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多维联动发展: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新画卷 -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与文化遗产党支部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作者简介
王铭,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北京市;赵振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市。
摘 要:
“十三五”时期,北京长城文化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娱融合,长城文化带宣传力度加大;退耕还林,北京北部山区生态涵养功能得到巩固;名片打造,延庆成为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的璀璨明珠。但在文化资源整合、长城文化内涵挖掘、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上仍有所欠缺。未来,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需要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首都文化塑造以及乡镇现代化建设间的协调关系入手,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多维联动发展,为长城文化带的整体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北京经验和北京方案。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长城文化带;文化建设
北京长城文化带以燕山、太行山两大山脉为依托,以潮白河、永定河、温榆河和泃河四大水系为脉络,以长城本体为主线,以长城沿线军队布防、重要战事、人员流动和重要村镇为补充,呈带状延伸。“十三五”时期北京“三个文化带”建设不断推进,未来长城文化带的再发展也存在诸多机遇和挑战。探索一条适合当前北京长城文化带发展的道路,是实现跨越千年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对接的重要前提。
1
长城文化带建设脉络梳理
(一)从“世界文化遗产”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1.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长城“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做好长城保护、建设好长城文化对于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1987年12月11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全体会议上,长城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无可争议的历史地位,获得了在场评委的全票通过,成为我国第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长城保护与文化建设的新起点。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我国逐步建立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为核心、各级地方性法律法规为补充的长城保护法制体系。针对长城文化内涵挖掘,中国长城学会和各地学者依据文献考证和实地考察做了新的阐释和多角度研究。2021年7月,在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长城被列为世界遗产的保护范例,长城向全世界贡献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2.长城国家公园(北京试点区)。2016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同意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区选址于延庆区八达岭长城区域,总面积59.91平方公里。2017年9月26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正式实施。北京长城国家公园的建立将重点解决长城沿线开发区域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把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放在首要地位,突出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整体保护、系统保护。打造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为国家整体的长城公园建设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3.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对长城国家公园的进一步发展和阐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专门部署,其中明确指出要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2021年7月26日,北京长城文化节八达岭长城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保护传承发展共生——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的长城保护与发展”为主题,针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化+”背景下长城文化遗产价值的保护与开发、区域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长城文化经济带”建构、沿线文旅产业发展等议题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北京于2020年2月启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工作,2021年8月完成编制工作,确定“中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先锋队”“服务首都及国家对外开放文化金名片”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的形象定位。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就是要全面推进长城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利用,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北京长城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精神。
河南推动成立河南省国家文化公园办公室,将长城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定为2021年河南文化和旅游工作十件大事之一。山西省、辽宁省相继出台《山西省长城保护办法》《辽宁省长城保护办法》。山东省以齐长城为重点,扎实推进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各项建设任务,加快制定《山东省齐长城保护与管理条例》。河北省创新编制了《长城河北段周边风貌控制导则》,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指引。
(二)新时代塑造新长城
从“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1]的长城萌芽出现,到“峻垣深壕,烽堠相接”[2]“筑石垣,深壕堑”[3]的长城体系不断完备,两千余年的风烟翻涌熔铸成如今的蜿蜒巨龙。今天的长城,承载着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承载着平等互助、互相尊重的团结友好精神,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1.熔铸民族精神。长城历经岁月的洗礼,造就了它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凝结着中国一代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积淀着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不懈的价值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评价:没有长城,中华民族就不会有汉唐的繁荣昌盛,中华文化就不可能有之后的融合发展。万里长城使中华民族成熟并形成强大的同化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在山海关、古北口、喜峰口、平型关等长城沿线与日寇英勇搏斗,谱写出《长城谣》《义勇军进行曲》等爱国歌曲,将长城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长城在千百年的战火硝烟中酝酿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以及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传承与弘扬长城精神,始终是长城保护的首要之义。
