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红色文化教育研究——周科良

2020-08-17 15:25:47 《戏剧之家》杂志2019年28期 周科良

基金项目:2018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立项课题《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融合研究》(2018GXDJ-QN028)

摘  要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坚持文化育人的理念,需要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要深入挖潜,聚焦重要纪念日的红色文化主题,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主线,发挥智库优势,创新红色文化育人载体,增强高职师生的文化自信,形成忠于本真的红色文化自觉。本文立足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际,以文化育人理念指导红色文化教育实践,从分析红色文化教育遭遇的困境入手,系统阐述了高职院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从强化领导科学布局、创新模式深化内涵、挖掘资源本土改良、夯实基础创建平台、利用网络营造环境等几个维度探讨了培育高职院校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红色文化;教学模式;创新思维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国家提出了十项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其中首要的便是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着力开展一些高职学生喜欢、乐于入心的德育实践活动,这一要求已将实施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摆到了重要位置。

一、高职院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经历,红色文化教育在高职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忘记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讲好伟人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当前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关乎学生的未来成长的品质。红色文化来源于党领导人民的革命战争、建设历程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在整合吸收并优化古往今来的文化成果基础上,不断提炼出来的文化精粹,它是一种先进的革命理想信念,如延安精神、苏区精神、沂蒙精神、长征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在和平年代的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可以记录革命历史遗存在各地的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遗物等。可以概括为革命记忆中的“人、事、物、魂”等几类。红色文化对于坚定青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它既兼收并蓄,又批判创新,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先进性。

红色代表革命,共产党人的革命历程,与红色息息相关。革命军队是红军,瑞金是红都,南湖有红船,井冈山插红旗,无数的革命作品,如《红岩》、《红梅赞》、《红灯记》、《红旗谱》、《红色娘子军》、《红星照我去战斗》等都带有红色。

习总书记到遵义、延安、井冈山等地考察时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高职院校占据着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广大青年才俊的集聚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高职院校红色文化教育应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实现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高职院校要着力培育红色文化精神,激励高职学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以未来接班人的身份,增强社会实践能力,这关乎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觉,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砥砺奋进,做好红色文化基因守护者、传承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红色文化教育遭遇的困境

现阶段,提倡红色文化进校园,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旨在让红色文化满足学生群体的文化需求,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现实状况令人担忧。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在校企合作关系的维系,在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由于没有整体规划设计、缺乏充分挖掘,缺少实践经费,在红色文化进校园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在文化育人方面还存在方法不多、用力不均,用时不够等问题,长期下去,不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总体规划督导、模式及方法的创新、教育资源的挖潜、智库优势的发挥、微网络空间的利用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欠缺,亟待提升。

(一)红色文化教育的组织督导和规划布局仍不够科学

现如今社会文化环境错综复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引领机制尚不完善,市场经济又对红色文化教育产生了冲击,红色文化教育本身在机制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政府引领机制不健全、规划布局缺少总体上的统筹安排,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督导不力等影响了红色文化教学活动的有效传播。从全国范围来看,以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为引领,组织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项目为数较少,还不能满足各高职院校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客观需要。在规划布局方面,存在着分布不均,密度不匀的问题,文化资源富余的场馆人满为患,文化资源欠缺的地域无人问津,影响了全国范围内红色文化教育程度的普及与提升。

(二)红色文化在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方面过于守旧缺乏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红色文化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现阶段,各高职院校都提出要弘扬红色文化教育,在教育形式、方法和手段上还沿用长期以来的固有思路与办法,在教育内容与形式上很少有创新,因循守旧,对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利用较少,组织活动的理念过于陈旧,思路过窄,能走进学生心里,让人深受感触,可以刺激大脑的兴奋度,鼓励和激励青年学生,令他们无限期待的活动实在是太少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让学生印象不深,所以成效并不明显。

(三)本土化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不足且保护能力很弱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吸纳、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来的,传承至今天,已成为我们的精神源泉和信念文化,但是有很大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革濒于消亡了,需要抓住时机进行抢救式发掘,对珍贵历史资料进行大力保护,我们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保护的意识与开发的能力亟待提高。

当前,红色文化教育的研究相对落后,一些高职学院在课程建设、师资力量、认识程度、关注度等方面相对落后,在红色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主动性,缺少自我意识,使得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的设置举步维艰。如何利用好红色资源,如何发扬好红色传统,如何代代相传红色基因,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在精神上激励高职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育人全程,实现红色基因培育与价值传承关乎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

(四)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研究肤浅项目推进难以落地

总体来看,各高职院校立足红色文化传承建设的纪念场馆等硬件设施较为完善,而软文化建设往往跟不上,各学校尚不能根据自身实际规划设置“红色文化课程”,基于红色文化研究的项目难以扎实开展,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缺少专业教师,只能安排其他学科的教师代课;其次,在课程建设负担沉重的情况下,教师缺乏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关注与沉淀,对红色文化发掘不够,教师的研究意识差,相关的评价指标不健全,导致教师们不愿为此增加额外负担;再次,学校范围内没有足够的红色文化积淀,既不是革命老区,又不具备红色历史和当代先锋人物,红色文化氛围不浓,造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状,教师只能在困境中摸索施教,在很多情况下摸着石头走,需要投石问路,试探缓行,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五)红色文化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亟需跟上时代步伐

