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充分肯定厦门大学的光荣传统、办学成效、优良校风和鲜明特色,为学校新百年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出了系列安排和部署。为充分发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领航作用,学校党委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研究制定《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定》(简称《决定》),目前《决定》已经中共厦门大学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十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并印发实施。
《决定》指出,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精神内涵,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领航,并同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厦大贡献”。
《决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导航和价值引领,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三个转变”,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加强学生“四史”教育,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引导学生建功立业新时代。
《决定》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一流大学内部体系建设。完善“双一流”建设体制机制,增强学科综合优势,构建一流的学科体系;坚持引育并举,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建设新突破,打造高层次的人才体系;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系统推进学校内部规章制度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多渠道争取办学资金资源,持续改善民生,建设高水平的保障体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决定》要求,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坚持“四个面向”,重点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瞄准国家在能源、海洋、健康等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推进一批重大平台建设,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提升计划,促进人文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建设新型高校智库,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高端决策咨询能力;深化与福建省九市一区战略合作,服务福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积极探索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新路,服务祖国统一大业。
《决定》要求,大力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和教师的国际竞争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发挥马来西亚分校战略支点作用,构筑“一带一路”平台,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发挥优势特色,持续高水平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为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决定》要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一流党建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贯彻落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夯实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体系,做到学校党委“六个过硬”、基层党委(党总支)“五个到位”和党支部“七个有力”,提高党建质量;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党风校风学风“三风”齐抓,弘扬“爱国、革命、自强、科学”优良校风,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决定》强调,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的伟大号召,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领航,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教育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树立一流意识,坚持一流标准,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决定》全文:
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定
(2021年7月6日中国共产党厦门大学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2021年4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为我校奋进新百年征程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在厦门大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领航,切实增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充分认识重大意义。建校一百年来,厦门大学始终秉持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立校志向,紧跟中国共产党的前进步伐,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经过一代代厦大人的接续奋斗,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厦门大学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始终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长期关心关怀。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到学校考察调研、指导工作,擘画学校发展蓝图,出席了厦门大学建校80周年庆祝活动并致辞;到中央工作后仍然关注学校发展,厦门大学建校90周年时发来贺信,2019年农历新年前夕给我校外籍教师潘维廉教授亲切回信。在学校庆祝建校100周年、开启新百年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来充满着深情厚爱的重要贺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贺信,对厦门大学新百年发展提出新要求、明确新任务,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将指引我校在新征程上开创崭新未来。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深刻领会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上来,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坚定发展自信,强化担当意识,务求工作实效,不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厦大贡献”。
2.深刻把握精神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贺信情真意切、思想深邃,高度评价厦门大学百年光荣传统、办学成效、优良校风和鲜明特色,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并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高度,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对厦门大学新百年发展提出期许和要求: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厦大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新征程中肩负的使命责任,是我们坚定自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动力源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的精神实质,并同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做到全面把握、融会贯通、知行合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奋力谱写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厦大篇章”。
3.全面落实殷殷嘱托。我们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一流党建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根中国大地、矢志世界一流,弘扬嘉庚精神,赓续百年荣光,聚焦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深化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着力构建支持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一流体系,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努力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厦大模式”。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强化思想导航和价值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构建高质量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体系,巩固深化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提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素质,建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教师队伍。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新时代·新青年”领航计划,实施“铸魂、立德、赋能、律身、润心、聚力”六大工程,建立健全全程贯通、空间联通、队伍互通、内容打通、评价融通的大思政格局,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统一模式培养向个性需求培养转变,加快构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新突破。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启动南强优秀研究生培养计划,实施本硕博衔接贯通的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推免攻读研究生比例,进一步扩大博士、硕士生规模,增强优秀人才培养能力。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健全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6.引导学生建功立业新时代。厚植爱国底色,用好校内红色资源,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正确认识”,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增强实践育人的广度和深度,以博士生服务团、学生社会实践等形式,支持更多学生深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建立具有厦大特色的就业引导工作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志向,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建功立业,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三、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一流大学内部体系建设
7.构建一流的学科体系。坚持以问题为牵引、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双一流”建设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孕育更多高峰学科的资源配置方式。健全学科分类发展机制,做强优势学科冲击世界一流水平,通过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等新机制,加快推进发展中学科建设。进一步调整学科布局,推进学科共同体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夯实基础学科优势,谋划布局顶尖学科,大力发展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推进战略性新兴学科建设,不断优化学科生态。
8.打造高层次的人才体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群贤毕至”战略,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技术支撑队伍和党政管理服务队伍。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人才引进、聘任、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强化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素质考察和师德考评,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人才项目推荐、出国研修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坚持引育并举,精准引才,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建设新突破。优化高端人才学科分布,完善以讲席教授、南强特聘教授、南强重点岗位教授、南强青年拔尖人才等为主体的人才架构,打造内外并轨、文理并重、梯次递进、全程激励的新时代卓越人才体系。科学配置编制岗位资源,探索人员总量管理、按需设岗、按岗聘任、以岗定酬的新机制。
9.建立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三重一大”决策运行机制。以大学章程为统领,健全学校内部规章制度,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激发学院办学活力。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组织架构,完善学部委员会功能。加强校务委员会建设,完善多方参与的协商沟通决策咨询机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
