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院学子专业解读国际时政 -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近年来,英语学院与英国研究中心积极搭建国际事务评论的学习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团队撰写高水平的时政评论文章,在各类媒体报刊发表刊登,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联动,多维度推动“三全育人”,实现“通过英语来学习人文社科知识,培养人文领域专业人才”。
早在2010年,上外英语学院就创新性地将英语专业回归其人文学科属性,并进一步提出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语言能力精湛,人文学养深厚,国际视野开阔,中西文化融通”的精英人才。为更好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引领学生关注时政,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近年来,英语学院与英国研究中心积极搭建国际事务评论的学习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团队撰写高水平的时政评论文章,在各类媒体报刊发表刊登。
蔺皓明、李征宇、王弘源、王瀚浥
四位同学发表时评文章截图
参与此项社会实践的成员包括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大多因为兴趣,或是专业方向相近而加入该团队,在对时事追踪与不同文化的学习中,逐渐建立起了学习和写作新闻评论的信心。经过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该团队收获了颇为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体现发文数量上,更体现在收稿新闻媒体平台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上。在接受采访的学生中,李征宇和付博锐在东方网上已分别累计发文9篇和6篇,王弘源在各大媒体上发文和接受采访的次数达7次等,团队成员累计共发表文章近50篇。而他们的文章均在国内知名媒体上发表,如人民日报、东方智库、文汇报、观察者网、南方日报、世界知识、澎湃新闻等,甚至有同学还接受过诸如南方日报和直播港澳台等媒体的采访。英院学子们对时事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得到了媒体平台的肯定和好评,不少媒体与该团队建立了良性互动,形成了双赢局面。
王弘源 、王廷维、韦伶铃、韩若愚、付博锐
五位同学发表时评文章截图
然而,从撰稿到文章发表的整个过程并不容易。为了寻找更为合适的切入点,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每位学生会跟踪一些固定智库和国外主流媒体,搜集最新热点话题,并在每周研讨会上与所有成员讨论,确定选题。选题确定之后,便是反复几个回合的撰稿过程,这期间,对每一次的文稿,成员间往往都会进行互审,相互切磋交流,直到大家都满意,再由指导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再进行修改打磨。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会面临许多棘手的状况,如材料搜集和解读难题、有话题但找不到切入点、有观点但不知如何精准妥当表达等。李征宇同学表达了他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写作中遇到过的最大困难是灵感枯竭。可能对于每一个写作者而言,灵感都是成文最重要的一环,有的时候写不出符合自己要求的文章,就会反复纠结,甚至失眠。”
成员进行线上讨论
面对学生的各种困惑和难题,学院和指导老师等从多方面提供助力和资源。首先,指导老师在关注热点问题、如何进行思考、指点写作方向和写作风格等方面对同学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以及帮助学生审核、修改文章并推荐给合适的媒体。同学们都认为指导老师的帮助很大。蔺皓明同学说:“学院指定老师引导我去进行发散性思维,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这点是至关重要的。”王廷维也说道:“我们发表的平台主要都是指导老师推荐,指导老师不仅指导我们如何写作,还为我们提供平台资源,所以我们才有机会发表作品,也有了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的动力。”其次,学院也为学生提供了教学、讲座等学习平台。学院开设有关西方文史哲的课程、提供多元化的讲座资源,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学生对西方文明的基础认识,拓宽了眼界,启发了学生们思考的新视角。除此之外,李征宇同学还提到:“学院会为我们提供一定的补贴,让我们在即便没能将文章发表在媒体上的时候也能收获稿费,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所以这不仅是一种经济上的支持,更多的是一种鼓励,给我们提供了坚持下去的保障。”这一社会实践过程中,学院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关怀与帮助,始终努力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把实践育人做到真正落地开花。
团队成员与校领导及指导教师等的合照
“国际事务评论”这项实践工作是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充分结合的典范,正如担任指导工作的高健老师所说:“做好这项社会实践工作,最需要我们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人文综合素养和政治敏感度。而这些能力其实都是学生从第一课堂中获得的。我们的学生之所以能在此实践活动中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正是因为我们英语学院的人文化教育落到了实处,这让我们的学生视野开阔,语言能力强,且政治参与意识和敏感度很高。” 同时,高老师也指出了这项实践工作另一重要意义,那就是带给学生很强的社会参与感和满足感,很多学生因此选择出国深造,活跃在人文社会科学和政治学等领域。
团队成员发表的部分时评文章一览表
英语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人文化”教育为理念,以“人文化”改革为出发点,“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确立英语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国际事务评论”这项实践工作是学院教师自觉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联动,多维度推动“三全育人”,实现“通过英语来学习人文社科知识,培养人文领域专业人才”。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了问题意识,注重发散思维,既提高了专业技能,同时提升了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意识,为国家及社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更好地服务。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