馆藏嵌银漆器的历史与进行非遗工艺时的心得体会,通过采访团队与孙凯共同探讨非遗未来的继承与发展。团队成员分享道:“文化和自然遗产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民族文化的标识,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同学们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肩负起非遗保护与发展的重任,树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第二站走进福建泉州。针对吴航喜箩的起源及其传承发展,实践团队来到了吴航喜箩制作基地,采访到了长乐吴航喜箩制作技艺传承人李绍龙老师。李老师表示,吴航喜箩起源于明代中期,因颜色红火、形状圆满,寓意婚姻圆满幸福、日子红红火火,深受百姓喜爱,常常在结婚、添丁、祝寿等喜庆场合使用。他指出喜箩制作工序繁杂,每个喜箩都需经历选竹、破竹、编花、捆边、串边等二十多道人工工序,“每一个步骤,都得手艺人亲手制作,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这项技艺”。在谈到吴航喜箩未来的发展时,李老师表示吴航喜箩是福州特有的文化符号,今后他也会继续保持初心、守护匠心,让这项“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站走进江西赣州。团队成员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集结地—江西赣州市,调研红军草鞋、红军标语、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成员们观看、记录展览的草鞋和制作工具,及80双草鞋组成的“草鞋墙”。接下来,团队成员调研发现多种红军标语。其中有位于于都县禾丰镇尧口村土围组的土围红军标语、于于都县禾丰镇尧口村河生组的河生红军标语、于都县禾丰镇麻芫村下芫刘氏民居的红三军团二师五团团部旧址标语、车溪乡坝脑古村标语。土围红军标语主要分布于尹扬珍民居内外墙上,主要内容为“建立全国苏维埃中央政府”“建立工农兵的政府”“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等,落款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军团二师”。该旧址内标语字迹清晰,数量多,分布面积大,为研究中央苏区史提供了实物资料。随后,成员们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探寻红军家书。其中保存着4封长征时期红军战士及家属写的珍贵家书,这些书信是由红军后代欧阳可辉捐赠的。捐赠之前,欧阳家已珍藏了85年。在这4封家书中,有3封是欧阳洪长在19342月、8月、9月写给叔父欧阳荣发的信,1封是叔父写给他却被退回的回信。非遗作品诠释红色初心,非遗技艺传承革命精神,非遗魅力弘扬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好非遗是新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

下一步,团队将进一步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将新技术与艺术相融合,努力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记录中国传统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采访非遗剪纸传承人孙凯.png

采访非遗剪纸传承人孙凯

聆听李绍龙讲解喜箩.jpeg

聆听李绍龙讲解喜箩

寻访红军草鞋.png

寻访红军草鞋

寻访红色家书.jpeg

寻访红色家书

寻访红军标语.jpeg

寻访红军标语




责任编辑:陈祥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江南大学“手指上的中国”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山东、福建、江西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追寻非遗足迹,感悟初心使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