10.建设高水平的保障体系。多渠道开源增收,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提升资金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明晰校区功能定位,优化多校区治理,加强配套建设,持续提升校园品质,改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持续改善民生,构建可持续增长的薪酬体系,增强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千方百计争取房源,着力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支持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继续解决好教职工的子女入学问题。打造健康校园、平安校园、智慧校园,加强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建设,构建一流的后勤服务体系,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
11.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打好评价改革落地“最硬的一仗”,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强化“立德树人、问题导向、科学有效、系统推进、特色创新”原则,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完善育人评价、人才评价、科研评价和干部队伍评价,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构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一流大学建设需求的教育评价体系。
四、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
12.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四个面向”,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凝炼重大方向、谋划重大选题,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实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彰显基础研究优势,大力发展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全链条协同发展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融通发展,着力改善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高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13.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瞄准国家在能源、海洋、健康等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工作,建设一批交叉集成大平台、大基地、大装置,主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仪器装备研制,打造“国之重器”,提升承担重大项目和产出重大成果的能力。推动能源材料、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域创新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建好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前瞻布局储能技术、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未来技术学院。推进疫苗与分子诊断集成攻关大平台和精准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争取牵头组建体外诊断技术创新中心。推进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建设。在新材料、高超声速组合动力、智能传动、海洋观测等领域积极推进军民融合。
14.促进人文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提升计划,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巩固传统优势学科,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医科交叉融合,努力在若干重大研究领域推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厦大学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好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中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推进历史、考古等学科重组,促进学科优化提升。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建设,打造更多品牌学术期刊,增强学术影响力。积极举办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水平学术会议,不断扩大国际学术话语权。
15.服务国家高端决策咨询。以国家高端智库(培育)、教育部及其他部委智库、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等为主体,建设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库。加强战略研究与政策研究,力争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认定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单位,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增列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提升服务国家决策能力。聚焦经济管理、法学、公共治理、两岸融合、“一带一路”、高等教育、营商环境、海洋事务等领域,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加强社科专题数据库和文科实验室建设,推动建设智能会计与财务管理决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16.助力福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深化与福建省九市一区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厦门大学福州研究生院建设,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协同集群发展。在生物制品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建设省创新实验室,服务福建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创新成果在各地市落地转化。推动建设“海丝创谷”,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推进与附属医院融合发展,提升附属医院医疗水平和学科竞争力,服务健康福建建设。瞄准厦门未来科技城、生物经济城建设,发挥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用,建设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打造金砖工业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基地,服务厦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和“两高两化”建设。
17.探索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新路。按照国家教育“四点一线一面”整体布局,推进海峡西岸高等教育提质创新,牵头建设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先行示范区,通过联合培养人才、本硕博学分互认、组建联盟、共建平台、科研合作等方式,促进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完善服务体系,打造台籍师生登陆“第一家园”,吸纳台湾高端人才和优秀学生来校工作学习创业。深化拓展高端平台,增进两岸学生交流,推动两岸青年共同创业,厚植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五、大力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18.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厚植师生爱国情怀,引领社会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传承厦大百年文脉,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构筑先进文化高地,引导师生增强文化自信。加强统战工作,广聚天下英才,凝聚发展合力,引导广大统战成员同心共筑中国梦、厦大梦。
19.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化拓展校际双多边平台,积极参与、深度融入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畅通学生国际交流渠道,加大力度支持学生出国出境学术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科竞赛、国际学术论坛等,拓展学生全球视野,增强学生全球胜任力。鼓励教师与国外同行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主动参与或牵头组织全球性或区域性的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全面提升教师国际竞争力。加大力度支持师生到国际重要学术机构、国际组织等任职、实习实践,着力培养全球治理人才。吸引高层次外籍教师和优秀留学生来校学习工作,努力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人士。
20.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发挥马来西亚分校战略支点作用,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体制创新,汇聚海外优质资源,吸引国际一流师资,着力打造“一带一路”高端人才培养基地、科创合作前沿基地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基地。做实建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设“一带一路”(金砖)数字经济学院和中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开展全方位合作。
21.持续高水平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立足时代前沿,扎根中国大地,树立国际视野,提升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在交流互鉴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内涵式发展,经营好孔子学院品牌,力争建设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科研基地。支持知华友华人士讲好中国故事。凝聚起广大海外校友的强大力量,发挥学校在海内外侨界的影响力,广泛推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厦大新的贡献。
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一流党建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贯彻落实
22.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夯实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体系,建设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做到“六个过硬”,不折不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发挥我校作为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的独特优势,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具体化、在地化、特色化,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动力。坚持大抓基层,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做到基层党委(党总支)“五个到位”和党支部“七个有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高基层党建质量。
23.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选优配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构建优秀年轻干部日常发现培养选拔机制,注重选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着眼学校事业发展全局培养使用干部,把优秀年轻干部放到关键岗位、重点领域锻炼,加快干部成长成才。推进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形成能上能下的常态化干部管理体制,增强干部履职担当能力。紧盯“关键少数”,建立健全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机制和担当作为激励保护机制。
24.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倡导的“滴水穿石”精神和“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等优良作风,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师生首创精神,践行“一线规则”,广泛深入调研,凝聚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推行挂图作战、责任到人,一个一个节点推进,一件一件事情落实。坚持党风校风学风“三风”齐抓,弘扬“爱国、革命、自强、科学”优良校风,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在全校营造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又好又快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全体中国共产党员发出了催人奋进的伟大号召。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积极响应伟大号召,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领航,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教育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树立一流意识,坚持一流标准,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