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我院学子在“第三十三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中获奖

发布时间:2021-11-18 14:05:29

近日,第三十三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获奖名单揭晓,我院2018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张佳铭、2020级英语口译研究方向研究生吴培键荣获“汉译英”二等奖,在中国翻译舞台上展现了英华学子的风采。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由韩素音女士与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于1989年联合创办。该比赛选材优秀,匿名评审制度严格,评审结果解读详细,是目前中国翻译界组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的翻译大赛,发掘和激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致力于翻译事业。本届比赛由中国翻译协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翻译》编辑部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联合承办。经过严格的评审和终审讨论,从有效参赛译文25698份中,共评出获奖者705名,其中汉译英一等奖空缺、二等奖14名、三等奖25名、优秀奖150名。两位同学在众多的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

怀着对于翻译的热爱和挑战自我的勇气,张佳铭和吴培键两位同学踏上赛场,此次获奖让他们备受鼓舞。他们坦言,翻译需要深耕细作,译者需要坚守对翻译的热爱,相信自己的译文之“美”可以被挖掘,从而享受这一探索“美”的过程。他们鼓励学弟学妹们勇于参加比赛,相信平时的积累总有一天可以让自己获得意想不到的回报。

此外,这次比赛也引发了他们对于翻译专业的更多思考,比如当下热议的“人机翻译之争”。韩素音翻译大赛的比赛文章偏向散文体,对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更高,这帮助他们看清了当前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的区别。正如吴培键同学所言,翻译就是用别人所习惯的方式来讲述事情,这需要译者能够随时从一种思维框架跳到另一种思维框架,并在特定思维框架中,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进行再创造,这并不是利用神经网络和大量语料分析来产出译文的机器翻译所能替代的。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各有优劣,人机耦合、取长补短也许是未来翻译专业的发展趋势。

取得卓越的成绩并非一日之功,两位同学都认为本次获奖首先得益于学院提供的优秀平台和良好机会。张佳铭同学提到,虽然自己并非翻译专业,但是因为学院实行了跨专业开课,实现专业间课程共享互通,让她有机会选修更多翻译课程,尤其是大三两个学期的翻译课,极大地丰富了她的翻译理论知识,同时也给予她很多翻译实践的机会,让她从中获取了可贵的实战经验。而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都是翻译方向的吴培键同学表示,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渗透了很多关于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再加上日常诸多的翻译训练都为他此次比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日常的学习积累与努力也不可或缺。吴培键同学分享了一些他的学习经验,他认为,提高语言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培养翻译能力更是需要日复一日的磨练。一方面,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英汉原创语料的摄入,并且在此过程中学习语言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 “语感”。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双语思维转换能力。同时,多观摩翻译名家的作品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上外英语学院不断推进英语专业人文化教育,在夯实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注重扩大学生人文视野,健全人文知识结构,培养人文情怀和思辨能力,成效显著。我院学子已连续多年在海内外重量级的外语类比赛中斩获佳绩,彰显出“含咀英华,会通中西”的英华风采。

让我们期待,在学院强有力的支持和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学子继续在更大更广阔的舞台上乘风破浪,收获成长,再创佳绩!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我院学子在“第三十三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中获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