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史绍熙:为天津大学转型发展奠基

发布时间:2021-04-05 21:30:17

核心提要:史绍熙执掌天津大学时期,正是改革开放后教育改革的起步时期,他为天津大学发展为综合性大学、转型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放型大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史绍熙教授在天津大学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要把天津大学由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学发展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的目标,提出了高等教育必须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要设置新学科和新专业,尤其是要再建一批重点学科。他始终提倡教学与科研并举,科研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要将天津大学建设成为具有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大学。他认为,重点大学应该肩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任务,并在办学实践中改变只以本科生培养为主的办学模式,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成立了研究生院,扩大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他担任校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战略,为其后天津大学向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大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继承发扬北洋大学“双严治教”的优良传统
  史绍熙提倡“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作为北洋学子,北洋大学的严谨学风令他刻骨铭心,终身受益。史绍熙主持校务之初,就针对文革后学校教学秩序混乱的状况,提出要及时加强教学管理,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强调要继承发扬北洋大学“双严治教”的优良传统。1982年4月,在他的主持下,天津大学召开了以“坚持严谨治学,培养合格人才”为主题的教学工作会议,通过了天津大学《贯彻治学严谨 严格要求的意见》。该《意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和考试、实践性教学等主要教学环节都做了严格细致的规定:如必须要由有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学生授课、指导毕业设计;教授、副教授每年必须要给学生讲课,其中每两年至少应有一学期给本科生开一次课;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等。1983年10月,学校又一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自贯彻“双严”方针以来学校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进一步指出:“在近年‘双严’的基础上,更突出一个‘严’字,在‘严’字上下功夫,形成全校上下,各方面协调统一的严谨校风。”自此,贯彻“双严”方针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学校党政十几年间以“双严”治校蔚然成风。
提出建设综合性大学的目标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刚刚起步之时,史绍熙就曾提出了高等教育必须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高等学校的专业划分和学科建设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要适时地设置一些新学科、新专业,尤其是要再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等主张。在此基础上,他率先提出了要把天津大学由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学,发展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思想,这一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指导思想在学校之后的长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