2.展示和平文化。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长城日益成为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平台。国学大师张岱年说:“中国自古以来不想向外侵略,修筑长城就是个例证。长城是一种防御的设备,不想向外扩张,表示友好和平的态度。”这也正是长城所蕴含的和平精神。作为和平友谊的象征,长城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见证者、记录者和传播者。北京延庆八达岭长城景区以此为契机,深挖长城文化在新时代国际文化交往中的价值和作用。仅2019年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就接待各国元首及政府首脑9位,出色完成“一带一路”峰会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的一应接待任务。举办《长城聚首——“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政要与八达岭长城友好往来》、“八达岭长城与哈德良长城:世界文化遗产对话展”等主题展览,向世界人民充分展示长城和平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国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开创繁荣美好未来的愿景。
3. 促进文化交流。长城的建造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也为以长城为中心的南北文化交流提供了稳定的平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筑赵长城、倡“胡服骑射”。长城沿线发掘出秦汉时期的秦权、诏版。唐代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描绘出一幅“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4]的民族大融合景象。金代的卢沟桥、元代居庸关云台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的重要见证。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吸引了许多国际友人创作了大量以长城为题材诗词歌赋。如万历十九年(1591年)燕行使柳梦寅所作的“谁知万里长城起,剩作千秋后代功”。[5]这不仅大大丰富了长城文化的宝库,更为民族交流、中外交流提供了历史见证。
2
“十三五”时期北京打造长城文化带 建设新范式
(一)北京长城文化带的提出与构建
北京地区较明确的最早修筑的长城可以追溯到北齐天保六年(555年),文宣帝“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6]现今在昌平流村、高崖口、老峪沟至门头沟村一带仍有长约30公里的北齐长城遗址。大规模修建则是在明代,北京境内明长城遗址从东部的平谷进入北京域内,经密云、怀柔、昌平、延庆、门头沟六区,总长度为573公里,粗略统计有敌台1479座,关堡145座,烽火台149座。明长城北京段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建筑工艺,而且它还与沿线山川河流、古村古堡共同构成了具有震撼力的线性文化遗产,形成长城精神、抗战红色文化等长城红色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北京长城文化带研究的重要对象。
北京长城文化带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的“四个层次、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北京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2019年4月,国家文物局公布《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首次划定北京长城文化带,总面积为4929.29平方千米,规划明确指出:北京市长城文化带的空间布局为“一线五片多点”。北京市文化局针对长城文化带现有建设情况,制定《长城文化带建设组2020年度折子工程(征求意见稿)》,包括5大类、19项,涉及各文化单位、各区政府。《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延庆区长城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以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了长城文化带的建设体系,为促进北京长城的全面保护和科学利用、长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重要遵循。
北京长城文化带的提出,对于北京历史文脉的挖掘、北部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功能区的建设、长城保护工作的深入拓展以及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统筹规划作用,是将文化带建设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二)再铸金名片,延庆区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带新内涵
随着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的推进,延庆区以长城文化带建设为重要载体,出台了《延庆区长城文化带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确定了打造“一园、两域、三线、四区”的工作格局,形成以长城为核心与纽带的文化承载带、创意发展区。发布《长城保护惩戒办法》,建立了长城遗产保护大数据管理平台,扛起长城保护的历史责任。2019年7月,八达岭古长城景区获得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的首批“长城保护研学基地”称号。长城保护研学基地成立后,延庆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积极开展长城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向全国推广长城保护实践活动,将“文物活起来”由理论转化为行动。
延庆区坚持长城内涵的挖掘和长城沿线合理开发。延庆政府发起成立北京长城文化研究会、举办北京长城文化节,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传说”,讲述长城故事,传播长城文化。完成滚天沟、停车场整治和旅游文化街改造升级,实现八达岭长城由单一旅游风景区向文化体验综合区的重大转变。塑造乡村亮点,开展独山夜月遗址保护利用工程、传统院落保护试点建设,推出长城人家民宿品牌等一系列新业态、新消费产业。
延庆区坚持完善长城沿线生态环境,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风沙源治理、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等一系列绿化工程,延庆区长城本体的侵蚀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北京北部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功能区得到巩固。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延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还使延庆成为了2019年北京世园会和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两起国际盛事的举办地,为长城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长城文化的宣传提供了国际平台。
(三)文娱融通,重续长城文脉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展示长城文化带建设成果,离不开大众传播和文娱力量的参与。
