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学习】总书记这篇文章,让我们读懂全面依法治国

2021-01-19 13:15:42

法者,治之端也。2019年第4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文章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怎样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释,是一份指导我们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力“思想指南”。让我们一起研读、梳理,读懂总书记这篇文章,读懂全面依法治国的深意。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是一个什么机构?

通读完全文,笔记君首先注意到,这篇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24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这样的机构,目的是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

通过查阅资料,笔记君发现,在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对“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有着详细的说明。

对于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设立背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为加强党中央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更好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负责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

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统筹协调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等。

“学习笔记”注:

全面依法治国有多重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期,站在历史交汇处,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深刻总结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展开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被明确作为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展望未来,到2035年,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成立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在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征程上。

为什么要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

作为党历史上首次设立的机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可谓意义重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第一,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集中统一领导的需要。

“学习笔记”注: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成立这个委员会,就是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党中央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的领导,更加有力地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而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只有“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建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正是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的体现。

第二,这是研究解决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学习笔记”注: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分析问题和现状,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提出,“当前,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都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法治领域改革面临许多难啃的硬骨头,迫切需要从党中央层面加强统筹协调。”

那么,如何啃下法治改革“硬骨头”?总书记提了三点要求:

1. 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对此,习近平举了去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问题,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立法上‘放水’,执法上‘放弃’,才导致了祁连山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结果。”“一些地方还存在‘发展要上、法治要让’的误区。”因此,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

2. 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对执法乱作为、不作为以及司法不公的意见比较集中,这要成为我们厉行法治的聚焦点和发力点。”习近平的话语铿锵有力!而分析那些执法乱作为、不作为事件的深层原因,正是“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3. 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分析世界大势,不仅要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而且在处理复杂的国际事务时,也“要拿起法律武器,占领法治制高点,敢于向破坏者、搅局者说不。”

第三,这是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的需要。

“学习笔记”注:

这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分析了古今中外法治的盛衰与文明演进的关系。他深刻总结到: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从我国古代看,凡属盛世都是法制相对健全的时期。”

“我们党执政60多年来,虽历经坎坷但对法治矢志不渝,从‘五四宪法’到前不久新修订的宪法;从‘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我们党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治国理政须臾离不开法治。”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具有基础性、保障性的作用。“我们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

怎样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10方面。

一是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四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五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六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七是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八是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九是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十是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我们对这“十个坚持”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学习笔记”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社会主义法治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回顾过去,我们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面向未来,我们还应当看到,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建设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法治中国,不仅只需要党的坚强领导,也需要亿万人民参与其中。

源头活水,方能成就大河奔流。“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在新征程上,我们将共同守护脚下的“法治基石”和头顶的“道德星空”,用实干谱写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壮丽蓝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是一个什么机构。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