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玉梅 · 疫情期间的新闻实践教学心得 -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广告动画系教工党支部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编者按:李玉梅老师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也是新闻传播广告动画系党支部的一名湖北籍党员。从新冠肺炎爆发以来,李玉梅老师不仅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开展在线教学工作,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带领着学生们进行新闻实践,创作了大量的战“疫”主题新闻作品,将课程思政化作春雨,润物无声,唤起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增强了他们的初心使命感,坚定了新闻人的职业理想信念。因此,我特别邀请李玉梅老师分享她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广大师生以启发。
3月中旬,刘毅老师向我发出邀请,让我在25日下午咱们系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中,做一个疫情期间带领学生开展新闻实践活动的经验交流。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是我呢,我又没有做过什么,不过就是带领同学们把课堂所学运用到实践中,记录那些在疫情期间挺身而出,勇敢逆行的普通人的故事。与他们相比,我所做的这点事真是不足挂齿。但转念一想,这次实践活动是我从教以来,带领学生做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多位同学参与其中,他们牢记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克服各种困难,深情讲述了疫情期间普通人的抗疫故事,写出了平凡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最真实、最深切的爱,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此次实践活动,将新闻采写与新闻人的培养结合起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培养了学生对新闻工作职责与使命的深刻理解,所以,我也愿意将自己的感受和学生们的故事讲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玉梅老师
疫情引发的实践设想
虽然带领学生正式开始进行新闻采写是在2月22日,但是早在1月份疫情形势逐渐严峻时,我就一直在思考,我能为疫情防控做什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受党的教育多年,危难关头,更应该体现共产党员的职责担当。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教师,我也一直渴望带领学生进行新闻实践,丰富所学知识。作为一名湖北人,每天在与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的联系中,也深深地为他们担忧。疫情重地武汉,我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在疫情期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华科人的付出深深地激励着我,我特别想像他们一样到疫情一线去,参加战斗。
在这样的思考中,我了解到一些学校的新闻团队开始从事战疫报道,内心就受到了触动,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进展,也在做一些准备。后来王芳老师在《新闻采访》课上提议同学们记录疫情期间故事的教学方法也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于是在刘毅老师的推动下,我很快找到了自己在疫情防控中的定位,带领我们专业18级的学生们投入疫情报道中,启发学生们关注疫情期间普通人的付出,记录普通人的温情和大义,让他们的光和热去温暖大家,让大家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确立目标后,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督促着我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这一个多月以来我和同学们都相当亢奋,精神上和身体上都达到了忘我的状态,学生们非常认真,从拟定采访提纲到写作新闻稿件,字斟句酌,力求完美。但是,真实的状态就是累得不行,但又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逐步推进的实践活动
01从思想上启迪学生,在采写中指导学生
要做好实践活动,首先是做到从思想上启迪学生。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参与此次报道任务的一个重要性,明确新闻专业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我们要做新时代的记录者,讲好中国故事。因为,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进程中,在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之努力的过程中,每一个普通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真善美都值得、也应该被我们记录,被国人铭记。
