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大熊猫生态学研究团队成果取得重大进展_1

2021-04-13 08:42:09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闻 康迪

2019年1月23日,“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熊猫生态学研究团队关于“The role of den quality in giant panda conservation”的研究成果在环境科学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中科院SCI 分区二区, 最新影响因子为4.66)在线发表。该论文主要阐述了大熊猫产子洞穴质量在其繁殖和生态学保护中的主要作用。

野生大熊猫种群增长极为缓慢,这与其本身的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大熊猫在野外环境中面临着繁殖交配难、产子难、幼仔存活难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新生大熊猫幼仔的体重仅为其母体的1/1000左右,是所有熊类动物中的最小值,它们的发育很不完全且极端早成。因此,具有良好结构和稳定微气候环境的产子洞穴是其成功繁殖的重要资源之一,继而能确保幼仔的顺利存活和健康发育。那么,良好的育幼洞穴应具备哪些条件、大熊猫选择什么样的育幼洞穴来进行繁殖一直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解决以上科学问题,我们分别对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和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树洞和石洞展开调查。利用样方法测量了洞穴周边19个主要的微生境和结构变量,并首次通过在洞穴内外安装温湿度计以监测繁殖期前后微气候的变化状况。研究结果显示,两地大熊猫都偏好选择的产子育幼洞穴普遍具有洞穴内室宽敞而洞口较小、隐蔽条件良好、距离水源较近的特征;洞穴内部的微气候显著不同于洞穴外的环境气候,表现为在寒冷的季节内洞内更暖和,在炎热的季节洞内更凉快,洞内更干燥也更稳定。相对于对照洞穴来说,被大熊猫选择利用的产子育幼洞穴(不管是树洞或是石洞)都更加干燥、更暖和、微气候波动也更小。此外,通过对比树洞和石洞对极端气候的缓冲作用,发现在最冷和最湿的极端气候时期,树洞比石洞更保温和更能保持干燥。我们的研究结果对野生大熊猫种群管理和栖息地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启示:由于树洞是更优质的繁殖资源,特别要加强对原始林的保护,以便增加更多优质的树洞来提高种群的承载力;此外,在一些森林大量砍伐、原始林匮乏、缺少树洞和石洞的区域内,管理当局应采用本文关于大熊猫的偏好育幼洞穴在结构、微生境特别是微气候上的结果来积极新建人工育幼洞穴以增加繁殖资源。

本研究由生命科学学院韦伟、韩菡、周宏、洪明生、张泽钧;圣地亚哥物种保护研究所的Ron Swaisgood、Megan Owen、Nicholas W. Pilfold以及中科院动物所聂永刚、魏辅文院士共同完成,张泽钧教授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本论文是在中国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完成。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con.2018.12.031

责任编辑:严贤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该论文主要阐述了大熊猫产子洞穴质量在其繁殖和生态学保护中的主要作用。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