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西航职院航空制造工程学院(二)

2021-01-18 18:33:13

乘风破浪 锐意进取

将航空制造打造成西航职院的靓丽名片(二)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制造工程学院

三、内培外引,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

深入落实贯彻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关于“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的文件要求,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拓宽思路创新模式,注重教师个人“双师型”素质的提升,放眼教学团队“双师型”结构的打造,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专任教师进企业,能工巧匠进校园,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1)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带动教学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梅贻琦校长明确地指出了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在高校发展中的奠基作用。高层次领军型人才自身携带着科研项目、工程实践能力、优质学科资源优势,其与现有师资队伍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地带动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先后引进李增良、申世起、张建广、豆卫涛、史秀宝等在行业企业具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专家、技术骨干来校工作。

2)邀请技术骨干专家进课堂,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邀请来自于航空领域专家、领军人才、能工巧匠来校讲学,参与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聘任其为兼职教师,带动与指导学院教师“双师型”素质的提升,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截止目前为止,学院共有兼职教师20余名,分别来自于中航工业西飞、陕飞、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典型企业,有效地支撑了专业建设与教学工作稳步快速发展。

3)选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锻炼,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

鉴于学院教师普遍缺乏企业一线实践经历,学院积极响应人事处政策文件要求,利用寒暑假鼓励并组织教师深入到合作企业实践,了解航空产业最新发展趋势,熟悉航空制造类企业制造工艺、设备、生产组织特色;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用人标准、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等。学习航空制造领域的新知识、新工艺、设计研发采用的新方法。结合企业实际优化教学模式。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下企业实践时长约3个月/年/人。

2.依托区位找基地,跟进生产建中心,搭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培育平台

1)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契机,扩展校外师资培训基地

充分利用学校地处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区位优势,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通过与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西安航空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借助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建设集培训、科研、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成了具有航空特色的制造类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2)跟进企业先进生产技术,建设校内双师型培育基地

紧跟“中国制造2025”、航空产业及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态势,适应企业生产环境、生产模式和企业设备升级换代等新变化。创建多学科交叉融合、集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创新实践平台-现代航空制造工程中心,主要包括高端制造分中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协同分中心和科研校企双创分中心三个分中心,致力于教师“双师型”素质培训与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成为陕西省具有代表性、先进新、创新性的标杆基地。

3.分类剖析定计划,精准培训补短板,助力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为提升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学院针对不同基础水平、不同技能等级、不同学历背景的教师,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 青年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等类型划分,制定相应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1)对于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利用寒、暑假期进行培训,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对于优秀教师,依托高水平大学,实施“学历教育+企业实训”双重培养机制,激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

2)对于青年教师:采取“送出去实践学习、返校后双师执教”方式,鼓励 教师前往航空类企业、科研院所进行体验学习,参与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通过充分利用企业的丰富资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科学与教学、生产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科研工作带动教学工作,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专任教师的“双师型”转变。

3)对于实验实训类指导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考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

截止2018年,学院教师累计参加境外培训30人次,国培项目20人次,陕西省职业院校素质提升计划项目10人次,国内各类培训会议2次/年,开阔了教师职教视野,实现教师团队成员“双师型”素质阶的梯式提升。

另外,充分发挥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的传帮带作用,深入落实学院青年教师代培制度、多次开展《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等校本培训,实现名师名匠双引领,教学技能同提升,助力教学团队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培养。

经过多年的努力,航空制造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17人,博士、硕士35人。60%以上的教师分别在德国、美国、新加坡、香港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第二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奖一项。

四、深度融合,提升校企合作内涵外延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十九大报告对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为高职教育在新时代推进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航空制造工程学院不断追求深化合作,拓宽合作面,追求实效。

1.准确定位专业方向,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专业就业前景、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深入企业广泛调研,掌握各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和职业生存环境,对所有专业进行建设评价。校企深度融合共同确定专业建设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管理实施流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强化课程体系及标准建设,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力度,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改革课程体系架构,实现课程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企业提出产业最新发展的需求方向和相关数据,学校坚持以“能力本位、素质同步”的要求,根据企业提供的数据,认真分析产业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架构,从传统的知识输入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转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建成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涵盖“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针对专业产品设计,产品制造、质量检验核心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了“一个平台,三个方向”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一个平台”指的是一个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三个方向”分别是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航空零部件加工制造以及机械产品检测方向。

3.校企共建师资团队,实现工程师和教师角色转换深度融合

专业人才培养,优秀师资力量保障。引进企业研发、制造的高水平人才与学院教师组建成高水平师资团队,共同参与专业建设、产品研发、技术培训及专业教学工作。在课堂上是教师,在研发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是工程师,从而也、实现了角色转换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强教师企业顶岗实习,与西安亚太菁英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对教师开展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增强教师本领。

4.校企共商课程设置,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深度融合

在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改革模式下,除通识课程由学校负责外,专业课程的设置充分听取企业意见,依据行业职业标准,由校企双方共同讨论确定。课程设置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从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工作任务与教学内容、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三个层面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工作标准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由从学生角色向“准职业人”角色的逐渐转变。

5.加强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深度融合

校企共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既可以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又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训教学,将实训课程由传统的实训模式改革为生产经营型实训,角色由在校学生转变为企业员工,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6.合理改革考核方式,实现课程评价与企业岗位考核深入融合

通过校企合作,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制度,将考场从课堂、实验室转移到生产车间,将理论考试、实践考核改革为生产性技能考核,按照企业考评机制进行课程评价。

7.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学校重视推进“课程思政”,将技能培养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加强德育教育,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培养职业道德观。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汲取企业文化,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忠诚企业的品质,为毕业后进入企业,快速适应职场打好思想基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助力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为提升专任教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现课程评价与企业岗位考核深入融合 通过校企合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