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上外-伦敦大学英语文学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0-12-07 12:04:43

11月25日,由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英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英语文学国际论坛顺利举行。论坛采用在线讨论、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论坛分上下两场,主题分别为“英语文学与中国”和“英语文学与现代主义”,由来自上外和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四位学者发言。在线直播平台近四千位外国文学研究学者、教师和学生观看了论坛。 


论坛上半场由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王光林教授和王腊宝教授作主旨发言。

王光林教授围绕澳大利亚诗人约翰·金塞拉的作品,将段义孚的恋地情结研究同庄子和梭罗的观点结合起来,对金塞拉的作品进行诗学分析,阐明金塞拉作品中语言与地点、联结与断裂以及落地与移位之间的悖论关系。王光林教授认为,金塞拉的诗歌展现了一个反乌托邦的世界,挑战了古老的欧洲田园社会感受;通过将中国人的大地意识与金塞拉诗学联系起来研读,可以发现金塞拉的创作受到不同来源的影响,表现为一种拯救日益恶化的地球的努力。

王腊宝教授以“作为倾听的翻译与澳大利亚的中国小说”为主题,对尼克拉斯·何塞的《长安街》和琳达·杰文的《皇后的情人》两部小说展开了符号学解读。他以广义的“翻译”作为关键词,对这两本分别出版于1989年和2014年,但背景都设定于中国的小说作出多层面的对比,指出在符号学意义上两本小说中的“翻译”呈现出“听”的特征,前者的“听”是以医用听诊器为象征符号的充满优越感的听,而后者的听则是以耳机为象征符号的充满欣赏和对话意味的听。两部小说出版时间上二十余年的跨度,将澳大利亚的中国小说从听取单一声音到传达对话式声音的变化凸显了出来。



论坛下半场由来自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Finn Fordham教授和Tim Armstrong教授作主旨发言。

Fordham教授通过追溯“现代主义”一词在英语中的出现、使用、发展和变化,勾勒出这个词从20世纪早期作为“辱骂用语”到后来成为“荣誉勋章”的变化历程。他将梵蒂冈教廷在20世纪早期对“现代主义”一词的鞭笞视为“现代主义”词义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将哈罗德·尼克尔森对这个词的捍卫以及历史语境下BBC的保守回应视为其词义历程中的另一个重要节点,指出词语史就是一部制度史,是多重时间性的碰撞。

Armstrong教授围绕“现代主义与反事实”,探讨了现代主义文学如何通过相互平行、穿插乃至竞争的时间线来反映处于变动中的世界。达尔文进化论和伯格森的创造进化论观念提供了某种“牺牲”的逻辑。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在时间线和历史观念的处理方面同样呈现出对这种逻辑的思考,表现出拒绝线性和最终性的倾向,从而用文学的叙事保留了多重和被牺牲掉的“可能性”。



论坛由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罗伯特·伊格尔斯通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教授主持。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英文系主任Ruth Livesey教授、南开大学刘英教授、上外程汇涓、苏以宽等青年学者在主旨发言之后参与了提问与互动环节。



本次论坛是双方在新冠疫情情况下开展国际学术合作交流的创新探索。高质量的发言报告和精彩的在线互动有助于两校更好地交流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拓展学术研究视野。今后,双方将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共同构建国际学术共同体。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11月25日,由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英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和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举办的英语文学国际论坛顺利举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