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 忆 -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朗读者· 追忆
从1909到2019,从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到上海海事大学,百十间,学校一直秉承“忠信笃敬”的校训,为国家培养高级航运物流人才,即使在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学校仍然坚持教学培养人才。许多人在毕业后为国家的航海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但也有不少人选择留校,为母校做出贡献。
【本期朗读者】
赵伟建
1974年就读于上海海运学院远洋运输业务专业,毕业留校后在远洋系、外语系、机关处室、交通运输学院等部门就职。
曾任远洋系辅导员、外语系办公室主任、人事处副处长、院长办公室主任、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资产管理处处长、机关总支书记、交通运输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1989年获得“全国交通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1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7年获得“上海市育才奖”
(点击可播放视频)
朗读文本
朗读者问
1
赵老师您好,您的这篇文章回顾了您当时读大学的情景,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您还是记得这么清楚,是不是大学对您来说有一些特别的含义呢?
赵伟建老师:因为,我进大学之前是知识青年,那个时候,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停止了,没有招生,所以从72年开始,国家又恢复了高等学院招生。我是74年进的学校,所以从农村到大学,跨度非常大,对我来讲是一个人生的转折,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过程。
2
赵老师,您在母校学习工作了40多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里母校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在这之中哪几次的变化最让您印象深刻呢?
赵伟建老师:我们进学校读书的时候,学校相当于一个中学的校区,当时我记得大概是只有74亩地,也没有操场,在8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时间里面,学校征了三次地,就把操场,图书馆,综合楼,食堂等等都建造起来,这样学校的变化就很大了。但是到了九十年代末,2000年不到之前,国家要发展高等教育,每年的扩招数量很大,我们非常困难,因为学校土地那个时候也就是300亩左右,尽管征地以后啊也就这么多,怎么办?我当时在学校的职能部门里工作,我们那个时候忙得到处去借楼,比如说民生路浦东大道口的高层,我们高楼大厦,是市教委的楼,就借下来给学生住,那边住宿,学校里面就上课,就采取这样的一种方法。还有,借外面学校比。如说我们东校区,他里面宿舍也很紧张,我们在东校区的边上,也去借一栋学生宿舍,建了以后改造,改造成宿舍,让学生住在隔壁,过一条小的马路到校区来上课,等等。就采取这种方法来克服了扩招以后给我们学校带来的一些困难。
3
在母校110周年校庆来临的这个特殊时刻,赵老师您对母校有什么样的祝愿呢?
赵伟建老师:我们都是学校在发展过程当中自己也慢慢变老了,进学校的时候只有23岁,一直到60周岁退休,所以这整个一生都在海事大学,对学校的感情非常深刻,因为我在机关里面做了很多部门的工作,所以对机关对学院都有很深刻的感情,在学校110周年校庆之际,我们老同志衷心的祝愿学校兴旺发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合航运的人才,为我们国家的航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朗读者说
一百一十年前,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正式招生,这也是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船政科的建立开创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从此海大致力于培养高级航运物流人才,一晃一百一十年过去了,在此期间,海大经历了由于经费短缺的问题而导致停办的问题,但海大人并不放弃,将校舍搬至船上继续进行教学。从此之后,海大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都迎难而上。
无数海大人在毕业后,有的为国家奋斗,有的为母校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赵伟建老师就是为母校贡献力量的一位,他在海大工作了三十多年,默默的为海大付出,对于他而言,海大已经是他自己的家了。对更多人而言,海大是人生的转折,大学时期是一个人转变的重要时期,是培养个人品性、拓展人脉和为今后社会生活打基础的重要时期。海大不仅抓牢专业知识的教育,更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开展各类航运、物流、海洋等特色文化活动,形成具有海大特色的文化品牌。随着国家越发重视临港新片区的建设,加大新片区的发展,海大也将更加重视航运物流方面人才的培养,为新片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
摄影 | 陆元诚 严湛
编辑 | 冯皓宸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