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学院第二届英华青年学者对话会顺利召开 -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论坛 | 英语学院第二届英华青年学者对话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2-04-03 13:49:20

2022年3月25-2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主办的“文明互鉴与文化外译——第二届英华青年学者对话会”如期在上线举行,来自国内外知名院校青年学者们相聚云端,共同探讨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文学、文化外译的新目标、新路径与新方法

对话会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青年教师董冀卿博士主持,英语学院院长王欣教授作开幕与欢迎致辞。王教授指出,英华青年学者对话会的举办旨在为全球青年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增进理解的平台,希望在这个全球各种文化与文明和谐共存的时代,青年教师与学生能肩负起自身的责任,通过翻译与对话促进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同时为积极推动新时期我国文学、文化外译事业的发展探索经验。

(王欣教授致辞)

(开幕式合影)

此次对话会共分为四个分论坛,分别围绕文化外译与口译研究、海外汉学中的文化翻译、新时期外译人才培养与典籍外译研究四个主要议题展开,共同探讨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文学、文化外译的新目标、新路径与新方法。

首先开展的“文化外译与口译研究”分论坛由上外英语学院万宏瑜老师主持点评,潘峰、曹俊雯、李鑫、顾宠龙、Saija Kuronen、王豫升、Eilidh Johnstone、董冀卿等国内外学者依次进行了主题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翻译系潘峰老师以中国政治文本的重译与社会变革为主线,指出这些变化可能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再译进程。苏州大学曹俊雯老师从英译中视听翻译中的不流畅现象出发,指出笔译研究不应局限于语言层面,语言符号如停顿、犹豫、声调、语速等非语言因素也应考虑在内。上海交通大学的李鑫老师则着眼于口译员在政治交流活动中的关键作用,讨论了其在口译中的把关作用以及这些把关选择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香港理工大学的顾宠龙老师根据普通话和粤语之间的语内翻译,结合香港特区的案例,从根本上论证语言和方言之间同样需要翻译架起交流的桥梁。Saija Kuronen老师以芬兰的签约语言口译服务为切入点,介绍了口译服务系统的操作流程及服务效果的影响因素,试图探索其背后复杂的体系结构。王豫升同学通过对比《三体》小说中文版和两版英文版中模糊限制语的词汇、词频等,探究了译者如何通过翻译构建起幻想和现实之间的认知空间。Eilidh Johnstone老师以德国某博物馆为例,从多模态的视角对博物馆翻译展开了研究,探讨空间和文本如何共同影响参观者的情感体验及其对于博物馆所要传达的情绪信息的理解。董冀卿老师将目光聚焦于非口译专业译者,发现相较于专业译者,非专业译者采取更为参与式的翻译方法,在博物馆讲座语境中有其独特的效果。

(万宏瑜副教授点评)

分论坛“海外汉学中的文化翻译”专题由上外英语学院孙会军老师主持点评,张雅斐、杨少芳、帅司阳、郭子恩、刘瑞、庄驰原等学者依次进行了主题报告。

浙江工商大学张雅斐老师从跨文化视野下阿连壁对《伐柯》的翻译与改写出发,提出翻译的自由是其首倡原则。天津外国语大学杨少芳老师从早期耶稣会“学习大纲”中的汉学问题出发,介绍了耶稣会学员在到达东方之前为海外传教所作的准备,包括学习东方语言、历史等。香港中文大学帅司阳博士则以卫三畏对《家礼帖式集成》丧葬礼俗的翻译为中心,讨论了19世纪在华传教士汉籍翻译活动及传教士汉学的复杂性。英国利兹大学郭子恩博士从一系列中英不平等条约中存在的翻译不对等现象出发,指出国家元首称谓翻译的背后是两种不同世界秩序的碰撞。南京邮电大学刘瑞老师着重探讨了哲美森引入的英国法学概念与中国法学概念的共同之处,为深入理解中英法律传统铺平道路。上外英语学院庄驰原老师以美国著名汉学家史华慈的严复研究专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为例,探讨了学术翻译活动在中西学术交流互动和学术话语构建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孙会军教授点评)

(分论坛二合影)

专题为“新时期外译人才培养”的分论坛由上外英语学院杨祎辰老师主持,彭文青、宋歌、许艺、杨祎辰等学者依次进行了主题报告。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彭文青老师研究了SPOC教学模式(即小规模不公开的在线课程)在翻译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价值,指出其能够多样评估学生能力,具有提高学生外部翻译资源利用率的优点。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宋歌老师分享了自己关于“文化与翻译‘课堂反思’”的见解,指出教师应将文化与翻译结合,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的翻译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许艺老师则展示了关于汉英交传教学的反馈研究成果。上外英语学院杨祎辰老师做了题为“红色文化‘走出去’主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案例解析”的发言。最后,上外英语学院Curtis Evans老师对所有发言进行了总结点评。

(Curtis Evans副教授点评)

主题为“典籍外译研究”的分论坛由上外英语学院史志康教授主持点评,彭文青、王峰、郑赛芬、陶小雨、沈雪艳、吕丽洁、张开翼、唐一辰等学者依次进行了主题报告。

彭文青老师以《全战:三国》游戏本地化中的表述及人物塑造方式为切入点,指出游戏本地化的返乡现象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走出去”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王峰老师以英国汉学家詹纳尔的《西游记》英译本为语料,对文本中动词词组“笑道”的显化特征进行了探讨。郑赛芬老师以《红楼梦》英译文为例,对不同译者建构女性身份的方式和策略进行分析和阐释,归纳多元性别视角下的身份建构方法和原则。陶小雨同学则以《红楼梦》中常见的会话引导语“人物名+笑道”为基本出发点,探析了杨译本在英译汉过程中是如何通过明晰化策略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笑”态的,并对这一明晰化策略指导下的会话引导语功能性重构现象进行了归类阐释。沈雪艳老师将中国古代岁时记的开山之作《荆楚岁时记》的日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其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为保护我国源远流长的岁时文化提供参考与借鉴。吕丽洁老师选取了理雅各、赵甄陶和刘殿爵三位中外译者的《孟子》译本,以“肉”“豚”等词为例对比三个译本对书中动物词汇的翻译策略,分析了不同译本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其效果。张开翼同学从副文本对国家形象建构的操纵角度出发,对《好逑传》的首部英译本构建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唐一辰老师对比研究了现存的我国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两种英译本,深入探讨了翻译对原文重构的空间以及译者在重构中的作用。

(史志康教授点评)

此次对话会闭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青年教师唐一辰博士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系主任肖维青教授致闭幕词。肖教授通过解析“Symposium”阐释了举办英华青年学者对话会的特点和意义,认为本届对话会英华荟萃,放眼世界,青年学者们相聚线上,切磋交流,会议发言精彩纷呈,引人深思,显示了青年学者的蓬勃朝气与创新意识。同时,肖教授也指出,作为国际会议的第二届英华青年学者对话会为国际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

(肖维青教授致辞)

(闭幕式合影)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英语学院第二届英华青年学者对话会顺利召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