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学校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6年,总有一些生动注脚激荡着兰大生命人的记忆,印证着生命院发展的足迹。6年来,学院发扬“秉德维新 务本求真”的院训精神,以“顶层设计为学院发展规划蓝图、人才培养与引进是发展的前提、共享平台建设助力创新性研究、一流研究才会有一流人才培养、国际化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必须”的办院思想,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开放意识,加强协同创新,注重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力向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迈进。
“取得这些成绩是全院师生不忘为党育人初心、牢记为国育才使命,紧紧围绕把学院打造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高地、人才聚集洼地、创新前沿阵地、立德树人基地和改革发展实验地这一目标,通过理清发展思路、打造科研平台、锐意改革进取、凝心聚力建设的结果”,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芳强调。
理清思路,触发一流建设的引擎
如何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向世界一流,既能吸收国际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又能坚持内涵发展,做到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这是生命科学学院的师生们在探索一流学院建设之路时常常思考的问题。
“我们一直希望在科研方面,必须同时把握国际性前沿科技和地方性研究特色,注重宏观和微观研究领域的均衡发展;在做好西部特色的同时,更要紧紧围绕国际上普遍关注的基本生命科学问题。”对于如何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生命科学学院,本身从学院毕业、又具有多年国内外学习工作经历的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黎家经过长期的摸索后,有了自己的思路。
思路确定之后,队伍就是决定的因素。近年来,学院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与杰出人才的引进,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培养计划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教学及科研素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人才引进政策及学校萃英人才发展计划,从国外引进了多位学科领军人才及学术骨干,使学院教师队伍的学缘背景更加多样化,教授、副教授、讲师比从原来的31:33:38发展为现在的60:51:38,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全院教师总数的比例从原来的62%上升为 97%。
与此同时,学院一方面,推动生态学、植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特色、优势学科的科学研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动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研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以国家尤其是西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恢复等领域为重点,结合学院的基础科研力量,开展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尤其是加强与医药、旱作农业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科研和生产部门的合作,为国家和西部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学院累计获得各类科研经费突破2亿元,主持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0余项,863项目子课题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4项,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10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115项,横向重大项目3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3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授权专利34项,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Ecology Letter,Nature Plants, Plant Cell,PLoS Genetics,Current Opinion Plant Biology等国际顶尖期刊。
2020年10月10日,又从教育部传来好消息,由学院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系郭旭生教授参与的《书写在陇中黄土高原上的“小草大事业”》项目入选第五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除将得到重点宣传推介和一定经费支持外,无疑会进一步激励学院全体师生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充分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为高质量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作出各自的贡献。
平台建设,形成一流建设的合力
只有把非常有限的资源用在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上,学院的发展水平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面临曾经缺乏先进仪器和设备,年轻教师竞争科研项目能力相对薄弱的窘境,学院以2014 年逸夫生物楼落成并逐步投入使用为契机,不但彻底改变了原来各实验室人满为患的局面,而且把申请获得的所有建设资金全部用来进行生命科学研究实验中心的建设。
目前中心主体主要分显微成像平台、蛋白质组学平台、元素分析平台,每年除服务于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外,还开设大型仪器培训课程,邀请仪器厂家工程师为师生作技术培训和报告。该平台面向校内外开放使用,只需按流程进行网上预约,满足条件的校内外科研人员都可以使用。近年来,不仅生命科学学院每年发表文章的99%由平台支撑,化工院、草科院、资环院、地矿院等校内学院以及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寒旱所、兽研所等近 70个课题组也依托该生命科学研究实验中心共享平台发表科研论文近百篇,搭建起了一座校内外相关科研人员交流的桥梁,不但形成学校“双一流”建设与其他重大工程互相支撑、协同推进的格局,更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积极推动学校、学院和省内高校、科研院所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协调发展、有序衔接的“双一流”建设体系。
此外,学院依托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寒草甸与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台站、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平台, 分别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持和服务。
科研平台 |
名称 |
1个国家级实验室 |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
4个省部级实验室 |
“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环境污染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控制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 |
|
4个省级/部级野外观测研究台站 |
教育部(甘肃省)甘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 |
甘肃省榆中北山旱地农业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 |
|
甘肃省瓜州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 |
|
甘肃省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 |
|
4个研究中心 |
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生态学研究中心 |
|
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政策研究中心 |
|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 |
|
2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中心 |
宏观与微观室内实验测试分析中心 |
计算机模拟超算分析中心 |
|
2个“111”引智基地 |
“寒旱生态学”国家外专局111引智基地2.0版 |
“细胞生物学”国家外专局111引智基地 |
|
