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其一生都在追随着的......
最近,《朗读者》《见字如面》这类文艺范儿十足的节目,被誉为是综艺类的一股清流,豆瓣上的评分也居高不下!但其实前不久我们医疗界也举行了一场类似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文化品牌活动——《听书记说》,我们医院有童鞋上台隆重亮相哟!
2017年2月25日,中国卫生计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促进会2017年秘书长会暨《书记论坛》现场交流会在苏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大医院的16位书记进行了《听书记说》的演讲,急诊党支部书记万智作为我院103名基层党支部书记的代表,在现场作了题为《追随》的演讲。
她从自己参加工作15年来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着手,通过自己以及年轻急诊医师们的工作成长经历,与大家分享了华西急诊的拼搏精神,以及华西人执着追随医学信仰的心路历程。
来来,大家围观一下,看看她在现场都说了些啥?
不知不觉,我参加工作已经15年。
科技在变,医学科学在变,医疗模式在变,人们对医学人文的价值判断仿佛也在变,然而在无常的变化中,总有些东西会一点一滴沉淀于心,凝成永恒。
正如15年来我换了好几部手机,却有几条信息始终舍不得删除。
因为它们记录下一位年轻急诊医师的成长,折射出华西急诊近十几年来的拼搏,更映衬着华西人执着追随医学信仰的心路历程。
这里,我想把它们分享给大家。
2007年春节。我接到一位年轻医生的短信。
他说:“万老师,新年好!我想跟您说两句心里话,我的工作与理想差距太大,若不是为了生存,为了每月2000元的房贷,我真不想干下去了。”
这位医师入科一年多,当时主要承担非危重急诊患者的诊治工作。
春节期间,急诊工作量剧增,他值班的那天,从早上8点到诊间坐下就几乎没有站起来过,午饭也没顾上。
10个小时忙碌工作后,一位发热患者想插队被拒绝而险些对他动手。
他在职业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纠结迷茫,为了生存,他挣扎在急诊一线。
看到短信,回想起自己初入职场时也同他一样,每天掩埋在大量非危重急诊患者中,完全没有影视剧中的惊心动魄与青春梦想的职业成就。
而年少轻狂和眼高手低的落差也使当年懵懂而带有书卷气的职业信仰一度被骨感的现实伤得体无完肤。
所幸,当年急诊前辈们平凡中使命必达的坚韧,艰难中从未停止的攀登,激励着我百折不挠、继续前行。
于是,我回复他:
“挺一下,再挺一下就好。”
生存的压力、职业的眷念和师长的鼓励使这位青年坚持了下来,一晃4年。
2011年秋天。他又给我发了条短信:
“书记,我今天收到一面不同寻常的锦旗,它是对我们全科新老医护人员‘十年如一日’竭尽全力的急诊精神的肯定。”
这是9月的一个深夜,一位古稀老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出现呼吸衰竭和晕厥,经我科一系列抢救和治疗后痊愈出院。
送锦旗时老人女儿的话让我们意想不到,她说:“10年前的一个夜晚,父亲也是同样发作重症哮喘,送到华西当时简陋的急诊抢救室,他全身都紫了,是你们全力以赴的抢救让我们又有机会挽着父亲的手散步。”
10年来父亲6次重症哮喘发作都在华西急诊抢救,每一次我们都深深体会到医护人员拼尽全力的付出和真诚温柔的呵护。
每一次父亲都说:“去华西急诊就踏实了,就有希望了……”
再回到那条短信,结尾时这位医生还说:“我守住了急诊精神,相信我以后的学生也会如此。”
这个故事像一股暖流撞击着我们的心灵。10年间,华西急诊的变化从未停歇,技术进步,条件改善,人员更替,但华西急诊人坚守的精神和信念却始终如一:为每一个生命全力以赴。
2016年年初。这位医师发来的第3条信息,是一段激动不已的微信语音:
“书记,前些天我们全科讨论的那例特发性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患者,今天终于停机拔管了。真是奇迹!我爱奇迹,更爱创造奇迹的过程!”
我记得,这例患者是凌晨突发胸闷、气紧,来急诊时四肢冰凉、血压极低。
抢救战役从那一刻打响,监护、补液、各种插管,送入急诊监护室。
这位医师带着其他医护人员轮番值守,10多个小时后,患者的休克仍未纠正。
病情就是命令,我们立即全科讨论。
但这种疾病很少见,我们没有成熟的治疗经验。
于是,在激烈的交锋中我们重新审视了休克的病因,在冷静的思考和讨论后制定实施了新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的几小时里,患者开始有了起色。
之后,这样的大讨论又进行了两次。
最后,在如履薄冰的摸索中,在持续优化的治疗下,患者痊愈出院。
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把微小的希望变成患者生的延续,这就是急诊精神更核心的内涵。
这样的奇迹,在无数的急诊科里被创造、被续写。
它让中国急诊人深入骨髓地体悟到“为生命守护、为理想奋斗”的职业自豪和愉悦,让患者对医生、对医疗卫生行业、对健康中国充满信心。
从生存到职业再到事业,从迷茫到认同再到超越。大医精诚让我们为执着事业而百折不挠、为坚守信念而全力以赴、为追随信仰而勇于突破,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为着诗和远方向上生长,万木争荣,生机勃勃。
后记。我院广大的基层党支部书记,他们既是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又是基层党务干部。作为专业人士,他们经常参加国际国内高端专业学术会议,但参加这样高规格的党建工作会议,这在我院基层党务干部还是首次。
站在全国医疗党务同行的面前,讲述临床工作的困惑与辛酸,讲述小小支部书记的心得和思考,讲述华西广大基层党员的信念与情怀。讲的人满怀期待又有些许不安,听的人共鸣连连而又动情不已。
那个时刻,突然发现有那么多医疗党建工作的同行者,感受到同行者们共同的勤奋和专注,突然发现自己利用半夜数易其稿的辛苦、反复打磨的汗水是那样值得,更加深切体味到党支部书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让大家对自己、对医学事业、对医学界党建工作充满信心。
党员身份意识的转变,是从观望到被动再到自律,基层党建工作的转变,是从迷茫到认同再到热爱,破茧成蝶,也许过程并没有潇洒姿态,更多是蜕皮时的狼狈不堪,但咬紧牙关时,嘴角也带着笑意,如此才可能在春天的百花园,为着诗和远方,生机勃勃地自由飞翔。
这个世界的改变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大多数人做了一点点。正如演讲后我谈到的那样:“当轮到我演讲时,我已不再忐忑,因为我知道,只要我用心讲,就会有人听、有共鸣,只要我抬头看,就会有目标有方向。”
恒星追随着银河,大雁追随着流云,长路追随着远方,而平凡如你我,终其一生都在追随着,那不曾被遗忘的初心。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