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迎二十大,艺起向未来”延安实践团① -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本科生党支部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2022年7月21日,南京艺术学院“艺起向未来”暑期实践团奔赴红色革命圣地——延安开启红色筑梦之旅。22日-29日团队前往张思德纪念广场、枣园革命旧址、梁家河、延安革命纪念馆、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宝塔山、南泥湾等地,通过参观、体验、仪式教学深入体会延安精神,追寻红色脉搏、感受知青岁月、丈量乡村变迁,深耕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骆驼精神,用艺术院校的专业特色传承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
夏雨绵绵,林木葱郁,实践团在延学习的第一站来到了张思德纪念广场,在雨中重温经典,支伞诵读《为人民服务》一文,学习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人民是党执政的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从1944 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为人民服务”,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张思德是当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涌现出一大批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中的杰出代表,张思德的一生平凡而光荣,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风华正茂的张思德永远停留在了29岁,而他的精神却烙印在每一个青年人心中。
枣园又称延园,原为一处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曾驻于此地。院内枣树错落,绿草如茵,“幸福渠”穿园而过,五大书记的铜像坐落其中。
园林中央是中央书记处礼堂,依山分布着5座独立的院落,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旧居。
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就在这一孔孔窑洞中淋漓尽现,桌椅床柜陈设极简鲜有装饰。窑洞天地小,胸中乾坤大;窑洞没光亮,心中有信仰;脚下沾泥土,心中凝深情,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从这小小窑洞走向广大天地!
追寻青春足迹,锤炼理想信念。实践团参观梁家河村史馆和知青旧居,学习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开铁业社、建沼气池、拦河打坝…知青岁月为梁家河烙下的印记,延续至今,影响至今。
实践团成员在这里感受曾经的火红年代和新时代的乡村风采。通过参观,寻访,宣誓等活动,探寻"小山凹"里的大学问。将"小我"融入"大我",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实践团成员先后探访了延安革命纪念馆、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
在探访过程中,成员们学习到:延安革命时期,伟大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指导思想产生,大批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涌现,如《黄河大合唱》《白毛女》《南泥湾》《游击队之歌》《东方红》《挑花篮》等,这些广为流传的红色经典,以“薪火传承”经典文艺作品为主线,忆苦思甜,重温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唤起青年一代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其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因此,当代艺术工作者更要善于运用中国的艺术语言讲好自己的故事,从群众生活中汲取养分,为群众服务,做到不忘初心和改革创新的辩证统一。
“艺术家的作品就像子弹,直接射入敌人的胸膛。”文艺作品走近人民群众,方能调动群众,组织群众,焕发无限的群众活力。我们南艺学子,也将继续学习领悟艺术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为未来所承担的文艺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学习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发展脉络”后,成员们意识到:努力学习陕甘宁边区人民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精神,接受“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文艺创作理念以及一切宝贵经验,明确使命责任与担当,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当代从事艺术事业的青年们刻不容缓的使命。
“喜迎二十大,艺起向未来”实践团开始对延安市委党校基地的墙绘进行翻新。由于气象条件差,加上疫情因素影响,基地原先的两幅墙绘都在岁月蹉跎下失去了原本的风华。为协助翻新基地形象,实践团员自主筹备墙绘用具,克服了烈日与蚊虫。大家用鲜红的笔刷,寄托了对基地生活的真实体验,绘出了基地崭新的风貌。在墙绘过程中,团员们互帮互助,齐心协力,以切身实践感受到了何为团队协作,何为团队精神。
7月25日上午实践团到达桥儿沟革命旧址。桥儿沟是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和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延安文艺纪念馆也坐落于此。
实践团成员首先来到了六届六中全会的旧址进行参观。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全会批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基本上克服了抗战初期王明右倾错误,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推动了党的各项工作迅速发展。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给全党全军和整个边区带来了新气象。边区和各根据地大兴学习之风,以后发展为整风运动。同期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在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展览从会议内容,上升为思想精神高度,给了参观的我们以教育和启发。
接着实践团来到了桥儿沟教堂,该教堂原为西班牙传教士所建,曾作为鲁艺教学场所。穿过教堂后的小径,可以看到镌刻在院内的一面土墙上的鲁艺校训。1940年6月,在鲁艺成立两周年之际,毛泽东为鲁艺重新题写校名“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同时,又为鲁艺题写了八字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这是他对鲁艺建立革命的艺术教育的重要指示。我们参观了鲁艺学生们曾经学习生活的教室、操场,我们将跟随着先人学者的步伐,继续在艺术领域深造,发扬其精神。
穿过校舍我们参观了鲁艺校友、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展览,其中多为木刻版画。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条件中,木刻版画充分的利用当地枣树和梨树等丰富的木料资源,在没有画笔和颜料的年代,进行文艺宣传。将美术形式与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相结合,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这也让实践团深刻的意识到真正的艺术是取之于民,并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更加明确了今后学习和创作的目的和方向。
随后实践团来到了延安文艺纪念馆参观。延安文艺是时代精神的火炬,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在这里实践团参观了红军长征中艺术工作团队的成果。一张张艰难留存的画稿,一曲曲改编的民歌诉说着文艺工作者的艰苦奋斗。此时文艺人才不计艰苦赶赴圣地延安,“打断骨头连着筋,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正是其生动写照。
