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党员杨贵庆和他的黄岩“新乡土主义”规划实践

2021-01-19 14:51:04

“像兽医站原来一直撂在那里,谁想到杨教授他们一弄,现在还能开网店呢!”浙江黄岩沙滩村支部书记黄官森感慨。原来,自2012年以来,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主任杨贵庆带领一批矢志“美丽乡村”的师生,年年到黄岩搞乡村调研,搞“新乡土主义”乡村规划,成果如今已经在黄岩的屿头乡、头陀镇、宁溪镇等多个村开花结果,用当地村民的话来说,就是“又有面子,又有里子,村里舒服着呢!”

美丽乡村规划,是用脚一步步丈量出来的

去年11月,我们跟随杨贵庆教授到了黄岩沙滩村。“美丽乡村建设重在实践,理论来自实践,而实践是靠脚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被村民称为“拼命三郎”的杨贵庆教授如是说。这回到沙滩村干什么?他是想弄清一个叫做“东客柱”的地名。那天刚下过雨,杨贵庆凭着一个手机上的指南针,一路翻山越岭5个多小时,行走了25,000多步(手机计步器数的)。为了做好沙滩村村落的规划与修建,他已经多次这样爬越状元山、翻过引坑岭,越过蒋家岸,最后到达宁溪镇的乌岩头村。“我在地图上仔细研究过,乌岩头村就在我们站的西南方向45度角,顺着这个方向修一条旅游步道,乌岩头村和沙滩村就可以连成一线,规划建设“演(教寺)太(尉殿)美丽乡村金廊工程,成为独特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了。”

乌岩头古村全景(王跃国摄 )   

“看你们,都成泥人了!”乌岩头村支部书记陈景岳见到我们一行10个人,鞋上沾满了烂泥,裤子大半湿透,头发湿漉漉地紧贴着头皮,心疼得喊了起来。听到这声喊、看着书记的表情,我知道杨贵庆和他们已经亲如一家人了。

黄岩三个乡镇的沙滩村、乌岩头村、石狮坦村等多个村的村民,在村头、岭头、田头、溪边见到杨教授,那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了,脸上像朵菊花样的大爷大妈见面都喊“杨教授”“杨老师”,他们就知道杨教授好,杨教授有本事,杨教授为村民着想,其实杨教授有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想仿照当年陶行知、晏阳初他们在黄岩探索和实践“新乡土主义”规划,他们踏点、调研、规划,就是想把黄岩西部村庄纳入到“黄岩西部大景区”进行通盘考虑,缕出一个永续发展、安居美丽的新乡村来。

“美丽乡村”如何建?三适原则、三位一体、三个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理想,即使将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仍然有四五亿人还居住在农村。”杨贵庆说,虽然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一些地区农村土地和建筑浪费现象仍十分严重,资源过度使用导致的枯竭令人担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十分缺乏,环境污染加剧恶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凸显,农村社会问题(如留守的老人、儿童、妇女等)日渐严峻,地方传统建筑和村落风貌特色加快消失,等等。各地的新问题、新形势要求我国农村建设不仅要考虑物质空间环境的改善,而且还要更为全面深入地考虑农村发展自身的“造血机能”,增强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发展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于是,自2008年以来,作为“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学院陈秉钊教授、杨贵庆教授团队,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下,相继完成“居住建设健康影响规律及评估研究”“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标准研究”“农村住区规划技术研究”等课题。杨贵庆作为科技部《我国乡村城市化农村住宅建设标准研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3个起草人之一,对“村、乡、农村社区规划标准研究”和“农村住区规划技术研究”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编出版了《乡村中国》《农村社区》《农村住区规划技术培训教程》等重要学术成果。

杨贵庆认为,后工业时代,包括旅游经济在内的第三产业将异军突起,美丽乡村建设恰逢其时。他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三个三”的理论:首先是三位一体,也就是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环境一体发展。他说,产业经济是物质基础,可以为乡村的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社会文化是灵魂,人文的延续,可以保证老家的记忆不流失,家乡的情怀仍持续,离乡而不忘乡,乡愁的滋味是每个游子最终的精神期待;空间环境是产业和人文的载体,其建筑和空间环境本身的风貌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次是三适原则,就是适合环境、适用技术、适宜人居,一句话就是采取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的方法,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千万不能搞一刀切。再次是三个层面,即一个是乡域,一个是村域,一个是村庄。关键要处理好这三个层面的对应关系,既有重点,又需互相照应,不可片面发展。