3个国际联合研究实验室/中心、台站 |
中巴生物质能源技术研发与示范国家联合实验室 |
中非干旱农业生态合作研究中心 |
|
中巴农业生态系统野外联合观测研究站 |
“科技事业需要传承,我们更需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鼓励师生创新和发展。”黎家说。
下一步,学院将以第五轮学科评估为契机,朝着构建更加有利于一级学科各领域、方向相互交叉、融合的高水平生命学科和科研平台的方向努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改革创新,激发一流建设的动力
一个学院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和优势学科。
但发展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哪些学科能快速发展起来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呢?根据已有历史传统,学院逐渐凝炼提出了发展生态学、植物学与细胞生物学、动物学与生物医学三大学科群的学科发展思路,并于2018年将这个思路贯彻到了“一院一策”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以生态学、植物学与细胞生物学、动物学与生物医学三大学科群为基础,设置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系、植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系、动物学与生物医学系,同时完善和成立本科教学实验中心、科学研究实验中心、野外观测研究台站中心和党政管理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院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截至目前,学院以教学科研组织机构改革为牛鼻子的“一院一策”综合改革一揽子改革举措逐步得到实施,给学院发展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学院的治理效能、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教学科研组织机构改革,探索“学科群建系”,促进学院从教学主体向办学主体的积极转变,系为依托承担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任务,更好地落实了学校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变的改革要求;
党政管理服务机构改革,变“垂直管理”为“扁平管理”,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科级及以下专职党政管理干部实行职员制管理,有能力、有热情的教师补充到管理岗位,大大激发了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服务于“双一流”建设的积极性和活力;
后勤保障改革,提高了学院“人防+技防+物防”的安防能力,为师生提供了更舒适便捷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
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学院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院还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深化改革,着力加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人事考核制度、教学科研体制机制等环节的改革力度,探索形成更加符合办学规律、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党建引领,构筑一流建设的保障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6年来,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学院《党委会议事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不断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优化学院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凝聚起全院师生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精气神,圆满完成上级党组织安排部署的各项重点任务,为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政治建设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思想建设上,不断坚定“四个自信”。认真执行每月 1 次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每两个月 1 次的党支部书记例会制度、每学期至少 1 次的教职工大会制度,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推进学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提质增效,逐步形成“以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任课教师、联系宿舍教师为主体,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辅助,学生自我为动力”的学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体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人才引进、职称晋升、课程建设、评奖评优、项目申报与评审中实行党支部审查、分管领导(党委委员)审核、党委把关的工作机制。
——组织建设上,坚决做到“四个服从”。在“对标争先”中促进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努力在管党治党取得新成效上争先、在办学治院展现新作为上争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上争先、在全面从严治党呈现新气象上争先;持续优化“支部+”党支部设置方式,统筹推进党支部建设“七个有力”;深入谋划部署、扎实推进学院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将党的建设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作风建设上,努力践行“三严三实”。扎实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督促领导干部当好旗帜和标杆,引导师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推动学院和谐文化建设,凡是涉及学院建设发展的重大事项和需要教职工参与了解知情的事项要求一律公开,充分发挥教职工在学院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积极扩大党员的模范带头效应,成立“党员志愿服务岗”,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自我教育功能。
——纪律建设上,始终做到“五个必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主动接受上级党组织和各级纪委的巡视巡察,充分发挥“一把手”的示范表率作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切实将党风廉政建设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近年来,学院及师生多次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其中学院荣获兰州大学“先进教工之家”“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优秀组织单位”“民族宗教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校庆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中层党组织”等,邓建明获“兰州大学师德标兵”,冯虎元获“甘肃省教学名师”,丛培昊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研究生季晶获首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生态学博士生毕柽被CCTV-13以专题片《让青春在奋斗中飞扬——兰州大学90后博士:守护高寒草甸和湿地》报道点赞……
2019年12月底,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名单,为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挑战。学院党委正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推动事业发展为落脚点,通过打造“12345”工程,使党委力争做到“五个到位”,所属基层党支部做到“七个有力”,用党建工作的新成效推动“双一流”建设的新水平。
从2015年到2020年,党建工作凝心聚力、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科学研究硕果累累、成果转化突飞猛进、社会服务不断深化、国际交流有效拓展、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一流”的理念闪耀在兰大生科人的时代答卷上;
从2021年到2025年,个别优势学科将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学院将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未来可期,一个更加先进、规范、开放的一流生命科学学院正在向我们走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