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绿化禁区”的校园拓荒者 -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朗读者·解放“绿化禁区”的校园拓荒者
2004年11月19日,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校区奠基仪式正式举行。动工仪式上,校领导对新校建设的顺利开展给予了祝福,慰问了每一位参与新校建设的建设者,为新一阶段海大在临港的发展指明了道路。2005年3月,第一家单位进驻了上海海事大学建设工地,铺下了新校第一张床,栽种下第一批苗木,故事要从2005年初讲起......
朗读者
本期朗读者
赵志勇
上海家佳物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2届上海交通大学农林专业毕业生,因其拥有丰富的种植、养护理论知识及出色的农林研究能力,被选拔成为苗圃种植的负责人之一,可谓是临港新校绿化建设的“拓荒者”。
朗读文本:《腾飞》
内容简介:
《腾飞》是对临港新校建设的回顾与记录,在所有新校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与高度配合下,编者在系统回到建设场景的基础上,将其中的点滴故事与回忆编撰成书,以此来纪念新校建设的风雨历程。在此基础之上,编者还将对新校在设计、建设、使用的过程中遗留或者产生的不足进行探寻与总结,为进一步完善新校校园的整体功能探索方向;分析海事文化在校园建设过程中的构思与表现,展望“绿色校园”的发展蓝图。
《腾飞》节选:
“绿化禁区”里的新校建设
2004年11月19日,东海海面紫云聚集,太阳一跃而出,唤醒了沉睡的滩涂,照亮了滩涂上鲜红的舞台,海事大学临港校区奠基仪式正式举行。动工仪式上,校领导对新校建设的顺利开展给予了祝福,慰问了每一位参与新校建设的建设者,为新一阶段海大在临港的发展指明了道路。随着打桩机在新校基地上打下了建设工程的第一根桩,新校区的建设正式启动,上海海事大学也展开了一张新的图纸。
(点击可播放视频)
种植第一批苗木的绿化建设者合影
建校之初,新校区的土地不是密密麻麻的芦苇茅草,就是荒芜的滩涂。由于地处东海岸,临港地区的土质均为盐碱地沙土,且土壤含盐量极高,多半为重盐土和中盐土,植物生长环境非常恶劣。盐碱地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植物生长造成了阻碍,植物群落不易形成,也成为困扰新校区整体绿化建设的难题。因此,建校的第一步,并不是垒砖砌石,或是挖坑填土、稳固地基,而是想办法改善土壤的质量。只有先改造好这一片盐碱地,才有资格谈论如何建校,保证绿化建设,才能确保今后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荒芜的滩涂
对盐碱地进行改良,无疑意味着与自然搏斗,以人力胜天,无疑是一项庞大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仅需要一项合理的方案和创新的理论,更加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为帮助新校区盐碱地绿化建设选择科学的、可行性的方案,防止盲目性的建设和经费投入,同时完成新校苗圃建设,2005年3月,启动了“新校区盐碱地苗木种植试验研究课题”,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绿化建设者在新校区先后栽下了几千株的苗木,并且,经过他们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努力,取得了治理盐碱地及栽植苗木的宝贵经验,也筛选出了一批适应新校区土壤的苗木,同时,也为学校节约大量的经费。
绿化建设者种植树木
人类曾经征服了大海,没有理由征服不了这盐碱地。上海海事大学秉承传统的征服、开拓、坚持、创新精神,与自然抗争,最终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从盐碱地里种出的花朵、树木,到实验研究解决的问题,无一不显现建设者在这过程中彰显出的科学指导、百折不挠、推陈出新的精神和毅力。建设者在面对重大任务的同时,有条不紊,营造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氛围,并且最终承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压力,为解决盐碱地的难题找到了突破口。如今,新校园郁郁葱葱,所有道路绿化带四季常青,有花有草,一别往日难以想象的滩涂之地,生活在新校园的师生,除了感谢建设者的汗水和付出,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我们的校园。
树木葱郁的海大校园
朗读者问
Q:请问您在新校绿化建设初期具体担任什么工作?
A:我是2002年7月到海运学院的,负责民生校区的绿化养护和改建工作。一直到2005年3月,我从民生校区来到临港校区参与新校绿化建设,负责新校建设中绿化苗木试验基地的筹建、管理、试验等工作,日常工作就是通过适应性栽植、实地观察、数据分析等措施筛选出适合新校区盐碱地上种植的苗木品种,为新校配套绿化栽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Q:请问您在新校绿化建设初期印象最深的场景、人或事是什么?
A:新校建设初期,整个校区都是一个大的工地,很多地方也都是荒地,满眼望去都是芦苇、野草。苗木试验区也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首先得在规划红线范围内把区域定下来,我记得生活修缮服务部的杨文忠经理,他当时应该56、7岁的样子,他穿着高筒雨鞋,拿着卷尺,干劲十足,一头扎进芦苇地里放样、划线,这个我是印象很深的,老同志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也给我日后艰苦环境中努力工作树立了榜样。
Q:请问您在新校绿化建设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A:最大的困难,衣食住行里就占了3个---食、住、行。
食:现在学校吃饭的地方多了,有食堂、北商铺、共享区、古棕路、新天地,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很方便。那个时候连食堂都没有,吃饭只能自己开摩托车去8公里外的果园镇菜场买米、买菜,买回来后自己烧着吃,中午吃不完晚上接着吃;
住:住在简易的钢板房,冬冷夏热,没有空调,当时自然环境好,蚊虫也特别多,每天晚上睡觉得点很多蚊香,非常热,冲凉得好几次;
行:当时回一次家得辗转多辆车,单程耗时得3.5小时。先叫辆黑摩的(8元)载到果园镇,乘631(川芦专线)到祝桥后转周南线,再转572才能到家。
虽然当时条件确实艰苦,但想想自己是来干什么的?我是学园林绿化的,苗木试验区我不来谁来?派我来是信任我、相信我,我不来谁来?我是给新校建设做贡献的,我是拓荒者,又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Q:您对学校的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
A:海事大学因海而生,新校因海而建。学校是以航运为特色的综合性高等学府,也是临港新片区第一所入驻的大学,我希望学校在立足临港新片区发展的有利条件下,大胆创新,持之以恒做好特色专业建设,努力提高基础学科的发展,培养有志、有为、有担当的学生,为各行各业提供优秀的人才。
朗读者说
2004年11月19日,上海海事大学新校建设破土动工,并于2008年10月基本建成。校园占地面积133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绿化率52%,水域面积8万平方米。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上海海事大学新校区也已经变得树木葱郁、生机盎然。以赵志勇老师为代表的绿化改造者是拓荒者、也是美丽校园的建设者。他们虽然“育”的是树木,但实际上更“育”的是校园里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
上海海事大学已经走过111年的风雨历程,百十余年来,上海海事大学及其前身始终秉承“忠信笃敬”,肩负“兴学育人,强海兴邦”使命,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不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所有成绩的取得与这些海大“园丁”们的不断开拓、勇于创新是分不开的。
跨越两个世纪的上海海事大学,主动融入国家和上海市战略,是浦东第一所“落户”临港的高校。随着临港新片区的发展日新月异,上海海事大学将继续服务于临港自贸试验区建设,做到区校联动发展,立足临港、与新片区共成长!
赵志勇老师寄语
海事大学临港校区是在滩涂地上建造起来的,一砖一瓦一墙、一花一草一木均来之不易,希望同学们能够热爱校园环境,爱护校园绿化,呵护最美校园。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