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员
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2023-03-16 14:57:33 马青

一、案例简介

环院2018级博士生党支部成立于20189,16名正式党员和3名预备党员及9名入党积极分子组成,支部党员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入校时,党员同学自发组成绿色闵行,生态闵行实践小分队,为附近社区居民开展科普讲座,并免费为他们检测室内空气质量。

该党支部学生党员专业背景广泛,包括水、气、土、固废、噪声、生态、环评监测等,有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但党支部的四位支委同学认为,博士生自身学术科研压力大,对于简单的科普类讲座和采样工作产生了抵触情绪,很多同学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希望能够得到相关指导和帮助。

二、案例分析

该案例反映了博士生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即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最高层次,肩负着高端人才供给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对实现国家战略、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做好博士生党支部的建设对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针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做了对策探索。

(一)筑牢战斗堡垒,激发支部活力

党支部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博士生党员科研压力较大,思想上对组织生活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专业方向和团队科研方向差别等原因,党员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开展组织生活的频率不高,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欠缺,组织生活质量不高,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束缚了博士生党支部活动的开展。自入校成立支部以来,2018级博士生党支部积极探索支部构建模式,激发支部新

活力。依据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将党支部建在年级上,依托多样性学科和不同科研团队这种形式,充分发挥纵横结合的支部构建模式,更好地发挥导师育人作用,把推动支部建设工作落实在日常科研中,实现了科研团队内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同步部署落实。研究生学业与组织生活形成了覆盖范围与管理相一致,有效提升了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党支部的凝聚力,积淀了党支部文化,传承了党支部优良传统,使支部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二)探索共建模式,实现互惠共赢

在时代巨变的今天,传统的党组织生活模式吸引力有所下降,2018级博士生党支部创新工作理念,寻找行之有效和与时俱进的方式开展活动,减少主、被动模式的党员教育,避免教育形式陈旧枯燥,增加互动式实践教育。

2019年初,支部与奉贤区马路村党委多次沟通商议后,确立了共建合作模式。本着共建共赢的合作理念,共建活动的开展既要考虑到政府部门的工作性质,也要结合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特点,每次活动的开展提前召开协商会议,认真规划,合理布局,做到真诚合作,互利共赢。校地合作共建水平的提升,有效激发了双方党建活力,同时党员同志们在知识品德、知行合一上也有多重收获,真正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机构发展的深度融合,为下一步携手并进、互惠共赢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依托专业优势,打造品牌活动

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基础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士生党支部可以依托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党建活动为载体开展两者互融实践活动。这样既能发挥专业优势,又能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也能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注入新思想、新理念和新动力。

环院2018级博士生党支部积极与地方党政部门共建,打造支部品牌活动,为环境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现自我的平台。参与活动率基本覆盖全部党支部,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为守护上海周边绿色乡村,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绿色环保家园,服务乡村振兴和地方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教育过程

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环院2018级博士生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将班团建设与学术科研、服务地方相结合,做扎根中国大地的科学研究者,潜心科学研究,把科研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党建工作过程中,支部找准校地党建工作的结合点,摸清党建与业务工作的平衡关系,实现了学做互促、知行合一,党建工作成效显现。

(一)结合专业优势,发挥学科力量

作为环院思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我接触到奉贤区马路村,该村位于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境内,占地面积2.81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749户,总人口2120人。该村曾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千家村”“2013—2014年度文明村”“2014—2015年度奉贤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称号。在迅速的发展中,马路村在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棘手难题,例如,种植业和畜牧业可能导致的污染,民众生活环保意识有待提高,产业技术理论与环境的协调等。

环院博士生党支部和马路村在党建和业务工作上有很大的契合度,我认为可以通过结对共建模式开展互帮互助,既可实现优势互补和促进共赢,也可以共建深化专业内涵,以党建推动业务发展,实现双方工作的稳步提升。我经过多次与双方的沟通,不断探索高校与基层党支部共建新模式,终于推动了2018级博士生党支部与马路村结对共建。在寒暑假和周末,我带领党员同学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奉贤区庄行镇马路村生态农业的发展状况,开展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讲座、关爱独居老人的公益活动,建立环境学院博士生梨树认养林以及土壤检测与修复工作。对马路村周边土壤、水环境、垃圾分类状况进行调研,建立了长期环境监测体系。