思想上达成一致后,同学们的热情迅速被点燃,接下来就要开始扎实的新闻采写工作。
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进行采访和写作。这段时期跟以往不同,大家都在自己的家里不能外出,可以接触的人也不多。因此,当我向学生发出倡议,希望同学们能够行动起来,积极寻找身边的抗疫人物,去联系他们、采访他们、写出他们的小故事的时候。他们会不约而同地问我:老师,我天天在家,不认识谁啊,也采访不到谁啊;老师,我联系不到这样的人啊。最初,他们可能认为只有那些经常在媒体中出现的各级各地官员和在湖北武汉医院工作的医生和护士才比较有新闻价值,而这些采访对象,他们也确实没有途径获得采访的机会。于是,我引导他们,采访对象不只有这些,我们从身边的同学、朋友和亲人中去找找,或者和他们聊一聊,也许就能发现身边的有故事的人。
很快,学生转变了自己的思路,王鹏翔同学首先联系我,她有个同学是从武汉回来的大学生,是地道的天津人,但是没有感染上新冠肺炎。一般人可能觉得既然不是肺炎感染者,就没有可报道的内容了。我们俩沟通中达成一致,不一定感染了肺炎才能报道,一切与此次抗击疫情有关的人的故事都是很好的报道素材。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她开始了采访,很快就把稿子传过来了。另外一个同学温喻婷一听说可以进行战疫报道,立即告诉我她正在关注咱们天津媒体的一位记者姐姐,但是她不知道这个人能不能报道。当她把这位记者朋友圈日常的动态告诉我的时候,我非常开心,多好的一个报道对象啊。采访的方式就是从对方的朋友圈和微信聊天开始,一切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我们也逐渐找到了在特殊时期如何去发现新闻线索,如何去进行新闻采访。这种实践也为今后的新闻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经验。我们的实践之路就从这儿开始踏上了正轨。
有了采访对象,实际的采访过程可能未必那么顺利,因此,我们需要解决第二个难题,即如何顺利采访,获取新闻素材。我的做法就是全程辅导、因材施教,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沟通,共同探讨解决办法。王鹏翔采写支援恩施的熊医生时,感觉采访比较困难,熊医生不太愿意接受。我就让王鹏翔先从目前的报道入手,了解熊医生的日常工作状态和基本情况,掌握一手资料后再去与熊医生交谈,这样避免了很多重复性的提问,既为熊医生节约了时间,也能获得对方信任。鹏翔马上在网上收集资料,调整采访方式,后来采访就顺利多了。同学们有时候采访的素材不足以支撑文章的写作,我会根据他们前期采写的内容提醒他们后续如何继续跟进采访,如何获得更多的细节和感人的故事,同学们根据我的提示,一遍又一遍认真地与采访对象沟通细节,挖掘素材。
我们碰到的第三个难题是如何写出一篇好的作品。虽然在上学期的《新闻写作》课程中我们已经做过一些练习,但是一到真正要独立写作一篇新闻作品,对学生们来说也是一大挑战。我首先给同学们定下写作的原则,即必须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人物,写出新闻人物的特性。其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所面对的采访对象不同,最后获取的素材也不同。为了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在写作中有所收获,并能成功完成新闻作品,我决定对他们全程进行一对一指导,并在指导中采取启发式,让学生不断思考,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手把手教会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指导学生修改文稿是个细活,既要有对全篇文章的考虑,又要注意细节问题,常常要改很多次。张一然的第一篇人物通讯写她的姑姑,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医生。一稿出来后,我感觉带有一点个人的感情色彩,从亲情的角度出发,我觉得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名职业记者,就要置身于亲情之外。我们共同商讨修改,以第三人称方式进行叙述,删除个人成分,尽量客观报道。经过几次修改,终于能够定稿。
基本上每位同学的稿子都要进行反复多次的修改,每次他们交上来第一稿时,我会认真研读一遍,发现他们稿件中人物的特点,然后启发他们从人物特点的角度去再次收集素材,重新组织结构。并要求他们在写作中一定要尊重采访对象,所写作的内容要保证真实和客观,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细节与人物语言来体现人物。最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可能还不太能理解,有的时候,我会拿出其中的一段进行修改,然后把修改稿发给学生,让她反复揣摩我修改后的文字和她之前的文字之间的差别,并时时沟通想法,直到她明白这样改动的目的,通过这种一边示范一边促使学生思考的方式,慢慢地她们就开始能自己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了。
最后一稿,主题、材料、结构都已经定下来后,我们就开始精心打磨标题,大标题,小标题,既要突出中心,明确层次和逻辑,也要互相照应。常常也是为一个标题讨论好久,直到找到那个最适合的、我们都比较满意的标题。最后就是梳理文字,细读每一段,每一句话,都要让它尽可能地表达完美。整个过程里,每篇稿子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一般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他们在采访和写作的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
