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以“成就学生幸福人生”为目标,坚持“精心打造品牌,创新引领发展”工作理念,着力构建全局性、稳定性、长效性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创建感染力强、吸引力大、科学合理的新型学生管理模式,推动优良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管理整体情况
(一)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生管理体系
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导向,坚持“学生是学院的名片”学生观,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行为管理养成、文化环境浸润、考核评价体系”四位一体管理机制;以团学组织为依托,完善学生自我管理;以“学生满意度”评价为学生管理绩效重要标准,构建覆盖学习生活全方位和贯穿成长成才全过程的学生管理服务体系。
(二)借助两个信息平台,提升学生管理效率
建成校园学生工作资源管理与运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信息共享、快速响应、精准服务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服务,提升学生管理效率。一是建设学生成长导图系统,涵盖从接到录取通知书到毕业离校的所有学习生活轨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认识自我,构建学习路径,提供覆盖生涯发展的个性化服务,全程服务学生成长。二是建设“掌上学工”系统,包括奖惩助贷、素质拓展测评、评奖评优、宿舍内务等管理功能;并提供心理咨询、报修、充值、请假等服务功能,基本实现在线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开展三全育人考核,健全育人长效机制
实施“岗位育人提升计划”,聚焦课程、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组织、科研、管理、服务和资助等十大育人环节,推进全校教职工“三全育人工作量”考核制度,建立岗位育人责任清单并落实到每个岗位。通过健全育人机制,以增强合力推动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联动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四)厚植四大素质,匠心打造核心能力
紧密围绕提升“思政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四大素质,实施“成功大学-素质拓展训练营”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成功大学以成功学主题讲座、户外素质拓展、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礼仪训练等主题项目,联合开展技能节、艺术节等活动。“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如图1所示,针对商科学生,重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开展工程基础、工程安全、机械零件手工制作等训练项目;针对工科学生,关注认知商业环境,探究企业经营能力,以管理任务训练为途径,开展财务管理、危机管理、市场营销、精益生产等训练项目。
(五)搭建五级管理阵地,成就学生幸福人生
按照“品牌化建设、项目化运作、优质化产出”思路,重点打造“政企、学校、分院、班级、寝室”五级管理阵地,形成各级特色精品项目。学校与地方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充分利用港口博物馆、宁波美术馆、特色小镇等教育资源,开展体验式教学实践;二级分院融入职业元素打造“一院一品”,如“互联通达 智慧电信”“厚德博艺 真诚求术”等,形成凸显职业精神的文化品牌;班级以班集体特色项目、班团风采展、星级班级评选为载体,打造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学生宿舍建设“一楼一品”家文化,开展免检寝室、特色寝室评比,举办“周末家宴”“集体生日会”等活动,营造宜家宜学的寝室文化氛围。
学生管理特色创新
(一)思源基金:资助育人与文化育人的有机融合
打造“让慈善成为习惯”的校园慈善文化。学校设立全国高职院校首创,服务贫困生的“思源基金”,以期达到三个目的,一是给予经济困难学生帮助,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二是培养受助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完成学业成为有用之才,并提倡有能力时反哺基金,学会感恩、学会助人;三是引导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涵育学校“送人玫瑰 手留余香”校园文化,打造“让慈善成为习惯”慈善文化。
搭建“受助、反哺、涓捐”全员参与捐助平台。一是设立思源基金,构建助学平台,改变传统资助的无偿资助方式,鼓励受助学生根据需求申请资助,在有能力的时候反哺基金。根据“申请—面谈—实施资助—签定‘道德协议’—跟踪教育—反哺捐款”资助流程,将自募捐款用于资助学生学费、生活费,同时也接收反哺捐款。二是建立思源实践基地,搭建慈善实践平台,形成“人人、时时、处处”可慈善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传递爱心。建设思源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发思源超市、阳光报刊亭、有爱小屋、“无人收银店”、爱心维修站、民俗公益店等实践项目,均由学生义务参与管理运行,商品和服务由学生提供,消费者每笔消费都是“购物献爱心”,所有项目收入捐给思源基金,“涓涓细流汇入慈善大海”。三是创设思源文化活动,倡导“爱心不分大小”,构建校园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开展“慈善一日捐”、获奖捐、毕业捐、爱心义卖等活动,让师生加入慈善队伍;开展 “微公益”活动,让学生养成慈善意识和善于发现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习惯;设立爱心积分账户、班级冠名基金,开展班级创业营销大赛,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慈善活动中,增强班级自豪感与凝聚力。
形成“捐资-解困-扶志-成才-回馈”良性循环体系。一是拓展资助资金渠道,破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思源基金”通过校内师生、社会爱心人士募集资金达1400余万元,对国家资助体系提供有利补充。做到“应助尽助”,实现十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实现学生“零欠费”和校园地贷款“零贷款”。二是建立循环资助模式,创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育人”理念。“思源基金”立足学生需求,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采用个性化资助,倡导学生在有能力的时候反哺基金或回报社会。十年来资助学生600余万元,其中已反哺210万元,已形成良性循环体系,实现爱心传递。三是形成品牌辐射效应。“思源基金”和西藏、青海等地高职院校联合设立思源基金,通过平台资助92.4万元;为智障儿童、民工子女捐款献爱心,项目辐射云南、贵州、青海、新疆,捐款献爱心累计达30余万元。四是搭建慈善实践平台,创设学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的“有效”途径。长年开展护河、关爱失独老人、支教等十多个慈善义工项目,通过义工服务、捐赠二手物品、作品义卖、节目义演、超市购物等多种方式参与体验慈善,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价值的认同、思想的感化、行为的养成。
五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学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隐性”课程。思源文化实现“以景感人、以境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效果。校园内命名“思源广场、思源湖、思源文化街”,开展班班参与的“班级冠名基金”、“爱心积分账户”、“思源杯”创业营销大赛,营造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式”育人环境和氛围。
(二)米娜工作室:铸就民族团结教育阵地
