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第二届“新苗”本科生学术论坛顺召开

发布时间:2022-07-11 20:55:18

英语学院传承优良的人文传统,坚持固本守正的人文化教育,着力培养语言能力精湛、人文学养深厚、国际视野开阔、中西文化融通的英语专业卓越人才,同时开展“分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人文实验班”建设与“英语+国际政治、翻译+工商管理”双学位项目,探索研究型拔尖人才和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本次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第二届“新苗”本科生学术论坛,是英语学院深入推进人文化教学改革的又一积极探索,是夯实“人文实验班”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也是学院“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课堂联动,形成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5月27日,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第二届“新苗”本科生学术论坛于线上举行,主题为“远航的灯塔,文学的力量”。本届“新苗”论坛由英语学院2020级“人文实验班”承办,面向学院全体本科生征集参会论文,一共收到40余篇投稿,在两轮评选后,有12位同学入选成为论坛主旨发言人。

论坛伊始,由英语学院院长王欣老师致辞,接下来由田珂源、杨悦、宋雨泓、于清彦、姜海天、唐汝玥、徐小凡、应晓帆、殷柔埼、王涵琪、方梓安、王逸涵十二位同学依次做主旨发言。刘思远、王腊宝、程心三位老师依次为各组同学的报告进行点评。会议最后由评委会主席王腊宝老师总结致辞,并主持颁奖。本届“新苗”本科生学术论坛设立了“优秀论文奖”一名,“评委会奖”两名,以及“最佳发表奖”一名。田珂源同学同时荣获第二届“新苗”本科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和“最佳发表奖”,杨悦同学和宋雨泓同学荣获第二届“新苗”本科生学术论坛“评委会奖”。

英语学院院长王欣老师在开幕致辞中祝贺第二届“新苗”论坛顺利开展,并代表学院向参与论坛活动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王老师指出,对本科生来说,去写一篇文章,不是为写而写,而是通过撰写学术文章,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找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要解读的问题开展文献查找、阅读、分析、甄选,然后为己所用的能力,用清晰的逻辑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水平、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结构都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与拓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最后,王老师再次祝贺入选此次论坛主旨发言人的各位同学,并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加学术研究,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致辞后,各位老师和十二位论坛发言人合影留念。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于清彦同学的论文“Looking Back through The Children’s Crusade: A Comparison between Earthlings’ History Books and Tralfamadorian Novels”分析比较了地球人(earthlings)的历史书、外星小说和原小说The Children’s Crusade的三种历史叙述,展现出冯内古特对于传统小说叙述手法的反思以及他独创性的历史再现方式。

该组的点评老师刘思远老师评论该论文论点新颖,对于小说叙述手法的比较论述较为详实,建议同学对于文学写作和非文学写作进行区分,更加注重于文学领域上的分析。

姜海天同学的论文“The Balance in Play-acting: Alien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in Franny and Zooey” 指出《弗兰妮与祖伊》中“表演”不仅充当故事第二部分的叙述框架,还在象征“虚伪”和被个人功利目的毁坏的艺术方面起到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在对表演理解的深化中如何领悟到“与自我共存”,寻找达到精神和解的途径。

刘思远老师认为这篇文章论述充分详实,建议同学慎重选择标题的用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整体逻辑的论述。

应晓帆同学的论文“The Spiritual Paralysis in Dubliners: A Meme of Blindness”以《自私的基因》中的模因(meme)为模型,阐释了《都柏林人》中“精神瘫痪”在当下的含义,指出要避免这种精神瘫痪,必须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从而阻断这种“盲目模因”在个体身上施加的恶性循环。

刘思远老师认为该论文论述较为充分,建议其在对小说中“精神瘫痪”现象描述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文学手法分析。

王逸涵同学的论文“Why didn’t Hamlet Kill the Usurpe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从宗教、人物性格、历史背景和恋母情结四个方面论述了哈姆雷特未弑君的原因,总结认为哈姆雷特对于复仇的犹豫是这场悲剧诞生的主要原因,提出《哈姆雷特》展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辉,不只是关于复仇和失败,也是一场胜利的救赎。

刘思远老师评价该论文覆盖面广泛,论述材料丰富,但论点不够新颖,建议其进一步扎根文本,从具体某一细微处着手,比如对宗教原因进行更加深入详尽的分析。

田珂源同学的论文 “The Lamp-lighted Labyrinth: London in 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指出小说《化身博士》中迷雾般的伦敦不仅仅是为了展现人物心理和深层寓意,其中的历史片段也反映了19世纪八十年代现实中的伦敦,而Utterson对于伦敦的调查反映出作者对维多利亚时期道德规范的嘲讽。小说和现实中伦敦的两面性也提醒着读者需要弥补两者之间的界限,将两者放在一起阅读。

