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吕秀兰教授率领团队打造“金果”

2023-09-13 10:52:45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我校果树专家、园艺学院吕秀兰教授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是我省高校中唯一获此表彰的老师,也是她继2019年获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后的又一殊荣。

“建立一个基地,浓缩成一个样板,成为一个看点和亮点,带动一方产业,辐射整个行业。”这是园艺学院吕秀兰教授形成的特色扶贫模式,她带领团队先后在汶川、茂县、汉源、大凉山、理县、黑水县、九寨沟等深度贫困片区形成李子、葡萄、樱桃产业脱贫品牌,每年直接带动四、五千人脱贫致富。

“听了吕秀兰教授每年200余天战斗在水果产业,在深度贫困县服务天数达130天以上的事迹,非常感动,她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田地间。”今年四川省高层次人才迎春座谈会上,吕秀兰受到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高度评价。

变颗粒无收为利润百万

“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感谢吕教授!大专家让我们明白什么叫科技力量!”近日,广安市前锋区虎城镇茶花村种植大户李春霞站在葡萄园里喜出望外,今年园子亩产达到3000余斤,120亩纯利润约200万元。而几年前,他们一度颗粒无收,让村上一起参与种植的贫困户们欲哭无泪。

“都是春季了,茶花村葡萄枝没有花芽出现,大家心头慌得很,麻烦您来看看……”一天,吕秀兰接到前锋区农业局经作站站长的电话求救。

吕秀兰立刻带领课题组成员奔赴现场,原来种植户们请的“土专家”照搬“巨峰”葡萄修剪方式,让把“夏黑”树枝上用来开花结果的花芽全部剪光,造成丰产期不开花、不结果实,全面绝收的惨状。

吕秀兰告诉大家,“夏黑”植株长势极强,栽培上限仅为150株/亩,村子里的栽植密度竟然达到660株/亩。错误的操作不仅造成了生产成本增加,还会导致后期郁闭和通风透光差、授粉受精不良、产量低、着色差、品质差、果品不成熟等一系列后续问题。

大家对技术知之甚少,吕秀兰毫无保留地传授团队针对南方气候特性研究的“双膜覆盖避雨栽培技术”。该技术最大好处是有效地避免了遇雨产生的灰霉病、黑痘病、霜霉病、褐斑病、酸腐病等20余种病害的发生。

吕秀兰担心其他种植户出现技术错误,带领团队主动为全区农技人员在改土高畦宽行施工、苗木栽植、生长期快速成苗、发育期促花芽、保花保果、夏季摘心抹芽、转色期、冬季修剪、废弃物资源化还田等关键时间节点展开现场指导示范,再请他们把技术传授给更多贫困户,大家直呼“专家太贴心了”。

第二年,茶花村就实现产量2500余斤/亩,利润达100多万元,技术辐射了全区的果园。吕秀兰还指导建立了20亩新品种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15个,对全区葡萄产业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撑。

在阿坝州茂县曲谷乡二不寨村,吕秀兰和团队成员指导贫困户种植酿酒葡萄300亩,每亩纯收入2万余元,直接带动5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其中一位贫困户年收入达18万元。

她和团队研究的葡萄双膜覆盖避雨根域限制栽培技术辐射到了西昌,近几年面积迅速发展到15万余亩,产值达10亿元以上,西昌已成为全国优质晚熟葡萄基地。整个凉山州辐射达20余万亩,每年带动20万人增收致富、脱贫奔小康。

打造乌蒙山区深度贫困县脱贫示范亮点

“教授,实验田的效果很好。”“陈县长,这两天还要施一次钾肥,李子品质才能最好哦!”近日,吕秀兰与屏山县的一位副县长在微信上交流技术。

屏山县是国家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县,茵红李是农业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12万亩。吕秀兰常年在当地田间地头忙碌,优质品种选育、土壤改良修复、精准肥水、保花保果、病虫害绿色防控,到冬季修剪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与试验示范……她带领团队为当地农民脱贫增收提供了科技支撑,年均培训3000人以上,不间断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疫情防控期间,科技部邀请吕秀兰直播一场“茵红李丰产优质生长季管理技术”线上讲座,在疫情防控下进一步推动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县乡技术人员、主产村农技管理人员、技术带头人、专合社和企业技术员、专业大户、贫困户和其他地区种植户自发在线观看直播,观众达2200余人次,种植户针对自己果园存在的问题踊跃提问。

目前,她在屏山建成茵红李核心示范区及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导贫困户对茵红李实施标准化管理,完成茵红李在高湿丘陵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为全县12万亩茵红李乃至西南高湿丘陵区地区大面积生产应用奠定基础。

吕秀兰带领水果团队自主选育的新品种“羌脆李”,短短7年在选育地茂县面积由不足1万亩增加到7.3万亩,辐射到全省30个贫困县,推广率达63%。

她是农户心中的“吕樱桃”

在雅安市汉源县农户的心中,吕秀兰“教授”身份被忽略了,村民们喜欢喊她“吕樱桃”。

吕秀兰能与甜樱桃结缘,来自一场危机。

甜樱桃是个“洋货”,70年代从欧洲引入中国,80年代引入四川,90年代末期为了生态恢复重建才开始作为经济林木在四川规模栽培。当时汉源等地在引进甜樱桃品种后,出现了树势高大,八九年不开花,或者开花不结果的情况,不得已,当地农户们开始大量砍树,想寻找其它脱贫路子。

吕秀兰随队帮助村民查找原因,分析对策,发现汉源白樱桃可以作为甜樱桃的授粉树,让甜樱桃成功结上了果。

汉源甜樱桃管理缺乏科学技术,裂果非常严重,极大影响了种植户的收入。吕秀兰等人通过多年努力,进行了甜樱桃安全丰产优质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这套技术于2009年通过省级成果鉴定,把裂果率从25-30%下降到5%以下,把每个品种的成熟期相对集中到3至5天采收,对于恶劣天气的抵抗能力更强。

2010年,冬春交替时天气大旱、后期又遭遇低温,甜樱桃成熟期又天天下雨,采用原方式种植的甜樱桃减产,每亩产量只有200-300斤,而采用新技术种植的甜樱桃产量却实现了翻3番,达到了每亩1500斤。一时之间,“吕樱桃”便成了吕教授的代名词,

在汉源县清溪镇、汶川县绵虒镇、茂县凤仪镇等贫困户心中,吕秀兰就是和“丰收”一词联系在一起的。甜樱桃已经打通全国各省市场,成为消费喜爱的佳品。每年2-8月生产关键季节,她每个月20余天奔赴乡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吕秀兰教授表示,作为一名农业高校老师,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的殷切嘱托,擦亮“川果”金字招牌,推动四川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张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吕秀兰教授率领团队打造“金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