通过我和学生们的不懈努力和打磨,我们的新闻作品开始逐步推出,并获得了好评。
02树立榜样的力量,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为了带动整个学生群体的行动力,我开始积极地在朋友圈发送学生的作品,一来是真心觉得学生们的作品非常好,要广而告之。二来是想通过朋友圏的影响力,让更多新闻专业的同学们参与进来。除了在朋友圈发消息,还把作品推送到各个班级群,并在群里发出一次又一次的号召,希望同学们都能参与其中,并承诺对每一个同学都会全程一对一辅导,请他们相信老师,加入我们的抗疫报道中来。
很快,榜样的感召力就显现出来了。彭怡文同学告诉我她也想通过自己的笔来记录生活中的感动,管云同学告诉我她想写一个云南山区老奶奶的抗疫小故事,王璐同学在做志愿者的时候结识了一个小朋友,小朋友的爸爸是警察,她想写这个小姑娘的生活和感受,多好啊,当这些同学把他们的想法一一对我说出的时候,我心里真的是一阵狂喜,因为我看到了他们年轻的心里燃烧的激情,也看到了他们干事创业的那份力量。还有广告学专业的谢淑静和郝静团队的同学,她们也积极地投身到抗疫宣传中来了。我们队伍的人数越来越壮大,我们的创作热情也越来越强。这种状态真的非常好,就是越干越有劲。
03做学生的坚强后盾,激发学生潜能
第一次全身心地投入新闻实践中,每个同学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个时候,我总是鼓励他们,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老师在这儿帮你了,一定不要放弃。
王璐同学的采访对象是个小姑娘,小姑娘话不多,因此写成文字稿后内容不够充实,在听到小姑娘与王璐聊天的语音时,我想最适合的方式就是用短视频来完成作品。由于音视频节目制作是大三的专业课程,王璐还没学过,绘画也非自己的专业,我鼓励她尝试一下,不给她时间限制,就是让她好好地去创作。这个踏实的学生接受了任务,当我最后看到她的作品的时候,我才知道给她出了多大个难题。第一次的视频她整整画了一礼拜,加上剪辑制作,花费了不少心血。但是因为没有制作过,还是在很多地方有不足,在修改过两次后,我决定找一个外援帮帮她。于是联系了自己的一个老朋友,我们建立了一个小的微信群,把我们的视频和想法沟通了一下。我这个老朋友,非常地专业,指出了我们问题的关键,并推荐了他的一个学生跟王璐沟通。很快,王璐就完成了短视频制作,后续我又提出的一些微小的改动,她都能很快完成。事后,她的作品被学校官微转发了。王璐特别开心,她说还会继续学视频制作,说如果没有我逼她,她可能不知道自己还会爱上视频制作,已经开始自己学习了。
王鹏翔没有学过网页编辑,那天让她自己编辑自己的作品,她有点害怕,怕编不好,出洋相,我鼓励她试试,一次成功就又掌握了一项技能,不行还有刘毅老师呢。她被我说动了,开始尝试,最后在刘毅老师帮助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编辑作品,而且用上了她最爱的底色。文章推送后我俩在微信群里聊天,我隔着手机都能感受到她的喜悦和亢奋。
源于实践的点滴思考
这次实践活动,我的感受真的很多,零零散散的每天都有,很难一一说尽,谈几点感受比较深的。
01成风化人,培养合格的新闻后备人才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新闻专业承担着培养新闻后备人才的重任。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将报道抗击疫情的鲜活故事和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政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新闻人物的故事感染学生,产生共鸣,立德树人、成风化人,起到了凝心聚力的育人效果。
在采写实践中,学生们常常被他们的采访对象在疫情中的付出所感动,从稿件开始采写到最终完成,学生们的心灵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普通人舍小家为大家,为人民、为国家的大爱精神唤起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增强了他们的初心使命感,坚定了新闻人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情操。
02对课堂教学的重新认识
以前我们偶尔会抱怨课堂教学没意义,都是纸上谈兵,认为新闻是很强调实战的,没有实战,意义不大。但是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感觉到课堂认真教学,学生认真学习还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必须踏实做好日常教学活动,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18级的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到报道角色中去,承担起报道的重任,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我觉得和之前课堂上的学习还是很有关系的。之前的课堂教学虽然没有实战,但是模拟实战也是知识和能力的一种锻炼。上个学期在新闻写作的教学中,我就贯彻了一个思想,每节课都要写点文字。即使不能出门去进行实地采访活动,也要切实锻炼学生的动笔能力。因此,三节课的课堂教学中,两节课进行课程知识的讲授,另外一节课让学生练笔,并且规定时间、规定练笔内容,下课前上交。
刚开始学生很不习惯,但她们仍然会按要求完成,还有一些同学完成得比较好,她们认真的态度会给我很大的力量,因此,我给他们讲明白每次练笔的目的,同时,做到每个人的每次作业都进行批改,并利用课前课中休息的时间对问题比较大的同学进行单独的辅导,慢慢的,大部分同学就习惯了,而且还有一部分同学主动积极地找我给他们讲解为什么他们写作中有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正是因为有了前期的相对有效的集中练习,在真正实践的时候他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能够迅速地进入角色,完成基本的采访和报道活动。
