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符梦醒:从博士论文到专著

发布时间:2021-11-25 10:14:58

英语学院文学沙龙是一支由学院青年教师自发组成的学术团体。至今已走过十年光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这里老师们定期举行读书研讨;不定期邀请外校专家学者分享学术成果,旨在让文学阅读与阐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瞬息万变的当下携同前行。

2021年11月19日晚,英语学院青年教师文学沙龙邀请符梦醒老师与大家分享她在博士论文研究基础上撰写专著并通过海外知名学术出版社出版的经历。沙龙特邀王光林教授做嘉宾点评。

符梦醒老师的著作《不安的自我:十九世纪中国和英国鬼故事中的性别与历史》

符梦醒老师

符梦醒老师是香港城市大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上海市晨光学者。符老师从事中英比较文学研究,特别是志怪与哥特传统,奇幻文学与女性写作。其研究主要关注文学与历史、幽灵书写与幽灵诗学、历史小说、网络文学等。符老师的专著 The Perturbed Self: Gender and History in Nineteenth-century Ghost Stories in China and Britain以比较文学视角切入,以挑战主流话语及历史书写的志怪小说和哥特式鬼故事为主题,探讨二者对话的可能性。2021年8月符老师的此本专著由劳特利奇出版社(Routledge)出版。


2019年,我院王光林教授的英文著作Translation in Diasporic Literatures (《散居文学的翻译诗学》)由麦克米伦(MacMillan)出版社出版,并于2020年获得澳大利亚中国研究双年图书奖 (Biennial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Book Prize)。


讲座伊始,符老师以冯梦龙《喻世明言》中“太平之世,人鬼相分,今日之世,人鬼相杂”指出“乱世出鬼”的观点:中国晚清王朝灭亡的变局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意识形态的巨变形成地域张力。由此,符老师介绍了中国志怪文学与英国哥特文学的三个共性:历史叙事,即鬼史相对于正史而存在;性别化叙事,即书写文化他者以塑造自身(如女鬼寄托了男性文人对理想自我的塑造);“怪异”叙事,即以怪异挑战或构建正统。


随后,符老师具体阐释中英鬼故事对话的可能性。在中国志怪文学中,符老师选择了两名男性作家王韬和宣鼎:一方面,二人承袭鬼史传统,通过花妖狐媚的幻想世界达成精神世界的平衡,继承文人历史书写;另一方面,鸦片战争后,西方“新怪”涌入,他们试图跳脱出蒲松龄的志怪传统,重构国族历史。相较于王韬在作品中对女性遭遇的同情,英国历史学者、唯美主义者Vernon Lee正是批判男性通过书写女鬼进行自我建构;而E. Nesbit继承又发展了女性哥特传统,编织女性历史的新神话,与宣鼎以民间神话重构国族历史有异曲同工之处。

讲座高潮,符老师通过The Perturbed Self一书导论的介绍,提出本书不同于东西比较诗学、世界文学、全球哥特与后殖民主义等理论路径的另一研究路径,即将地区性文学知识作为世界文学知识的组成部分,探索不同地区文学知识互参互鉴的可能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具体来说,哥特文学传统和志怪传统都是根植于各自文化传统的文学知识,都与处理历史创伤和为边缘人群赋权、挑战或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相关。通过跨文化的文本细读勾连两大文学知识,可以发现志怪与哥特鬼故事在各自文化场域中发挥作用的特殊性,以及作为一种“怪异文学”(literature of the anomaly)的共通性。


最后,符老师介绍了专著与博士论文撰写差异,并分享专著发表经验。符老师认为专著需将研究问题置于学科体系的框架内,且应当通过抓住读者兴趣和采用读者友好型的写作风格拓展目标读者群。接着符老师以Eric Hayot的“不均衡U型结构”(the uneven U structure)为例,向老师们分享专著写作中学术论证的逻辑结构。

王老师高度评价了The Perturbed Self一书的广阔学术视角。他认为书中篇章之间的对比与呼应为鬼故事研究提供了崭新的中国视角。王老师鼓励青年教师用英文写作、打破文学经典概念和世界文学概念中的壁垒、把握国际学术出版业拓展中国市场的机遇、在外国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

沙龙中,孙艳老师、程颖洁老师和曹思宇老师就出版申请书撰写、评阅人选择和写作语言问题等提问,王老师和符老师给予了精彩回应,在座老师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1年11月19日晚,符梦醒老师与大家分享她在博士论文研究基础上撰写专著并通过海外知名学术出版社出版的经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