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历史使命,打破学科壁垒

来源:华文网报 发布时间:2020-11-16 16:31:47

在山东大学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中,山大的历史学科迎来了机遇与挑战。自上世纪“八马同槽”的辉煌以来,如今山大的历史学科应如何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实现历史学科的蓬勃发展?近日,本报特邀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博物馆馆长方辉教授,请他介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年的发展与规划。

考古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019年10月30日软科发布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山东大学的考古学在全国位列第2名。这是继2018年之后,山大考古学科在该项排名当中蝉联第二名。方辉表示,这是对山大考古学的肯定,我们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与二十年来学科跨越式发展是分不开的。
  山大考古学在史前及青铜时代考古、科技考古等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尤其是在环境与社会考古方向上,形成了学科特色和优势。方辉介绍到,考古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较早地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国际交流,并一直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在学科交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通过多学科交叉和与境外高校的合作,山大考古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走上了国际学科前沿。当然,学科的发展得益于学校及社会的支持,也与山东大学依托齐鲁大地,有着丰厚的考古与历史学资源分不开。
  近二十年来山大考古学科跟踪并引领了我国考古学从年代学向聚落考古的转型,瞄准中国文明起源、早期发展及其环境因素,在环境与社会考古方面扎实推进,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以社会复杂化进程为主题,是社会考古的主要内容,其具体实施路径就是聚落考古,而人类社会所依存的环境则是环境考古研究的内容。环境考古与社会考古互为依存,构成了当下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中,环境考古所涉及的内容繁多,它包括但又不限于土壤、水源、植被、矿产等,而古代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就需要很多自然学科方法的介入,因此将考古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从而产生的新方法尤为重要。这些环境中的信息,大到动物骨骼、碳化植物,小到植硅体和孢粉等,都需要通过实验室分析检测才能获得。
  山大是较早开始考古实验室建设的高校,也因此获得了很多平台支持,如环境与社会考古学引智基地、与耶鲁大学共建的环境与社会考古学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目前历史文化学院和文化遗产研究院拥有考古实验室10多个,几乎涵盖了科技考古所有的方向,如专攻体质人类学、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生物考古方向的实验室,也有分析研究陶瓷、冶金和有机类文物保护的实验室,还有专门研究稳定同位素考古和古DNA研究的考古实验室等,可以说在全国高校中是最为齐全的。目前基本的科技考古方向,在山大都能找到相应的学者和实验室。这使得山大的考古学科在对古代遗物的分析、检测能力方面大大提升,产出的科研成果远远胜于以往。
  古代遗物中暗藏着重写历史的密码,处理这些研究对象往往需要其他学科的方法介入。2019年,历史文化学院有多篇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或权威期刊,如董豫教授关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丧葬仪式和社会身份的论文在国际著名期刊Antiquity发表,董豫教授及其合作者对梁王城遗址大汶口晚期的139座墓葬进行了墓葬背景信息和稳定同位素食谱分析的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女性食用了更多C3食物(很可能是稻米),这些个体也具有较高的氮同位素值(肉类摄入较多),能够食用稻米和肉类可能显示了这些女性个体的特殊地位。采取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此项研究对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性别差异提出了新的思考。李占扬教授团队对河南2井遗址出土的3万多片动物骨骼进行科学分析后,发现2件标本上有人工雕刻痕迹。研究团队采用扫描电镜分析、拉曼光谱分析、能谱分析以及模拟实验研究等方法对这2件标本进行了科学研究。研究团队认为,这2件骨骼上的刻划痕迹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并在刻划痕迹中发现了明确的赭石粉末涂抹迹象。7月,Antiquity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李占扬教授研究团队借助科技手段捕捉了这2件骨骼上暗藏的现代人类起源的信号,为研究早期人类的认知、行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数据支撑。11月,王伟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自然》发表论文。这项研究首次提取了距今193万年的巨猿化石的蛋白质组,蛋白质组的遗传信息确认了巨猿与亚洲猩猩之间密切的演化关系。借助遗传学方法提取巨猿化石中的蛋白质组,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方法。化石中的蛋白质组更易保存,这一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其他物种研究中,是打开早期物种演化研究之门的又一把钥匙。
  目前,山大考古学处于追踪国际前沿的阶段,有些重大科研项目仍需要国际合作,与国际最尖端的科技水平是有差距的。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现表明了山大学者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当追踪国际前沿到一定阶段时,要有赶超、领跑的意识,这也是山大考古学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在考古发掘方面,山大也有不错的成果,由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主持和参与的发掘成果已有8次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接下来考古学要在史前及青铜时代考古、科技考古等领域进一步发展,同时开展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辉介绍:“目前文化遗产研究院开设了水下考古课程,与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希望能在水下考古的方向有所进步,国内做水下考古的院校很少,这也是山大的社会担当。”

