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访谈】爱国奉献 拓教研实践 ——访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陆延丰老师(二)

2021-01-19 11:49:49

自立自强,弄潮时代

毕业时陆延丰获得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奖状”。服从分配,留校在冯一云老师为组长的接收设备教学组工作,管课程的辅导和实验课,以及暑假的毕业实习。这时六年制课程体系基本建立,主要是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少而精”。编写精品教材,实验内容和设备也需创新。那时晶体管电路开始成为热点。为紧跟科技的进展,把电子管收音机实验改用晶体管收音机作实验,实验电路和测试设备均是学校自己设计和制作的。要领先,就得自己干。

晶体管收音机实验的指示书

1971年,陆延丰前往清华大学绵阳分校。下厂进行开门办学成为实践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史》(第一卷)提到:“把教室搬到工厂去,在车间结合实际产品进行教学。各个班几乎每年都有一至两个月的下厂安排。”1974年陆延丰和年青教师组队带雷三班工农兵学员去山西一部队工厂,边工作学习,边改造世界观。学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们就结合工厂实际,自编讲义,开展教学活动。让学员们掌握电路、电磁场等基本知识,学习雷达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技能。师生共同成长。除在部队的革命熔炉中锻炼,还去文水县学习刘胡兰同志的抗日爱国的事迹,去大寨参观学习他们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在毕业设计实践阶段又带雷三学员到绵阳783厂,和厂里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研制国内的第一部二次雷达,1976年完成样机后师生们还和工厂一起到首都机场参加现场试验,使学员们得到一个全过程的锻炼。通过这些开门办学的实践也发现一些问题,学生所学知识零乱,系统性不强,长期效果差,不利于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灵活应用能力差。以后就加强了校内的课堂教学,实验环节。开始精心编写教材,加强实验设备的建设。

师生们去大寨参观学习

与时俱进,服务社会

1979年5月,从绵阳返京后,陆延丰继续在无线电系工作,结合研究生的培养,与王华俭教授一起开展模拟信号处理的科研和教学。他们从无到有,共同开展科研,整理教材,创建实验。开设《模拟信号处理》研究生课程。那时,集成电路已发展成为电子产品的基本器件,电视机的中频滤波器也实现了集成电路化,使用了声表面波电视中频滤波器。他们根据信号分析的理论和声表面波电视中频滤波器的有限时间冲激响应的实际,建立了声表面波电视中频滤波器电路CAD用的宏模型。接着和上海市电视机联合设计组合作完成了回扫变压器等元器件的CAD电路模型,对电视机成品实施计算机仿真。由于电视机生产批量大,因此在生产中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产学研”形势的发展,1991年清华大学首次设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奖,此两项模型的科研成果获得该奖。正如王华俭老师所说,“科技成果在应用时不是无的放矢,有应用对象,有社会需要,才是成功”。他们还开展了以蓝宝石为基底的微波体声多模振子(HBAR)高稳定跳频振荡器的研制,这是捷变频雷达的一项预研课题,为国内首创。该课题培养了好几名研究生。所发表了的论文在1992年的全国电子学会年会上被评为“受奖论文”。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奖

1989年我系正式改名为“电子工程系”。陆延丰又开始独立开展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的研究和教学。通过产学研结合,他加入线路教研组与三星合建的清华大学——三星联合实验室,开发了多种单片机应用芯片,并投入生产使用,涉及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产品,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1年起为满足社会需求,开设了单片机应用方面的课程,到退休时十年间上该课人数累计有1500多人。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进行单片机教学。二十年来,随着单片机性能的更新换代,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实验装置,开创、拓展了全新教学方法。还在课外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单片机自动车竞赛,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系里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后,他积极参于中心的建设,认为将实验完全从课程附属中独立出来,有利于老师之间互相照应,提高效率,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带学生参加自动车竞赛 

进入新世纪的信息化时代,面对当前创新创业的社会需求,陆延丰认为,学生要勇于解放思想,敢想敢做,破除迷信,但也要考虑实现路径、可行性,要善于在实践中大胆尝试。教师应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坚持产学研结合,教学要加强理论基础,实践锻炼,面向社会实际需求,赋以更丰富的内涵。他谦虚地说,自己的一生只是在教学、科研的实践方面,做出了微不足道的努力和贡献。最后,他用一句话做出自评:“人民养育我成长,我为人民服务忙。 无愧人生,我工作不够优秀,但我尽力尽责了。健康工作五十年。对得起祖国和人民,对自己有个交代。走好人生的最后阶段,少添麻烦。”

五十七载,驹光如驶。当年风华正茂的无三雷达班的年轻人,在“向科学进军”的火热口号中,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地奔赴祖国建设的第一线,奏响了“奉献、立业、成才”的动人乐章,他们中有参与核工程建设的陈茂林,有人民装甲兵吴朴君,有四十年军旅生涯的李金仕,有原二院院长科学院院士陈定昌,有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少将康锡章,等等。在各行各业,他们义无反顾,无怨无悔,默默无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振兴发展无私地释放了自己的光和热。陆延丰老师从早年的兴趣培养出发,到学成后焕发出无限的爱国精神,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与科研的实践,努力践行了毕业时立下的志向,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回首峥嵘岁月,重视实践的清华精神、那个时代的理想抱负,正是赋予他奋斗动力的源泉。如今,他和当年的老同学都已年在耄耋,但每逢校庆、系庆,仍能看到他们的相携身影,他们依旧心系清华,情系电子系,因为这里曾是悉心培育他们、影响他们一生的地方。

采访合影

 

采访:凌丹、杨毅、皇甫丽英、乔元春、万军

摄影:赵阳

撰稿:万军

排版:佘肖阳

责编:乔元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专题访谈】爱国奉献 拓教研实践 ——访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陆延丰老师(二)。加强实验设备的建设。陆延丰继续在无线电系工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