王腊宝老师认为该论文逻辑结构清晰,论述详尽,并特别指出论文标题中“lamp-lighted”一词十分精巧,很好展现出了十九世纪之前工业革命下的伦敦,建议同学对于关键词“imaginational”的选用进行斟酌。

殷柔埼同学的论文“The Catcher in the Rye: the Young as an Outsider”从社会背景和个人性格两个层面论述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作为一个“powerless”的年轻人与社会“拜金”风气、性开放价值观等格格不入,最后通过内心挣扎将情感寄托在“the catcher in the rye”,成了一个社会的局外人。

王腊宝老师在点评中肯定了该论文的观点,同时建议该同学应更加集中论述核心论点,而不是过多地涉及社会背景,应充分利用文本分析与主人公类似的年轻人,让文章的逻辑结构更加清晰。

杨悦同学的论文“ ‘I have had my vision’: Lily Briscoe’s Pursuit of Shape”分析了《到灯塔去》中莉莉·布里斯科作为画家,用画笔连接艺术与现实,并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时,画出在她心头萦绕多年的幻景,这一举动标志着莉莉完成了她对艺术和生活独立的追求。

王腊宝教授首先就同学标题中“shape”的具体形状和意义进行提问与互动,后又提出为什么莉莉·布里斯科抗拒拉姆齐夫人的生活价值观,引导同学应在论文中进行合理阐释。杨悦同学对此做出回应,她认为,莉莉是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因此她拒绝像拉姆齐夫人一样接受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与束缚。

宋雨泓同学的论文“The Hidden Narrator: A Freudi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学概念重新阐释小说《化身博士》,指出主人公在杰基尔和海德两种人格间的不断转化是统摄在统一体的自我认知之下的,而主人公在与欲望的不断抗衡则体现出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其中海德代表“本我”,故事的叙述者代表“自我”,杰基尔代表“超我”。

王腊宝教授肯定了同学将弗洛伊德理论应用到文本分析中的做法,并希望同学能对标题中的“the hidden narrator”进行更多阐释。

徐小凡同学的论文 “Behind the Particicution: An Analysis of The Handmaid’s Tale”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使女的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奥芙弗雷德在仪式中的转变过程,进而提出基列共和国极权统治下“社会疏离感”的五大特征:无力感、无意义、无规范、隔离、自我疏离感。

该组的点评老师程心老师认为,该论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有深度的文本解读。而后,程老师就同学结论中女主人公在极权统治下缺失自我的论述提出问题。徐同学回应道,奥芙弗雷德虽被摧残,但她仍在用理性思考来对抗极权政府,她作为人的本质并未缺失。

唐汝玥同学的论文 “Spirit Incarnation as a Historical Witness: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提出,化为少女还魂归来的宠儿不仅是故事的叙述者,更是故事的推动者,并进一步联系作者托妮·莫里森的观点,提出要尽量获取更多难以获得的信息,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

程心老师认为同学论文中“spirit incarnation”的用词恰当,也建议同学要将论文的观点表现得更为明确,让引用和论文主旨更紧密地联合起来。

方梓安同学的论文 “Bertha Mason as A Shadow for Jane Eyre”将《简·爱》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与简·爱作对比,分析罗彻斯特对梅森“去人性化”的种种表现,指出伯莎·梅森是故事黑暗背景中的一道阴影,从而让主题更为突出。

程心老师认为方同学的论文和小说的重要主题联系紧密。程老师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指出伯莎·梅森是简·爱心理阴暗面的投射,同时鼓励同学要就此话题有所创新。

王涵琪同学的论文 “Facing the Uncertainty of Life with the Elasticity of Mind”分析了简·奥斯汀长篇小说《劝导》中的三种不确定性,指出对生命不确定性和虚无的清醒认知造就了小说女主人公安妮的弹性思维,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弹性思维的当下意义。

程心老师认为王同学的论文结构清晰,同时也建议同学在主标题或副标题中加上论文的研究文本,并把论文的研究问题和简·奥斯汀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联系。

论坛最后,评委会主席王腊宝教授致闭幕辞并宣布获奖名单。王老师高度肯定了本次“新苗”本科生学术论坛的意义,表示自己也从主旨发言人们的论文中收获很多,并对同学们寄予厚望:他希望同学们要勤于练习,要有逻辑、有条理地演讲;同时,在未来的文学研究中,不仅要阅读文学经典,也要多读现代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以扩大视野,提高思辨能力。

“人文实验班”是英语学院探索英语专业拔尖创新学术人才培养的平台,也是英语专业人文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实验班依托经典阅读和小班研讨课培养本科生的基本学术能力,鼓励本科生开展研究型学习,本次“新苗”学术论坛既是英语学院本科生学术潜力的集体展示,也是“人文实验班”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总结,以此发挥示范效应,推动学院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第二届“新苗”本科生学术论坛顺利召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