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小康村|青海格尔木长江源村

2021-07-21 21:39:55 学习强国 苗利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情牵父老乡亲,心怀各族群众,跋山涉水,深入全国24个贫困村考察调研。2016年8月22日、23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青海省格尔木市长江源村和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调研指导。几年过去了,总书记足迹所至之地,如今处处景美业兴,旧貌变新颜。2021年初,记者来到长江源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进行深入的调研回访,感受村庄新变迁。从群众朴实的话语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感恩之心、喜悦之情,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心。大家坚信,摘掉“穷帽子”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前方。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调研考察。这是8月22日下午,习近平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考察时接受村民献上的青稞酒。

青海长江源村:从雪山到城镇展现生活新姿态

好生态才有好生活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总面积4.7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地处三江源地区,因长江的源头之一沱沱河流经,这里素有“长江源头第一镇”之称。十几年前,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号召,唐古拉山镇上近五分之一的牧民放下牧鞭,卖掉牛羊,从雪山来到城市,开启了他们全新的生活。十几年间,他们进了城、就了业、脱了贫,每天都有着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每月巡护两次,每次三四天,有时需要一个多星期。”48岁的扎西才仁是一名生态管护员,巡护点是离沱沱河30公里的青海要盖村桑吉草原。除了查看草原情况,数数牛羊是否超载,还要捡拾大风吹来的垃圾。

扎西才仁的家原来在山上,在唐古拉山沱沱河,是长江源头。2004年,青海唐古拉山镇6个村128户400多名牧民告别大草原、翻越昆仑山,搬迁到420多公里外的格尔木,在格尔木市区边上新建了一个藏族村,叫“长江源村”,“新家园的名字连着故乡的根呐!”

从雪山到城镇,从游牧到定居,从牧民到市民,从硬件设施到思想观念……他们目睹了长江源头过度放牧带来的草原退化,也经历了搬迁后城市便利的交通、医疗、教育条件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放下牧鞭的牧民正逐步从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与红利共享者。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实施多年来,三江源各类草地产草量提高30%,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560个西湖。越来越多的长江源村民体会到了当年禁牧移民的深远意义,回馈自然正在成为他们自发的行动。

为确保形成山上禁牧保护生态、山下创业融入城市新生活的双赢格局,青海长江源村按照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要求,严格落实禁牧任务、兑现奖补资金等,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唐古拉山镇上组建的“长江源1号”和“邦吉梅朵”青年环保志愿者服务队,持续加强禁牧草原和野生动物的巡护和保护工作,切实保护好来之不易的良好生态局面。每个月嘎玛曲卓都要与同为生态管护员的父母返回故乡,深入长江源沱沱河腹地开展巡护。“对草原设施、环境卫生进行监管,谁家的牛羊数量超标了要清点核实,碰到盗采盗猎等违法行为立即制止上报。”嘎玛曲卓一家每次进山巡护,少则三四天,多则一星期,“虽然辛苦,但那片山山水水不仅是我的家园,也是全国人民的家园。”

壮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青海唐古拉山镇128户牧民移民搬迁到格尔木市南郊居住,至今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长江源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为目标,扎实建强基层组织,着力推动脱贫攻坚,狠抓落实惠民措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以实际行动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源村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地生根。

“如今富裕的生活,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68岁的更尕南杰看着村里的变化由衷感叹。如今,村史馆、文化长廊、敬老院、幼儿园、民族学校、农贸市场等一应俱全。更尕南杰是2004年首批从长江源头沱沱河畔搬迁下来的村民。从山上到山下,他亲眼见证了搬迁后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好政策给牧民们带来的实惠,亲身感受到了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青海长江源村村民离开世代逐水草而居的大草原,搬迁到格尔木市居住后,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要想致富,还得靠后续产业。为此,该村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目标,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施产业兴旺作为主任务,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确立了以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文化产业为主的发展思路,为提升该村集体经济实力建立了良好基础。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奋斗,长江源全村牧民住房得到了保障,医疗养老参保率也是双双达到100%,牧民收入更是比搬迁前增加了十多倍,牧民收入除按规定发放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外,每年对草原、湿地生态保护管护员发放管护补贴2.16万元;对生态搬迁户16岁以下55岁以上困难牧户每年每人补贴5600元;对生态搬迁户每年每户补贴3000元的燃料费。2019年,长江源村人均收入达到了24828元,现在的牧民满满的都是精气神。

2008年,青海唐古拉山镇政府结合牧民的特长和长江源村的特点,在村里建起嘛呢石雕刻车间,并开办了长江源藏民族风情园。随后,村里先后建起扶贫宾馆、长江源村牛羊育肥基地和饲草料基地,2020年10月份协调投资300万元实施冷库、牛羊加工车间项目,后续产业从无到有,初显效益。为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该村每年将50万元互助资金按照3%的利率用于协会会员贷款,所收资金占用费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仅2019年6月份,互助协会新增人员58户,总计会员达105户,借贷49户(49万元),入会率达43%,借贷率达94%。在村集体经济收入方面,2019年收入390171.40元,其中沱沱河门面房出租年收入36000元、沱沱河邮政宾馆年出租收入8571.40元、农贸市场分红收入32500元、2017年村级产业发展资金项目21.75万元投入到冰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年收益21750元、扶贫产业园项目分红收入47250元、50万元互助扶贫资金占用费收入14100元、300亩耕地年租金收入9万元、藏毯厂房屋出租年收入8万元、汽车站房屋租金年收入2万元。并于2020年正式成立长江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合作社为村集体经济增长平台,切实带领全村牧民走共同致富之路。为推进联企兴村“1+1”行动,对接中国工商银行格尔木支行达成帮扶协议,每年落实帮扶资金50000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119万元。

通过大家努力,青海长江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逐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通过持续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支持鼓励不少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牧民开始自己的创业历程。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牧民通过政策支持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尼霞是一名草原生态管护员,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工资。同时,尼霞还是村里一家台球娱乐室的老板。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打台球,但是村里没有可以打台球的场所,于是,尼霞在村委会和家人的支持下开了家台球室,生意很红火。“这几年生意还算不错,以后的生意应该会更好。”尼霞信心满满地说。如今,长江源村村民开起了民族风情园、家庭宾馆、小卖部、小吃店等,村民的收入逐渐增加,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现在的青海格尔木市长江源村村貌。

责任编辑:陈泳诗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大家坚信,摘掉“穷帽子”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前方。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