从学生角度看,在此次采写过程中,他们也告诉我,有时候遇到问题了,除了向我请教,也会转回头去找采访写作的教科书,重温一下相关的知识点,以此来指导实践。也有同学表示,经过此次报道实践后,更加感觉到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实践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沉下心来认真学,扎实学,这样才会做到心中有数,机会来临的时候能够把握住。这次实战更让我坚定了课堂教学的信心。
03团队合作出精品
虽然我指导的这组学生创作出了很多作品,我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但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可以说,我们学院的每位老师都是此次新闻实践活动中的指导老师,他们在前期的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传授为学生们参加此次疫情报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团队中的每一次新闻作品的推出,有每一位同学对采访素材的不断挖掘、对文字稿件的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也有刘毅老师不辞辛苦地认真校对和编辑,还有咱们学院各位老师的肯定和转发。正因为有了团队中每个人的合作,我们今天才能看到这么多优秀的作品。
0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制定周密的报道计划
实践活动能顺利展开,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因此,日常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非常必要。正因为课堂中深入的了解,我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基本知识储备和学习态度做到了心里有数。
总体上看,大家都渴望参与实践。可是全面地向大家征集稿件,往往效果不是太好,大家可能都想着我不做,别的同学应该会做吧,抱着这种思想,可能就会让倡议打水漂。因此,这次实践活动我首先是从个别学生的引导开始的,我先给日常课堂表现和写作比较好的王鹏翔同学发了微信,很快她就回信了,事实证明,我的这第一炮打响了。然后我从王鹏翔开始扩大学生范围,在第二轮稿件确定之后,开始在学生群里进行全面地倡议,目的就是发挥榜样的力量,让更多观望的同学加入进来。在榜样的感召下,同学们积极加入我们的报道队伍。我按照报道进度把他们进行了梯队安排,同时在报道内容上,启发同学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群中选取采访对象,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学生,既能保证我对他们的指导能够做到全面而精心,又能保证我们的报道内容持续更新、不断丰富。
05坚持开展实践活动,打造专业竞争力
从2月22日正式开始带着学生进行新闻实践活动到今天已一月有余,在这段时间里,我和同学们通力合作,在天外新传人公众号上发表了人物报道9篇,随笔1篇,用短视频进行的人物报道1篇,公益宣传片2部。多位同学因表现突出,被学校宣传部选中,成为通讯员,为学校撰写新闻稿件。多位同学的新闻稿件也被学院、学校官微转发,很多稿件都得到了采访对象和读者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参与的学生们也是特别开心,每次成功地推送稿子,学生都会无比感谢我和各位老师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专业认同感逐渐加强。
同时,他们自己也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学生由第一次找不到实习对象到最后能很快发现采访对象,从不会写稿到最后找到写稿的思路,他们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他们从学院走向了学校,也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除了我们从事新闻报道的这个小组外,咱们新闻传播广告动画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也贡献出了相当多的精彩作品,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让咱们专业、咱们学院走到了学校前台,我觉得这一点尤其鼓舞人心。因此我们更应该把这个实践活动坚持下去,让它成为一种常态。同学们也给我表达过这种想法,希望这样的实践能一直持续下去。
写在最后
李玉梅老师和2018级同学合影
最后,我想说,请相信学生,他们有无穷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请为他们提供机会,请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推动他们,当你全身心引导他们的时候,你收获的不仅仅是丰富的课程实践成果,更多的是身为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担当: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感谢学生,感谢这段岁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