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中国文物报、北京晚报开展2020年“寻找最美北京长城守护人”宣传推介活动;怀柔区文联组织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开展“中国怀柔·长城”四季采风创作活动,并制作《中国怀柔·长城》摄影集。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联合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六区政协与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编辑出版了北京长城文化带丛书《长城踞北》,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于书文撰写《龙脊沧桑——行走怀柔古长城》一书,充实着北京长城文化带的建设成果。
由北京电视台、灿星制作联合出品的长城文化体验类节目《了不起的长城》,通过让“长城砖员”扮演守城士兵、体验长城巡守文化等方式,带观众们回溯历史,体验不同时期长城文化的内核,感受长城文化的悠久和灿烂,将使长城这个文化IP从符号变成了具象化的文化载体。
与此同时,记录长城抢险工程实施过程的纪录片《长城抢险》、反映长城抗战的数字电影作品《烽火长城》、反映八路军三次挺进平北并艰苦抗争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的纪录电影《北平以北》,原创舞剧《长城记忆——九眼楼戍边出征仪式》等一系列文艺作品,也不断呈现在公众面前。不断用大众广泛关注的文娱类型填补北京长城文化带宣传和推广的空白,成为推进长城文化带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3
新时代北京长城文化带“五色长城”构建
长城不仅是一道军事防线,同时也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交流融汇的地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载体。要让长城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促进长城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立足保护与恢复生态,发展经济,繁荣文化,连接冬奥,建设“五色长城”,推进长城内外及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青色长城:长城本体及周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长城本体保护是长城文化带建设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北京段现存长城主要是由青灰色砖石包砌而成的明长城。由明长城本体形成的遗存线,是北京长城保护工作实施的主要载体。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各有关区及规划、文物等部门对长城本体多处进行了抢救式的修缮,重点完成了平谷红石门、昌平南口、怀柔箭扣、密云古北口等点段的保护。仅仅怀柔区2020年就完成长城周边文物保护工程11项,以及环境整治8项工程的竣工验收。箭扣长城作为全国长城沿线第一个挂牌的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为国内砖石质长城修缮现场培训、实习、研学搭建了平台,也为国内外长城修缮保护经验的交流和保护成果的展示提供了窗口。
(二)红色长城:长城精神传承
长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兴衰紧密相连,长城抗战诞生了国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红色长城就是充分利用长城的红色抗战资源,将长城精神代代传承。中国长城博物馆、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立,弘德烈士陵园、中共滦昌怀联合县委和县政府及其他附属机构旧址、庙上村党支部旧址的开发、“传播长城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巍巍长城,我的中国心”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将古老的长城铸造成爱国主义的重要阵地,将长城精神熔铸进国民的自信和自豪感中,并化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 绿色长城:首都生态涵养区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城盘踞在山间之上,腾飞于青山绿水之间。“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各区政府积极推进长城沿线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工程。完成长城污水处理站及污水管线建设,实施景区全覆盖垃圾分类项目,推进景观林种植工程以及相关林地恢复工作,使长城带成为首都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风沙屏障带。将长城文化遗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与长城沿线民生紧密结合,北京市长城沿线作为退耕还林的重要区域,共完成退耕造林46万亩,涉及农户15.93万人。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延庆成为了“长城脚下的世园会”的举办地。在长城脚下、妫水河畔,人们鉴赏来自全球各地的园艺精品,传递绿色生活理念。2020年延庆政府在世园会原有场馆基础上建立“北京世园公园”,作为延庆区各种节庆活动和赛事的承办地。怀柔区联合首都高校与水长城景区共同开展“长城环保公益”活动。长城作为京师屏障,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活力,人、自然、长城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和谐共生。
(四)白色长城:冬奥打造京津冀发展新平台
北京延庆八达岭长城和张家口大境门段长城都是长城世界遗产的重要区段。2022年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第24届冬季奥运会,这场国际盛会为京张两地、长城内外的长城文化资源和冬奥文化资源提供了串联起来讲述中国故事的新途径。“十三五”期间,延庆区将长城文化引入冬奥会,在长城周边举办以冬奥为主题的冰雪节,在场馆和赛场中体现长城元素。延庆区积极规划以冬奥为纽带,打通京津冀的长城文化旅游线路。延庆张山营打造冬奥冰雪休闲小镇,将长城游览、冬奥冰雪运动体验与民宿相结合。这些创新举措既打响了中国品牌,又增强了冬奥会的产业转化,还拉动了长城周边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一举多得。
(五)黄色长城:聚焦民生、助力脱贫攻坚
黄色是丰收的象征。将脱贫攻坚、城镇振兴与长城文化相结合,是“十三五”期间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成就。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果木经济林业,发展长城特色旅游,全面实现长城沿线贫困县摘帽。延庆大庄科乡燕羽山引入香草项目,开启了香草致富新篇章。怀柔区在水长城举办长城板栗文化节,聚焦文明旅游,形成体验式的文化活动。延庆区着力打造冬奥人家、长城人家等主题民宿,将优质的农产品入驻民宿,实现民宿与农产品推广有效融合,累计带动千余农民实现就业。
4
展开未来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新画卷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好文化带联结古今、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促进沿线区域发展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长城文化带”促“长城发展带”的建设作用,促进京津冀地区多维联动发展。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新探索。
(一) 资源整合:京津冀长城文化多维联动发展
1.采取点、段、面分区管理建设措施,完善长城保护管理体系。区域合作是长城保护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京津冀长城文化带开辟多维联动保护利用模式的突破点。长城文化带的建设要跳出文化部门单一发力的思维,搭建多部门合作、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新平台。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乘着区域发展的“东风”,在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和《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合作。可参考“河长制”建立“段长制”,打破地域、政区的限制,根据长城整体性,按区段、按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分别成立相应保护机构。明确保护管理指标体系,加强管理监督检查制度等,提高长城保护利用工作的效率。
