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在肩,奋斗有我——文化旅游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

2021-09-01 20:46:39




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




青春知行,礼赞百年。今年七月,文化旅游学院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面向全国,采取“线上组织、属地实践、远程协同”的形式,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了“红色寻访”和“非遗传承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大课”,通过躬身实践“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红色寻访—“行走”的思政课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文化旅游学院组织学院82名预备党员、共青团员开展了以“红色寻访”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同学们个人组队,充分利用属地红色资源,不跨县不跨市,通过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和走访老党员等形式,深入学习党的百年历史,让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实践队员前往中共一大会址、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西沙海烈士陵园、町店战斗纪念园、石家庄解放纪念馆、山西国民师范旧址、晋中战役纪念馆等红色革命基地,通过“浸润式”的主题教育,身临其境,通过探寻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学习革命先烈伟大的红色精神,激励青年学子牢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接续奋斗,砥砺报国之志。

实践队员们深入各行各业与优秀共产党员深度对话,战争年代18岁就志愿入党的王唤香奶奶,告诉我们党徽不应该仅仅戴在胸间,党的精神更应该牢牢挂在心上;退休公会妇女代表何淑敏奶奶一辈子热心社区服务,让同学懂得了志愿精神的真正含义;子承父业,出生于英雄世家的刘坤爷爷;坚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的网格员马瑞;疫情肆虐之际的援鄂医生赵娜;扎根基层的村干部温生宝爷爷、吴淑琴奶奶……他们中既有获得光荣在党50年荣誉勋章的退休老党员,也有正在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的青年同志,青年学子通过与其深度采访、深度对话,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坚定青年学生“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决心,树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信念。


非遗传承——“行走”的文化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旅游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结合教学实践要求,开展了“非遗传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以一支12人团队为主线,全院600多名学生为支线的大规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同学们以个人为单位,充分利用属地非遗资源,不跨县不跨市,通过参观非遗传承大师工作室、非遗文化基地518所,采访太原莲花落、孝义皮影、闻喜花馍、灵石刺绣、高平绣活、周村烧饼、蒲剧、壶关秧歌、武强年画、洪洞大槐树祭祖习俗、义乌红糖制作技艺、周村烧饼、临泉谭笔、东北庄杂技、滩簧戏、莱芜锡雕、新疆毛毯织造技艺等非遗传承人,与国内133所、山西省内28家非遗大师工作室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共撰写600多份社会实践报告。

文化旅游学院团委组织主线团队前往平遥、交城两地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实践队员重点走访了平遥古城灯彩艺术馆、推光漆艺术文化产业创意园、金银器传承人工作室、平遥非遗展览馆、交城堆绫艺术传习所等地,并在“平遥古城灯彩艺术馆”挂牌实践教学基地,聘请其传承人李孝前为校外实践导师,达成校企合作,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年群体中的保护和传承奠定基础。


文化旅游学院“非遗传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实践育人导向,聚焦非遗传承和保护,通过调查走访调查非遗传承现状,促进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汲取匠人精神,潜心专研,不断创新,号召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的继承者,应当树立文化自信,承载文化担当,为传承和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南江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今年七月,文化旅游学院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了“红色寻访”和“非遗传承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 }) }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