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英华人文系列第153讲:人文阅读之换个角度看世

发布时间:2021-12-02 09:00:26

2021年11月23日下午,王光林教授为英语学院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以“人文阅读之换个角度看世界”为主题的讲座。王光林教授任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翻译出版了《瓦尔登湖》、《上海舞》等4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本场讲座从人为何阅读、“狐狸”与“刺猬”之辩、阅读中的感觉与概念之争、感觉和概念对世界观的影响、文学与国际视野五个方面展开。

1. 人为何阅读

讲座伊始,论及人为何阅读,王光林教授指出,阅读与人的好奇心密切相关。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并由此衍伸出求知欲、阅读能力与创造力。在这里,王教授引用了美国作家、思想家艾默生说过的一句话:“既有创造性的写作,也有创造性的阅读。如果人的大脑里有勤劳和创造做后盾,那么我们读的每一本书、每一页都会熠熠生辉,意蕴无穷。”创造性阅读也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对于英语学院的同学们而言,了解语境、掌握文本背后的政治与文化对阅读同样至关重要。

2. “狐狸”与“刺猬”之辩:思维的单一与多元

公元前七世纪古希腊诗人阿尔奇洛斯说:“狐狸知道很多的事,刺猬则只知道一件大事。”狐狸机巧百出、通晓百科;刺猬一计防御、见解深刻。以此为出发点,王教授将狐狸与刺猬对比,向大家揭示其底层逻辑——思维的多元与单一。王教授还从教育的角度与同学们深入探讨“狐狸”与“刺猬”之辩。他谈到,耶鲁大学第23届校长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鼓励学生们在本科阶段以“狐狸”为学习对象,开阔视野,从狭隘的、以职业为导向的学习计划中解放出来。那么如何开阔视野,成为“狐狸”式的人才?王教授以词源学为切入点,指出英文的“傻瓜”(idiot)在古希腊语中是“逃避公众视野的人”,而要使个人摆脱傻瓜状态,善于与公众打交道、增长见识,沟通(communication)是最有效的途径。

3. 如何理解阅读中的感觉和概念

阅读是审美和认知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和概念思维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给人启迪,促人成长。鉴赏文艺作品时,王教授鼓励同学们珍视自己的感觉,培养自己的概念思维,通过感知和分析来领会书中要义。如何阅读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一部作品?王教授以美国现代诗人肯明斯(e. e. cummings)的一首小诗l(a为例,让同学们感受视觉效果和阅读体验:

在这首小诗中,作者肯明斯对单词进行了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处理,将主题孤独(loneliness)艺术性地再现。阅读这首小诗过程中的感觉和阅读之后的概念思维会渐渐地融合起来。

4. 感觉和概念对世界观的影响

王光林教授以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的《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为例,陈明了感觉和概念对世界观所具有的影响。卜教授见微知著,以观察者的身份,通过对名画中的历史细节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勾勒出长期为人所忽略的历史图景。

5. 文学与国际视野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王光林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希尔(Hill)的《大战略:文学、治国方略和世界秩序》。他着重向同学们分享了书中“逻辑链”的概念。治国之道千变万化,新的形式不断涌现,并往往超出现有的方法论范畴。反观一些经典的文学著作,如《伊利亚特》和《埃涅阿斯纪》,历史、神学、心理学、文学和哲学在作品中交织,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正是因为文学所具有的这种无限性,所以能够探索其他学科无法孤立探讨的治国方略。此外,王教授谈到,一些传统上被归类为非小说类的主要作品已经越过了方法论的壁垒,成为文学的“同行”。

王光林教授从跨文本、跨文化、跨学科的角度为英语学院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内容深刻的讲座,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1年11月23日下午,王光林教授为英语学院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以“人文阅读之换个角度看世界”为主题的讲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