实践团在此回溯鲁艺校史,重温文艺座谈会内容。领悟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和道路,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工农兵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汲取丰富营养,创作出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真正属于人民的文艺作品,延安文艺呈现出气象万千的新面貌。文艺队伍有新气象、戏剧艺术有新方向、民间文艺有新面貌。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文艺工作者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成文艺工作团,开赴东北华北等地,把延安文艺的火种播向全国。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应该巍然耸立。
所以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基于本次实践团队对鲁迅艺术学院的前期调研,实践团全体发现木刻版画在延安时期文艺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众多青年木刻家以前线战壕、边区生活、陕北农家等为源泉,创作出大批优秀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木刻版画作品。因此,指导教师朱志强老师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通过腾讯会议和现场教学,为实践团成员和其他同学们介绍木刻知识并亲自示范。
首先,用砂纸将木板打磨平整,再将准备好的画稿水平翻转后转印到木板上,然后给木板上底色和蜡,紧接着就是“以刀代笔”用木刻刀刻画,刻好以后滚上油墨,覆上皮纸,用木蘑菇来回压蹭,最后完成一幅木刻作品。在朱志强老师的讲解下,实践团成员在现场也参与了创作过程,同学们收获满满,不仅了解了鲁迅艺术学院的木刻版画,而且系统学习了如何制作木刻版画,应用到未来的创作中去。
7月26日上午,全体实践队队员踏着清晨的第一缕朝阳,踏上毛泽东主席当年走过的路,徒步来到了宝塔山下当年红军会师的广场上,参加本期社会实践的出征仪式。
伴随着雄壮激昂的国歌,出征仪式正式拉开帷幕。中共延安市委副书记、市政法委书记马月逢出席本次出征仪式并发表讲话。共青团陕西省委二级巡视员王军民在讲话中指出:希望各实践队端正态度,虚心学习,把握机会,求真务实。最后与会领导向各实践队代表进行授旗,出征仪式圆满结束!
杨家岭原名杨家陵,因明朝兵部尚书杨兆在此修建陵园而得名。党中央迁来后,改“陵”为“岭”。1938年11月20,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城,中共中央机关当晚由城内的凤凰山麓迁驻这里。杨家岭旧址现有中央大礼堂、办公厅楼和领导人旧居等建筑遗存。
中共中央大礼堂由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张协和、杨作才等人设计,礼堂两边的墙上挂24面,党旗代表从1921年至1945年走过的24年历程,插党旗的三角形木座是英文victory(胜利)的代指。在这里,毛泽东接见了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勉励大家要学会两种本领,一种松树的本领,一种是柳树的本领,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紧靠领导人居住的院落大楼,由杨作才设计,平面图很像一架飞机,又称为飞机楼。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著名演讲,制定了党对文艺事业领导的一套完整的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深刻解决了中国革命文艺的根本问题——文艺和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问题,给广大文艺工作者和革命知识分子指明了改造自己,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道路。
为在延安红色之旅中进行南泥湾故事的绘本创作,2022年7月27日,“喜迎二十大,艺起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全体成员来到了位于南泥湾镇的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集中展示了军民大生产时期的富饶风貌,还原了大生产运动及三五九旅边开星边练兵的场景,全面、客观展示陕甘宁边区 “以农为主,全面发展” 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运动。展览以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主题,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主线,通过全面展示留守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和工农群众在大生产运动中的巨大贡献,向团员们突出展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实写照,是自力更生的一曲凯歌。大生产运动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和埋头苦干、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了解大生产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目的是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南泥湾精神。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当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壶口瀑布,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古代经济与军事活动的重要性,壶口地区保留下大量石刻艺术留存。
“黄烟漫向九天门,疑是天兵治水浑。早有人间平患策,长河远上有乾坤。”面对此等壮阔场景,实践团成员备考黄河,在朱志强老师的指挥下,唱响了《黄河大合唱》,同滚滚不绝的涛流共唱爱国主旋律。
为进一步让同学们了解文创市场的需求和运营,为最终的成果落实落地做好前期准备,实践团成员来到延安故事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与负责人任华萍开展了深入交流。
任华萍老师指出目前文创市场到达了瓶颈期,形式不够新颖,难以与时俱进都是现实问题,她非常欢迎大学生来分享交流,注入新鲜的血脉、激活僵化的文创现状。同时,团员们也从交流中打开了创作思路,了解了文创市场的困境和需求,也为我们的文创课题的后续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述成果 回首望
成果汇报及授牌仪式
29日基地组织各校各实践团进行项目成果汇报,并邀请基地领导、老师担任评委。我们被安排在下午场第六位次汇报,由实践团队长张俊雯、队员刘达进行演讲汇报。他们分识延安、赴延安、创延安、忆延安4个章节向基地评委和现场观众展现了实践团在延学习考察的面貌风采和依托调研成果而展开的绘本、文创等艺术创作。
汇报结束后,由市团校领导为我校举行授牌仪式,并在由实践团成员绘制的基地徽标前合影留念。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这里铭刻着党中央在延安13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
13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但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延安的13年是那样波澜壮阔,从1935年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到1948年党中央东渡黄河,13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此涅槃重生,在延安的黄土地上,上演了中华民族的传奇与辉煌。枣园、杨家岭、桥儿沟,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时光荏苒,仍在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人们讲述着红色延安的故事。
走进一个个旧址,一孔孔窑洞,面对发黄的相片,破旧的桌椅,师生们感受到的是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和舍己为国的家国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甘冒出生入死之险,身陷囹圄之难,丧亲失友之痛,缺衣少食之苦,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情怀。我们读到的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飞跃,坚持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调查研究,这种理必求真,事必务实的精神,是成就延安伟业的重要支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