对接国家战略,承担历史使命

百年山大,文史见长。上世纪山大的历史学者发起了很多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创办了影响广泛的《文史哲》杂志。而今,山大的历史学科如何见长,是大家一直探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文学科的复兴也成了经常被讨论的问题。既然提到人文学科的复兴,这就意味着我们当前的人文学科不复以往的辉煌。如何复兴人文学科?这不仅是山大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整个人文学科要面对的问题。
  近年来人文学科的发展态势是向好的。党和国家也非常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习近平主席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提到:“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在新时代,历史学科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对历史学科提出了严肃的使命要求,既要研究过去,也要研究当下,既要研究人类社会,也要研究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辉认为,山大历史学科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构想,勇担历史使命。
  在新时代,我们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历史学科这门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学科来说,创新性发展意味着要做出一流科研成果、培养一流人才。创造性转化意味着让传统文化在现当代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到学院来说,要让老师产出高水平的、对时代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同时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把优秀传统文化以适当方式挖掘、展示、传承,转化为对人才的培养,使本科生、研究生达到较高的水平。
  学院也主动对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方辉谈到,学院在中日韩关系史、对外关系史领域有传统优势,陈尚胜教授团队目前承担着国家重大项目,在这个领域成果丰硕。2016年,学院成立了跨国史与全球史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关注的问题是全球性的。这些聚焦于全球史、跨国史、对外关系史等方向的研究团队,能立足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经济交流,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山大史学的智慧。考古学方面,不少老师关注的问题大都是跨区域的,恰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联。考古学所揭示的上古时期农作物的传播、特定材质物品和技术的流通交流等,都有些不错的成果。2019年3月学校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依托该中心位于青岛即墨区的北海基地,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密切合作,力争取得预期效果。
  近年来,学校提出了服务山东战略。山东是经济、文化、人口大省,对文化和教育的服务需求很大。学院老师主动对接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为地方博物馆、文化产业出谋划策。学院与青岛市市北区、枣庄市台儿庄区和菏泽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深入菏泽市牡丹区、曹县等7个区(县)密切合作,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出谋划策。2018年8月,山东省可移动文物保护半岛科研基地落户青岛校区。这一基地将承担山东省可移动文物实验室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博物馆也将不遗余力支持这一基地的建设。
  现在学院要做的是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让学院老师与地方对接的主题更为明晰、更有针对性。学校提倡打造顶天立地的“山大学派”,这要求我们的科研水平、成果要顶天,但还要立足大地,扎根齐鲁大地,服务山东社会。这些发展导向也是学院大力支持的。

打破学科壁垒,助力“新文科”建设

2018年10月,教育部等6个部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并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中,首次增加了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新文科”概念呼之欲出。方辉谈到,“新文科”最大的公约数,就是学科交叉融合,这也是历史学科发展的着力点之一。
  方辉向记者介绍了学院的发展规划,学院立足史学研究的传统优势领域,着力打造学术团队。中国古代的制度史、经济史、对外关系史、义和团与近代社会等方向都曾是山大的学术名片。学院老师们在这些研究方向下组成了团队,开展集体攻关。20世纪80年代初期,山大的德国史研究一枝独秀。近来,世界史滑落比较明显,学院做了规划,希望能在中世纪史、德国史研究方向有所建树。同时,支持各研究团队举办学术会议、工作坊,邀请国内外同行讨论问题。先秦、秦汉史工作坊在青年学者间已小有名气,以明万历年间牵涉明朝、朝鲜、日本三个国家的壬辰战争为主题的工作坊在中日韩三国学者之间影响颇大。今年,“义和团运动12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也将在山大举办。
  尽管历史学类划分了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但三个学科之间不能互为壁垒,应当交叉融合。学院首先要促进院内的学科交叉融合,方辉介绍到,本学期末学院会在青岛校区组织学术年会,目的就是让学院老师之间互相了解各自的研究方向,并希望这些分享能让老师们在各自的专业方向互相启迪,共同进步。
  方辉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是历史学科内部打破壁垒的典型例子。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接,这项研究可以挖掘沿线国家历史上的共同点、分歧点,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风俗习惯及其关注点,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这项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
  山东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丝绸之路向东延伸到了朝鲜半岛、日本。这条由印度洋到南海、东海、黄渤海,到朝鲜半岛、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还未得到足够多的重视。海上丝绸之路涉及了东亚、东南亚及中亚西亚乃至东部非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这就要求打破以往单个一级学科之间的界限。要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就不可避免的需要讨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博弈、商贸往来、文化交流,这要求中国史学者有跨国史、全球史的视野,也要求世界史学者对本国历史充分了解。考古学家当然也可涉足这一领域并作出独特贡献。山东有众多岛屿和港口,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在东营、寿光、胶州板桥镇等多个港口开展工作,成绩斐然。通过对港口的考古发掘、打捞古代的沉船等方式,可以获得很多古代历史尤其是海洋交通史方面的信息,其潜在价值是很大的。我们将借助在古代对外关系史和海洋交通史方向的传统优势,并在水下考古、海洋考古方向上努力。今年,“全球史视野下的东亚海洋史学术研讨会”将在山大举办,讨论主题不限于某一国家的国别史,也不限于历史文献的讨论。研讨会将黄渤海海上丝绸之路与中日韩三国关系、水下考古、沿海考古与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研究等议题纳入讨论范围,这也正是“新文科”所提倡的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体现。
  历史学科要与历史学科之外的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山大考古学得益于学科交叉,这是山大考古学的固有优势,也是学院将持续发力的。在史学领域,学院亦有专攻数字人文的学者。以信息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人文很好地体现了“新文科”的导向,是历史学科的增长点。
  新时代对史学的繁荣发展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支持,党和国家对历史学科支持的力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使学者专心学术,同时在科研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是学院发展的核心与着力点,也将是未来几年学院的工作重心。

  方辉,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博物馆馆长。研究领域为中国青铜时代考古、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文化遗产保护。现已出版专著8部(含主编)、译著2部,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美合作考古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5项。成果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暨重大成果奖1项,二等奖2项等;主持和参与的考古项目荣获年度全国考古十大考古新发现多项。(米斯琪 宋君波)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勇担历史使命,打破学科壁垒 ——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谈山大历史学科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