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 | “中国法学外译与跨文化比较”工作坊召开

发布时间:2023-07-03 15:31:09

6月17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法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法学外译与跨文化比较”工作坊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召开,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10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

此次工作坊共设“法律外译的时代价值”“法学翻译的跨文化思考”和“法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三个单元的主旨发言,与会学者们在过程中积极探讨交流,共同为新时代中国法律翻译事业建设和法律翻译研究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


会议合影


工作坊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庄驰原博士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王伟臣副教授致欢迎词。

在第一单元“法律外译的时代价值”中,南京师范大学董晓波教授作了题为《从<大清律例>的英译谈新时代中国法律翻译的主导权》的报告。他指出,一直以来西方汉学家和学者对中国法律典籍的译介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法系和中国法律文化的片面、刻板印象,新时代积极开展法律翻译实践和研究,合理规划法律翻译战略,有助于牢牢把握中国法律译介的主动权,改善外国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误解误读等问题,客观地还原中华法治文明的真实面貌,促进国际社会形成对中华法律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环境并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国传媒大学敖缦云副教授的发言《<中国民法典释评>斯译与对非法律传播》从自身在坦桑尼亚期间参与的法律案件出发,结合参与《中国民法典释评》斯瓦希里文版翻译的实践,探讨如何通过法律翻译使非洲普通民众深入了解中国法律、促进民心相通,深化中非学术交流与对话,增强中国智慧和治理经验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第三位发言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李安谆(Adrian Dunbar)博士的发言题为《法律翻译的重要性及其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通过对江淮汽车与华为制裁案例的分析,强调微小的翻译差错可能导致的严重法律和经济后果,中国翻译事业正站在新起点上,翻译人员必须精通目标语言的文化和法律背景,国家层面必须增加人力和资金投入,才能确保法律翻译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


主旨发言一


第二单元“法学翻译的跨文化思考”的首位发言人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王伟臣副教授,他的发言《法律文化可以翻译吗:以法律人类学的一场争论为例》从法律人类学视角探讨了法律概念的可译性问题:英美学者能否用英语来研究和分析非洲部落社会的法律事务,这一民族志翻译困境的背后反映了认识论层面的分歧,我们在当下的法律翻译中必须坚持普适主义与相对主义相结合,以相对客观中立的认识论立场,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和翻译他者的法律文化。南京审计大学殷楠副教授的发言《We are more same than different——中英文中体现的中西方法律文化不异》以“权利”和“right”、中西方对“官”的理解、法律英语中的中英文“谐音梗”等丰富有趣的案例论证了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同”而非“异”,这些翻译现象体现出人类对于公平正义的终极价值追求基本相同。他的发言中关于“单位”一词如何翻译的探讨引发了在座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李安谆博士补充了entity一词在英文中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董晓波教授针对法律译名不统一的问题进一步指出,应该制定并重视运用法律术语翻译的标准,加强术语规范意识,提升翻译质量。上海外国语大学孙艳博士的发言《文学与中国法学外译和跨文化传播》独辟蹊径,将文学研究与法律翻译相结合,以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法律翻译、侦探小说创作和传播为例,探讨中国法律跨文化传播的路径和方法。她指出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能够打开受众的心理壁垒,改变传播对象对内容的异质感、疏远感,增强其对传播内容的了解意愿,促进中国法律文化的国际传播。


主旨发言二


在“法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单元,首先发言的是华东政法大学宋丽珏副教授,《“法家”翻译之考辨》探讨了“法家”一词的翻译问题,她对“法家”一词作了详尽的词义考析,并指出现在广泛使用的译法包括legalism, legalist, the school of law等存在诸多不妥之处,法学术语的翻译需谨慎考虑其中所涵盖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也需要通过更多的对话和理解来促进法律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詹继续博士的发言题为《历史时间意识与法律典籍英译:以<历代刑法考>为例》,他指出历史文本建构于时间、史实与语言之上,法律典籍则是法律史实、制度与概念的载体,因而法律典籍的英译实践需具备历史时间意识,随后以《历代刑法考》英译为中心,结合具体的史实、刑罚、刑名的英译处理展示了语义的变动性,指出历史时间意识有助于译者准确辨析并运用准确的英文传递史实的内涵、词语的变化。上海外国语大学刘海虹博士的发言《比较法视野下法律术语的翻译——以中国著作权法若干术语的翻译为例》围绕中国著作权法若干术语,指出在法律移植和发展过程中存在概念迁移问题,通过比较法研究厘清著作权法核心术语的概念迁移问题,是解决术语关联“以术语译术语”的关键。上海外国语大学庄驰原博士的发言《当代法学著作外译中的文化适应——以<中国习惯法论>英译为例》以传统习惯法相关内容的英译为个案,结合文化适应理论中的四种文化适应策略框架,从平行文本、法学术语、文化负载词、引文、索引与文献等几个具体角度,探讨如何在当代法学著作外译中采取有效的文化适应策略使中国法学作品更好地走向国际学术舞台。


主旨发言三


最后,由本次工作坊发起人之一庄驰原博士致闭幕词,感谢与会者的参与和讨论,并期待今后与各位专家学者有更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为新时期中国法律翻译和中华法律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力量。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法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法学外译与跨文化比较”工作坊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召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