2.完善“长城教育联盟”,助力长城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教育先行。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完善“长城教育联盟”,发挥联盟各成员单位的优势,将长城文化融入校园生活,将传承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融入学校的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引领学生了解长城,热爱家乡。通过学校等教育组织开展的长城故事汇、长城演讲、长城夏令营等教育活动,加强长城爱国国防教育基地建设,拉近长城与学生、与教育的距离。针对长城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的问题,从“资源共同体”“教科研共同体”“课程建设共同体”等方面深入推进,充分发挥教育联盟优势,挖掘长城文化资源,促进京津冀长城沿线教育教学资源优化共享,实现沿线学校之间全方位的良性互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共同提升。
3.探索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的新模式。长城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应充分调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政府和专家学者主导,社会民众、民间组织和公司企业广泛参与的良性互动体系。让长城文化带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平台之上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增强社会主体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宣传长城文化,拓宽长城保护的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联动推动长城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 亮点打造: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新画卷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长城作为典型的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是发掘文化遗产价值、促进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将长城保护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对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保护、展示和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1.以人为本,推动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了解长城文化遗产的社会感知,发掘文化遗产对社会的影响,是考察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效果的一种重要途径,能够促进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的转型或升级。在充分了解长城不同文化遗产区域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选择分类保护与差异性发展模式,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功能区,同时增强各个文化功能区的内部联系。针对社会民众对攀爬长城有较高兴趣,但对长城的历史文化感知较弱的区域,需加强对长城历史文化的宣传展示,增加相关文化活动内容,增强社会群体对长城文化的认同感。针对长城文化内涵丰富但社会感知维度偏少、感知情绪偏低的区域,需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适当增加长城文化遗产展示休闲区域,通过增强社会群体的文化体验等活动,提升长城文化遗产的活力。
2.凸显特色,完善博物馆建设体系。北京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议推进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这就需要借鉴各个博物馆特别是综合博物馆的展览模式,克服“千馆一面”的现象,将展陈+主题互动+休闲活动作为重要内容,走特色鲜明、小型多样化的道路,坚持围绕观众建博物馆。在游客密集区,比如八达岭的周边和延庆世园公园、密云古北水镇,筹建长城文化生活博物馆,把宏大的长城文化主题融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中,融入到游客的文化体验、生活环境体验中去,让游客在参与、观摩中体味长城文化,从而为长城文化提供更好的展示和传承平台。
3.文旅融合,推出特色观光游览路线。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对现行线性文化遗产行政辖区管理保护模式的一次突破,是为保持长城文化整体性迈出的重要一步。通过整合区域内长城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考虑交通、开发现状等实际情况,设计并推广多类型、多主题的面向公众开放的园内探访路线。通过对现有交通道路的整治,开通关沟72景历史化景观探访线路,开通展现京张铁路工业遗产价值的火车观光游线、连接抗日战场遗迹古北口和喜峰口的红色文化探访线路、连接沟域内摩崖石刻的石刻文化探访线路、山地植物学习探访线路、特殊地质地貌寻踪探访线路等。让游客驻足时间更长,欣赏长城风景更多,了解长城文化更丰富,并以旅游带动长城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长城周边文化内涵的挖掘,推动经济发展,给沿途居民带来更多的长城文化“获得感”。
4.数字联通,打造智慧生态园区。“智慧生态园区”即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融合VR、AR以及立体投影技术,采用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新型环保材料,建设绿色数字公园。以舒适休闲健康为标准,实现智慧交通、智慧导览、空气质量检测全覆盖,便于工作人员根据大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园区的异常情况并作出预警。充分利用园区现有前沿技术,实现“数字”“智慧”联动,将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智慧生态型文旅公共服务供给平台。借助北斗系统、利用遥感技术和数字技术对长城资源进行精准、高效的全面监测。在长城健康监测结果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对长城险情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划分,从而组织资金、技术力量对各区段依次开展有针对性的长城保护维修工程。
北京长城带沿线拥有美丽的长城景观、众多的历史遗迹、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展示出长城悠久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在新时代、新使命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十三五”时期,北京长城文化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未来,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需要在“十三五”时期一系列成果的基础上,处理好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和首都文化塑造、乡镇现代化建设间的协调关系。通过整合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活化文化遗产建设成果,为北京长城文化带提供发展动力,为长城文化带的整体建设提供北京经验和北京方案。
本文作者王铭为本支部组织委员,文章完整版刊载于《新视野》2022年第2期。
©202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869号-24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