(二)落实“七个有力”,打造学科团队

为培育支部品牌,凸显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支部启动了“三步走”战略。一是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主题党日活动,规范支部政治生活。对于在外出差或实习的党员,开通“腾讯会议室”,让党员按时参加支部大会,接受教育,发表意见,参与表决等。二是对标“七个有力”标准,亮出党员身份。支部对标教育部提出的“七个有力”标准,制定了“支部党员十不准”和“支部党员十向前”两项规定,提出“牢记党员身份,争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做博士生标兵”要求,亮出了党员身份,增强了党员意识。三是着力党务业务融合,打造学科团队。支部将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经常开展专业比武,强化学科团队科研能力,立足岗位成长成才。

(三)紧跟时代步伐,传播正能量

一是做党的思想政策的传播者。党支部与共建单位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两年来,庄行镇和马路村微信公众号、官网先后多次报道了双方主题党日活动、支部共建学习讨论等,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当“最强大脑”遇上“最美乡村”,碰撞出共建火花,既打响了交大和生态马路的名片,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专业有力的支持。

二是做青年战疫的鼓劲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第一时间,支部即以网络为纽带,发动党员围绕疫情开展线上线下志愿服务,支部3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服务社区的志愿活动,为抗疫做出了贡献,学院“环抱未来SJTU”公众号报道了他们的抗疫事迹。

三是做科普微视频的宣讲者。支部与共建单位联合推出《博士说》科普微视频,用新颖活泼的形式开展健康科普,助力公民健康素养提升,切实发挥了环院在环境领域的专业优势。

四、总结反思

2018级博士生党支部扎实加强自身建设,把党支部建在班级上,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充分地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环院将支部活动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不断强化学生价值引领,利用专业优势大力弘扬传播正能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品牌。

(一)创新党建活动方式

长期以来,学生党建活动的内容多以读报纸、看视频、学文件、搞文娱等活动为主,现在以结对共建的方式开展,如新老党员“一帮一”结对子,开展互学互促互动,使党支部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不断创新,提升了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与马路村党委的共建过程中,2018级博士生党支部为马路村提供了三套环境评估治理方案,帮助马路村建立和完善了环境监测和治理长效预警机制。此外,针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和环保类的问题,还长期开展惠民环保知识讲座及各类公益活动,如捐赠爱心物资、关爱独居老人、关爱自闭症儿童等。村民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活动参与者累计约120人次。

(二)凸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无论是在繁杂的学习科研工作中,还是在助力马路村美丽乡村建设中,支部党员均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2018级博士生党支部党员同志们克服时间、距离上的困难,周末节假日干劲不减、激情不褪,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党员的党性进一步增强,党支部活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支部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三等奖”,支部成员获得了“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荣誉。后期还拟在马路村建立院长办公室和博士生工作站作为日后科研工作基站。

而今马路村的发展不倚仗工业,而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为主的周边大中城市。博士生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指导美丽乡村建设,逐步积累宝贵经验,逐步成长发展,促进了博士生党建工作蓬勃发展,创新了研究生党建工作品牌,有效提升了博士生党支部建设的活力,增强了党建工作对于博士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构建“党建+思政”协同育人模式

在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中,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教育价值引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育人价值方面,两者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2018级博士生党支部充分运用“党建引领、协同育人”的发展规律,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寻找合适的党建工作开展方式,以此不断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的相互融合,努力完善两者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添砖加瓦。

同时,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用好“绿水青山”博士生讲师团绿色名片,全年面向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社区开展宣讲会,将“垃圾分类”“吸吸相关”“食品安全”3个课件打造成精品课程。支部还创新举办了“党员我先行”“党旗下的环境人”沙龙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毕业生党员讲理论、谈实践,分享经验、共话成长成才。这种“党建+思政”的协同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七个有力”标准

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教党〔2018〕25 号),分 别 从 高 校 党 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个层面明确了“对标争先”要求。文件指出,基层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对标争先”中,要做到“七个有力”。一是教育党员有力;二是管理党员有力;三是监督党员有力;四是组织师生有力;五是宣传师生有力;六是凝聚师生有力;七是服务师生有力。

案例作者:马青,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869号-24
中心列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