目前,在高职教育层面成立的专门研究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尚未建立起来,还没有形成若干学校整合资源合力组建的红色文化教育联盟体,就连功能完备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网站也是非常少的,制作反映红色文化校史的微课、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慕课屈指可数,这与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相悖的,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迎头赶上。

三、高职院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信息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高职教育。微视频、微网络、自媒体渗透在学生思政教育的各个领域,高职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还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住教育重点,抓好工作落实。

(一)强化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布局,贯穿育人全程

高职院校的红色文化建设工作必须坚持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红色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积淀的结果,需要高职院校强化从制度层面进行设计,在学院党委的统一安排下制订规章办法,结合自身特色优势,从顶层设计环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落实,在方案设计布局上做好科学规划。要在学习活动中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制定出高职院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总体行动方案,充分体现技能化、立体化的精品活动,将课程教学实践化,推进高校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整合,实现高职红色文化与本地红色文化的合理交融、相得益彰,引导红色文化科研项目市场转化和推广,引导社会资本注入高职红色文化教育与保护工作,确保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创新育人模式,深化红色内涵,改进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职红色文化教育模式不断涌现,包括依托革命遗迹组织开展“红色课堂”、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第二课堂、以实地调研扶贫传承“红色基因”、以开展交流学习阅读“红色经典”等等。高职者,应有高师者也,高职院校首先应当注重红色文化师资培育,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校园整体红色文化环境的营造,组建学生社团,挖掘红色文化的感人案例,重视在重大时间节点体验红色文化的情感触动,充分把握合适的时机让学生接受红色教育陶冶情操,品读红色经典作品,自创红色诗歌,出演革命情景剧,排练红色话剧、参加演讲比赛、红诗朗诵比赛、爱国歌曲联唱、书画作品比赛及歌咏活动,传唱红色主题班歌,建立学雷锋互助小组,赴基地蔬菜大棚忆苦思甜,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育红色文化基因。

(三)挖掘校史资源,推进本地文化,找准契合结点

很多高职学院都具备悠久的历史,蕴含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题材,校史资源与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着很多契合点,杰出校友都具有红色革命精神,充分利用好校史资源,挖掘校史资源中的红色主题素材,开发学校当地的红色文化“富矿”,活用校史资源,可以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实现“本土化”,可以增强师生的文化归属感。

(四)发挥智库优势,夯实文化基础,建立研究平台

各高职学院可以独立建设红色智库,也可以按地域联合成立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充分利用高职学院的师资及人才优势,借助学科优势和智力优势,做好红色文化基础性研究工作。依托新型学术研究平台,建设研究高地,聚焦红色文化挖掘,普及红色文化认知,研究红色文化价值,实现其现实意义,提升育人效能。在这方面,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进行了有益尝试,依托人文学科的积淀和教育特色,建立起以学理研究推进红色文化传播的平台,形成以决策咨询、教育培训、文化研究、信息共享为核心功能的红色文化交流与评价中心,从而提升了政治站位,容易形成工作合力。

(五)构筑媒体平台,营造生态环境,利用网络空间

在网络化生存时代,微信与微博的传播都具有即时性,网络文化具有及时快捷、灵活分散、碎片化、受众面多,影响面广等特点,同时又兼有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我们应该利用网络文化特点,一方面,教师及教育管理者要积极为学生 “送餐”,让他们充分享受红色文化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要转变工作思路,想尽办法让学生主动“点餐”,主动拓展红色文化的多种传播途径,高职教育需要充分利用微传播,使传统媒体与微媒体互补使用,把红色文化教育拓展到网络虚拟空间,充分占领思想高地,引导青年学生学好、用好网络媒体平台,及时交流心得,争取做到一次采集、多次利用、多路传播,从而构筑起校园广播、红色教育视频、网络交互平台、手机自媒体等多个平台立体化的传播途径,在宣传、报道最新舆情、营造红色生态环境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提高了传送质量和效率,旗帜鲜明地传播正能量。

综上所述,高职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路径不止一种,无论选用哪种路径,采用何种育人模式,都应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创新思维,培育红色文化基因并传承文化教育功能,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将文化育人引向深入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19(01).

[2]王蓉.微时代微文化育人的“微路径”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2).

[3]谢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7.

[4]刘永涛.运用正定文化开展大学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02)

作者简介:周科良(1982—),男,汉族,本科学历,辽宁职业学院讲师,从事文化、文学及职业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孙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聚焦重要纪念日的红色文化主题,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主线,发挥智库优势,创新红色文化育人载体,增强高职师生的文化自信。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