学校2010年加入“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截止目前,累计招收240名新疆民族学生。学校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治疆方略,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成立民族学生服务站—-米娜工作室,以“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培育稳疆兴疆之才”为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提高政治站位,扎实落实举措。一是坚持“一个标准”,实行“嵌入融合式”管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对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严格要求,规范管理。实行民汉学生“混学、混住、混餐”的“嵌入融合式”管理,让学生拉近距离,促进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二是坚持两个原则,实行“分类分层分时段”管理。如图3、图4所示,坚持“因势而新”原则。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入学初、入学后、实习阶段和毕业后等时间段的学生特点,实施“分时段”管理法;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工作贯穿全程,在春风化雨中融入民族学生的精神血脉。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中针对民族学生的特殊情况,实施“分类、分层”管理法,根据学生情况分成帮学、帮困、帮教、骨干培养等对象类别,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指导。三是建立多方联络机制,形成管理大格局。学校成立民族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学工部、保卫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分院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并由内派教师和分院辅导员共同组成工作室管理团队;与所在地民宗、派出所、大碶街道等部门建立工作协作联络组,明确专人负责,不定期联系。四是健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管理。为规范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激励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制定《加强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定向招收的新疆民族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混学混住混餐管理办法》《专项资助办法》等10余项管理办法,有力保障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规范管理。
发声亮剑,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一是树立标杆,加强党建引领。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从行动上、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通过开展入党启蒙教育课、红色革命圣地文化体验、优秀党员典型事例分享会等形式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入党意愿。目前有7名学生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二是关注民族学生宗教信仰。专职辅导员入住学校,引导为主,“管疏”结合,实行24小时“值班制”;一方面尊重民族学生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发现宗教活动倾向和苗头时及时制止;新生入学后与相关部门及时沟通,了解学生背景,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教育宣讲常态化。通过每周一次的“树人讲堂”、专题教育宣讲会、征文活动等,组织学习《致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一封信》,每周观看《复兴之路》等记录片,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党的民族政策,正确理解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搭建“三个平台”,培养高素质民族学生。一是搭建学业提升平台。针对普通话基础弱的学生,开设专门选修课,举办周末影院、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针对专业课程不过关的学生,招募汉族学生对应帮扶,在日常学习、作业、期末复习等方面的指导与帮助,邀请专业教师课后对民族学生重点答疑解惑。针对职业发展,专门开展教师资格证书、创业教育指导、公务员考试的专项辅导,提升就业竞争力。二是搭建公益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回家乡开展“发声亮剑”活动,深入当地中小学、村委会宣讲民族政策,分享自己在内地学习、生活期间得到的关心帮助与自身的成长、收获。组建城市文明、河道治理等服务团队,走上街头宣传城市文明,劝导乱丢垃圾、流动设摊等不文明行为;开办“米娜民俗公益店”,进行创业实践,销售新疆的农副产品,所得利润用于资助新疆家乡的小学。三是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每学期组织赴宁波天一阁、G20峰会会址等地参观游览和国情体验,组织考察奉化滕头等新农村建设,通过与家乡发展相对滞后的横向对比中,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组建学生七彩风艺术团、“天山之鹰”足球队等经常参加街道及社区各类文艺汇演,“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与社区居民一起包粽子,体验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米娜工作室”育人成效显著。米娜工作室的工作模式得到了各级领导、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高校、民宗、公安等战线经常来校考察交流,纷纷予以赞扬。2018年,工作室育人经验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的肯定性批示。同年9月米娜老师受到全国政协主席汪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学生管理工作成效
(一)育人质量显著提升
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持续提升,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就业质量各项指标均超过全省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徐宇翔荣获2017年度全国高职学生“劲牌阳光奖学金”特别奖;学生荣获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省一等奖27项;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1项,获 “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二)学生管理成果丰硕
学校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思源基金项目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案例典型”,入选浙江省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文化育人示范载体。“成功大学”和“名片工程”先后获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非遗”文化馆被授予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教育基地、宁波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宁波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
(三)实践育人效果突出
“构建实践育人四平台点亮学子成长成才路”入选浙江省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践育人示范载体;《非遗传承——高职文化育人模式的新探索》入选全国高职学校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50强;“河头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和短视频《家乡变迁——中国·滨湖》分别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成果“最具影响好项目”和“百佳创意短视频”。微视频《大学生入党知识ABC》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网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优秀作品二等奖。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