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专栏刊登我院学生创意写作课作品 -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近日,著名文学期刊《青春》推出专栏,刊登了一组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学生的文学作品。顾悦老师受邀主持专栏。
2020年第5期《青春》封面及目录
近年来,面对英语专业发展的挑战,上外英语学院创先性地倡导英语专业回归其人文学科属性,以人文化的教学为改革与发展的理念,提出“英语专业不仅是学英语的专业,而是通过英语来学习人文社科知识,培养人文领域专业人才”的理念。在这一“人文化”改革的背景下,学院进行了一系列课程体系改革,其中就包括增设了创意写作课程,请学院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兼擅的顾悦老师担任授课教师,培养学生的英语创作能力。
这门课程开设于2013年,是国内最早的英语专业的创意写作课程之一,也是英语学院“人文化”改革初期的尝试,意在充分发挥英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的本质内涵与文化意蕴,改变英语专业的工具化定位。创意写作是战后高等教育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也是海外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英语专业的必备。与传统课堂不同,创意写作课采用工作坊模式,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研讨,激发学生的写作才能,让学生在第二语言的写作中发现自己的声音。
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顾悦老师引进了这一模式,并根据上外学生的特征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的适应过程,老师表示,“用二语写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在课堂上,学生得以突破原有的各种关于写作的条条框框,进行真正的文学创作,从诗歌、小说、戏剧到传记、自传,大家见证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初体验。”原本没有创作经验的学生,在英文创意写作课堂上勇敢尝试,体会第二语言创作的新奇感,同时不断提高对英语语言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拼凑单词
课上学生讲废旧英文材料撕碎再拼凑,用里面的单词写故事
作为南京市作协的签约作家,顾悦老师受邀主持了《青春》的“新青年”栏目。为了鼓励更多学生进行二语创作,老师选拔了创意写作课部分学生的英文原创作品,再邀请创意写作班的成员翻译成中文,最终将作品发表在杂志上。在学生眼中,这门课形式丰富,影响深远,以至时隔三四年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上课的情形。
《青春》
刊登的我院学生的作品
《恶心》的译者吴玫同学表示,“这节课很特别,很自由,它能让人深入发掘自己的内心,审视自我,它更注重课堂带给学生的感受,而非刻板的理论知识。在顾悦老师的引领下,我渐渐发现其实生活处处有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了解人,关心人,就像是文学在现实中的投影。”《米诺鱼》的作者马琳超同学表示:“从报名参与这门课到最后的成果产出,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新奇感。第一次用英文写小说,整个过程中的奇妙感是我最大的收获。”《米诺鱼》的译者刘思典同学表示,“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都被尊重,our thoughts are valued, 因为老师给了极大的创作自由,在这里所有天马行空的想法都被理解,对我来说这门课更像是一个therapy。”发表文章也给了参与翻译的学生极大的鼓励,《琵琶鱼》的译者金雨沁谈到:“第一次给到如此自由的翻译空间,再有契合度高的文本,无论是遣词造句,再到最后和作者讨论几处细节的修改,都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文学译者可能体会到的幸福与成就感。”不少同学在课上深受启发,陆续走上翻译创作的道路,有的申请到了英文创意写作的硕士项目,也有许多同学发掘出了自己的创作潜力与热情,获得了各种文学奖项。
顾悦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顾悦老师表示,开设创意写作课程是英语学院整个英语专业文化改革中的一部分,也是对标国外一流高校英语专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努力。
英语学院以“人文化”教育为核心理念,以“人文化”改革为出发点,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确立英语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目标,倡导英语专业以人文化、专业化为导向的转型发展,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青春》与英文创意写作课堂的联动,从课程、实践、专业多个维度推动“三全育人”,实现“语言技能人文化”。学生基于阅读进行启发式、发散式的讨论和写作,既提高了英语语言能力,又拓宽了人文视野,健全了人文知识结构,培养了人文情怀和思辨能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