美丽乡村规划教学实践基地挂牌黄岩

理论与实践总是形影不离,潜心研究与用脚丈量也是孪生兄弟。恰在此时,浙江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寻找农村发展新出路的黄岩区找到了杨贵庆,想请他担任黄岩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专家智库首席专家。杨贵庆首先做的就是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那以后,学生们来黄岩就成了家常便饭,大家针对黄岩农村现状,调查乡村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环境等,试图探索因地制宜开展乡村规划建设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杨贵庆说。

实地调研从问卷起步,仔细研读《屿头乡沙滩村村民意愿调研报告》,记者发现调研问卷的问题从“家庭基本情况”开始,到“与乡镇的联系频率”止,设计问题53个,您家日常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冬天您家主要取暖的方式、是否想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日常一般去哪里上厕所、您对本村环境是否满意、您的日常出行方式、农产品交易方式等等,可谓事无巨细、面面俱到,41户居民,家家被问到,户户有回音;实地调研的同学王祯、万成伟、甘新越、孙小淳……21多位同学参加了2013年的那次入户调查,很多同学以此为题完成了毕业设计和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而今,小小的屿头乡沙滩村又成了“中德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联合研究中心”了。2015年11月,许多金发碧眼的外国师生操着法语、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来到沙滩村,又是拍又是看的,原来是为了合作开展乡村规划研究生课程设计,协同进行美丽乡村从规划到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而来的。多年的行走思考,杨贵庆的理论与实践也结出了《黄岩实践----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索》《乌岩头村----黄岩历史文化村落再生探索》等沉甸甸的果实。

沙滩、乌岩头村率先成为“美丽乡村”

出成果、出人才是一名教师的天职,这不,当年的学生王祯而今已成为一名熟练的规划师了。我们去乌岩头,转遍整个村庄的那个上午,人群中就有他的身影。在游步道的规划施工现场,因为地上泥泞,他怕忙于工作的恩师脚下打滑,悄悄找老乡砍了一根竹竿递过来,杨教授接过来,说:“走,接下去我们去那边那个四合院看看。”

“好啊,乡土味太浓郁了,这才是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站在四合院的正对面,杨贵庆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耸了耸左肩上的白布袋,双手撑着小竹竿,细细打量起眼前的老屋,走到侧面、转到屋后,走进庭院、走廊、通道,他对每个需要修葺的角落和细节都一一给出了具体的意见。“抢修老房子,一定要尽力恢复保护它们本来的设计和格局,乌岩头老房子的底蕴来源于时间的沉淀,这是我们现代化的工具和工艺不能企及的,过分修改反倒不好。”“这个转角要种一颗树,可以种银杏树。”“这堵墙上面要用青砖铺上。”“这里以后要建成天井,可以坐着喝喝茶。”“这个房子上面的雕刻太美了,在改造时要保留。”这样的细节在黄岩沙滩村、乌岩头村经常发生,往日的猪圈被改成小茶吧,老式的酿酒院、茶桌等留着用来“农家乐”;实在不敷使用的老房子拆下的瓦片、砖块用来铺路,于是一百条小路就有一百种铺法,路都变得有诗意了;就连他在村里的工作室也是旧房变的,开着两个大天窗,颇似“乡村酒吧”。

我们去的那天,正赶上乌岩头村村民陈景海在家门口用老法子制作红薯粉。村主任陈元彬信心满满地说:“这场景不需要任何包装,就是一个上档次的旅游产品,非常具有观赏性,感兴趣的游客一定会现场订购的。”两年多时间的“新乡土主义”给黄岩村庄带来了全新的变化。用杨贵庆的话来说,新乡土主义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就是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地方材料,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特色,使建筑在整体风格上与当地的风土环境相融合。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规划建筑环境学院助理教授汉纳思(HannesLangguth)则这样表达:“我带领学生正在研究农村改造课题,我们将从建筑形式、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社区组织、农业经济等多个角度,去思考规划和设计,还要用清洁能源、雨水再利用技术改造这里。”

在沙滩村,杨贵庆等的规划擦亮了800年的太极殿、恢复柔川书院,打造采摘体验园,将“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建筑文化-中医养生文化-农耕文化”五类文化集于一村。“以美丽乡村为底本,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支撑,沙滩村将农业发展与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文化感受相结合,打造‘体验式’农业,成功走出一条风貌古朴、环境如画、生活便利、农民富裕的现代乡村发展道路。”黄岩区区委书记陈伟义如此评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年年到黄岩搞乡村调研。黄岩三个乡镇的沙滩村、乌岩头村、石狮坦村等多个村的村民。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研究。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