史绍熙不失时机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理工分校、文理分家,导致了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比较狭窄,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人的聪明才智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不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还指出:“综合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科学的体系就像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多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横向的和立体的研究,不仅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那种以传授一门狭窄的专业知识为宗旨的教育显然是太不适应了。”他进而提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认为,把一批重点大学办成综合性大学,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性反映,也是客观要求。”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83年,史绍熙主持制定了《天津大学1984 ~ 1990年发展规划》,第一次将以工为主,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办学思想写入了这一《规划》中,确定了学校“八五”期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把天津大学办成具有工科、理科、文科和管理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在若干学科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使之成为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高等学府。”史绍熙在天津大学率先进行了学科设置的改革,在工科各学系之外,先后建立了数学系、物理系、力学系、化学系和应用化学系等理科学系,外语系、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等文科学系,新建了研究生院、管理系、石油化工开发中心,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格局。
建立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
  史绍熙校长坚持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应肩负起为国家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历史使命,重点大学应该有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在担任副校长时,他就开始着手恢复因“文革”而中断的研究生招收和培养工作。1981年,国家正式恢复了学位制度,我校在全国第一批被授予9个博士点、34个硕士点,批准博士生导师9名,史绍熙就是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1984年,天津大学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被批准首批试办研究生院。1984年12月18日,我校举行了“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大会”,史绍熙在会上作了题为《全校办研究生院 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而努力》的报告,号召集中学校优势办研究生院,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学校百年办学的一个里程碑。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成为天津大学建设综合性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1981至1985年间,天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生规模、导师队伍不断扩大,课程设置、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科研手段和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也有了极大改善,研究生培养已成规模。由此,天津大学实现了多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并迅速向本、研并重的综合性大学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为天津大学之后向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行“教学 科研 生产一体”化
  "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是史绍熙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1985年,他曾对此做过全面的论述。他认为:“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既是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又将会在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显示出新的活力,在加速人才培养、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他指出,“教学、科研、生产”三者具有共同的目标,即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是“教学、科研、生产”又是三个不同的领域,各有自己的任务特点和活动规律,所以,其应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遵循各自的规律去发展。基于上述思想,史绍熙很早就开始了“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践,而且贯穿在其一生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内燃机是国民经济与国防部门广泛应用的动力机械。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不仅内燃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高校中尚未设立内燃机专业。作为这一领域中的专家,史绍熙回国后便于第二年(1952年)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内燃机专业,他是我国内燃机学科的创始人。1958年,他创办了内燃机研究室。1960年,在他的努力下,天津大学成立了我国校办的第一个研究所——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其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规划,多年来承担了大量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和新产品开发任务。1979年,他创立了工程热物理专业,接着筹建了热能研究所并兼任所长,广泛地进行了热能利用与开发研究。
  在校长任期内,他积极倡导天津大学发展产、学、研相结合,学校先后与十几个省市,几十个企业部门建立了产、学、研的合作关系。同时,由天津大学提供的优秀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对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始终认为高校是科研的主力军,遂提倡教学与科研并举,科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结合。他明确提出要将天津大学建设成为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并采取切实措施增建研究所、室。
  10余年中,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在国内蓬勃发展,当时出现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更成为这一发展的高级形式。大学科技园作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载体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充分证明了史绍熙 “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思想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主张我国高等教育要与国际接轨
  史绍熙是蜚声国际的科学家,他经常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与许多国际知名大学有着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他对国际高等教育的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情况等有着清晰的了解,因而力主我国高等教育应与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接轨,重点大学必须扩大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史绍熙积极贯彻党的对外开放政策,几年间,天津大学先后与世界上30多个国家进行了国际交往,开展学术交流。他身体力行,利用校际互访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使天津大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西德的十几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实现了互派留学生、互派教授讲学,进行合作科研等。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大大扩展了我校师生的视野,开拓了思路,对天津大学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史绍熙又进一步指出:“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和特点,教育有共性,也有不同国家的特殊性。我们在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外国经验的时候,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民族特点出发,结合我国实际,博采众国之长,这样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立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这个基点上。”史绍熙的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对当时天津大学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情况下,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高层次人才应“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专业素质是经线,道德素质是纬线”,这是史绍熙关于人才培养的精辟论述。他曾说:“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与知识的竞争,更是一个国家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容忽视。”
   他认为,高层次人才应该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素质:即“一专多能”和“全面发展”。“专业素质+道德素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他将人生比作地球,认为“专业素质是经线”,主张学生在专业素质方面要如同经线那样沿着既定目标向纵深发展,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而“道德素质是纬线”,强调学生要注重知识面的扩展,形成横向的延续和连绵。他曾告诫学生们,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培养专业意识、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关键阶段。青年学生应珍惜大好时光,努力掌握科学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立足社会、服务人民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道德素质方面,史绍熙重点强调的是大学生必须要具有社会责任感。他认为,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与知识的竞争,更是一个国家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他说,只有那些充满激情、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的人,那些具有广博的教育背景并能够灵活运用头脑的人,那些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的人,才能在任何环境中、任何条件下脱颖而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告诫年轻人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勇于承担责任,要以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为己任,时时刻刻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史绍熙主张并支持大学生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认为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方式之一。1984年,天津大学的学生们在课余开展了有偿科技服务,成为勤工俭学的一种新形式。随后,学生经营的牛奶站、咖啡厅等也出现在校园中。史绍熙还专门撰写了1篇题为《大学生的勤工俭学》的文章,对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给予了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他认为,勤工俭学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他建议高校应该有系统、有组织地支持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而且要突出科技服务、知识输出和智力开发等特点。
  史绍熙一向鼓励大学生要大胆创新,勇于攀登。“大胆创新”,是他对待科学研究的重要态度之一,也是他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思想之一。

责任编辑:解雯超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史绍熙执掌天津大学时期,正是改革开放后教育改革的起步时期,他为天津大学发展为综合性大学、转型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放型大学
    相关推荐
    热度榜 more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