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书记杜云——阐幽探微遨书海,立德为先育桃李 - 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在阳光马院,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的课,可谓“一课难求”。
学生评价.jpg
杜云(1982-),男,湖南常德人,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在站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常务副院长。他致力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的举措。本期的“一课一精彩”就带大家走进支部书记杜云博士的《先秦诸子人生哲学》,一窥他独特的教学风采。
党支部书记杜云博士.jpg
初春时节的卧龙山上,徐徐晚风吹拂着行政楼外的遍地苍翠,而楼内的一间教室里,上百名学生注视着屏幕上古朴雅致的《道德经》。而一旁的讲台上,神采炯烁的杜云老师正向同学们勾勒着一幅宏大的先秦道家人生哲学图景。
党支部书记杜云博士课程.gif
传道:要阅读经典,但不仅限于阅读
课堂伊始,杜云老师便着重强调了阅读经典对于学习包括哲学在内一切知识的重要性。他分享到,自己漫长的读书之旅始于父亲小小的书柜,不好玩乐的他却在书堆前产生了惊人的求知欲,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无论是后来攻读博士学位,还是进入大学课堂传授知识,童年保持的阅读习惯都对后来他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不知疲倦的苦读中,他总结出了自己阐幽探微的读书方法,他向学生传授到:“读书应该读好书,要读经典,但一定不仅限于粗略的阅读。”他用道家经典举例,把阅读经典分为“辞章之学”、“义理之学”与“生命之学”,他希望同学们在阅读经典时,可以循序渐进,从认识字词到了解内涵,再联系实际生活加以思考,予以实践,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进行内化。
他还建议学生们用随笔记录的方式结合“三学”阅读法,记录感悟、记录美句。他说:自己能拥有庞大的哲学知识体系,手里那几本小小的笔记册子可谓功不可没。
正是有着对知识聚沙成塔般的积累,才成就了今日讲台上博文强识的优秀师者。
杜云博士课堂.jpg
授业:把道家哲学延展到人生观念中去
杜云老师将学生们视为未来的奋斗者、拼搏者,在讲解先秦哲学文化思想的同时,他时时刻刻注重教学内容与思想观念的转化。他由简入繁,先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出发,剖析了老子的“人生三问”,向学生阐述道家哲学中的成败观。
“当代人应当要拼搏,尤其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但面对结果应当要辩证看待。”杜老师说到。他深刻理解当下严重内卷的社会环境下学生们的焦虑与担忧,他安抚学生们:人生路上的失去与得到,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或失败感到惊喜与沮丧,面对漫漫人生路,只有年龄、经历可以给人带来积淀,应当要时刻自省“知足知不足”,方可长久收获“财富”。
在课堂上的他没有一味地讲述复杂的道家文学内容,而是将这些晦涩难懂的知识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凝练、俗白的人生道理,像一名人生路上的司路人一样,将与学生成长成败得失息息相关的道理潜移默化给他们,滋养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杜云博士分享:人生三问.jpg
解惑:要做一个有公心的人
绝大多数来上课的学生其实都有一个疑惑,即:“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杜云老师用哲学思维给出了答案。他先用诙谐幽默的口吻讲述着同学们遇到的一系列与人矛盾的问题,并教育同学们“做事要有公心,做不争之人”,切勿“见小利而忘义,干大事而惜身”,不要因为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自身的品德修养。他觉得,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应当不居其华,目光长远,方能创造更高的成就。杜云老师还着重强调了待人接物的说话艺术,他告诫同学们要学会“住嘴”,所谓育人为先,在他的教育理念里,他始终认为,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比简单的教授知识更为重要。
杜云博士分享.jpg
“面对哲学,我们不仅要做到理解,更要做到‘真知’,希望大家能把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到生活中去。”杜云老师最后说道。当下课铃响起,不少学生仍意犹未尽。他们透过杜老师的讲解,感受着中国优秀先秦文化的魅力,并在玄妙的哲学世界里上下求索着自己的人生道路方向。仅仅一堂课,杜云老师已经将自己“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种子,播种在了学生的心中。
学生们的专注认真.jpg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