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填补国际河流研究空白 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地缘合作

2021-08-06 11:42:57 云南网



1.jpg

2.jpg

7月仲夏夜,景洪市告庄耀眼的灯光倒影在澜沧江上,岸上游客流连忘返,但江边有一群人却无暇顾及美景,眼睛紧紧盯着江面上用于捕捞鱼卵的弶网。

澜沧江特有鱼类巨魾常在这个季节的夜间产卵,捕获顺江而下的鱼卵,对于判断巨魾产卵场位置乃至种群数量至关重要。为了获得一手的实验调查数据,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的师生们已记不清这是第几个守候在江边的不眠之夜了。

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立足西南高原山地,在我国率先从流域尺度和跨境视野,致力于多学科综合研究。长期以来,得到国家系列重大、重点项目等持续支持,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核心、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际河流为主体,兼顾全球其他代表性国际河流,从填补区域研究空白到创建理论方法体系和多层次科教平台等,创新研究颇具特色,置身国际同类研究前沿。

聚焦国际热点 开辟研究新领域

我国是全球拥有国际河流最多的国家,而西南地区是其集中分布区。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河流开发与地缘合作成为我国沿边开放、西部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主题。随着国家绿色水电能源基地建设、澜湄流域合作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等的持续推进,西南国际河流区的水文生态变化及影响,成为国内外广受关注的热点。

“跨境水安全与国家水权益保障,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安全等全局性问题,也影响着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亚和东北亚的地缘合作及地缘安全。”云南大学副校长胡金明教授道出了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性。

2000年,云南大学何大明研究员创立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这便是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的前身。他带领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确立了以我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河流为研究主体,重点开展跨境资源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总体思路,并形成了以国际河流与高原山地环境研究为主体的水文过程与跨境影响、水域生态功能与河流健康、地缘合作与跨境生态安全、陆疆环境监测评价与生态修复等特色研究方向。

2003年,研究院获得我国首个跨境生态安全研究国家“973计划”项目等支持,完成西南国际河流为主体的跨境生态系统变化及驱动力、跨境水资源分配、界河变动与国土安全保障等研究;2015年,研究院获得我国首个跨境水安全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将跨境水资源研究从区域主导提升到国际引领阶段。通过多年研究,创建了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创新团队,建立了一支多学科交叉、多部门优势互补的中青年研究队伍。

目前,研究院建有地理学云南省优势特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云南省重点学科;牵头获得地理学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点和资源与环境工程专业博硕士学位点;合作共建生态学和大气科学2个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点,建成云南省傅伯杰院士工作站、“云南省水生态科学与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并合作共建“中国—尼泊尔地理联合研究中心”。

经过多年耕耘,研究院创立了国际河流与跨境水资源及生态安全研究基础理论体系,发展了国际河流科学,从基础数据、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为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地缘政治经济合作、进行水资源和生态安全相关外交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创建并实践了国际河流跨境水安全与生态安全调控关键技术体系,整体提升了我国掌控国际河流变化、跨境影响和界河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为我国国际河流开发与保护、跨境纠纷处理、周边环境外交和水外交等,提供了长效机制和科技支撑平台,为西南地区绿色水电能源开发、河流生态修复及流域生态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发挥智库作用 实现科研反哺

长期以来,研究院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在2020年1月发布的国际最具权威性的全球智库评价报告《全球智库指数报告2019》中,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在“水安全”领域78个机构中排名全球第四。

依托研究项目,研究院与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密切配合,建成了我国首个跨境流域多种长距离跨境洄游鱼类生态系统保育基地,保护了澜湄结合部106种土著鱼类,为西南国家水电能源基地建设的梯级开发河流鱼类生态保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技术;在小湾和糯扎渡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价调控研究成果中,解决了特大型梯级水库建设对跨境河川径流、河流水温、洄游鱼类及物种多样性等敏感生态约束难题,为澜沧江水电能源开发的生态安全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在国际河流绿色水电开发方向,研究院系列研发报告被相关部门、国企及地方政府采纳,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权益和外交大局献计献策。为50多个重大工程提供了生态保护核心技术支撑,推进了国家水电规划环评立法,整体提升了国家掌控国际河流变化、跨境影响和界河管理科技支撑能力,科技支撑了国家水电能源基地建设、生态环保立法与环境外交。

近年来,研究院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只停留在纸上,而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中去。

跨境生物入侵是国际河流研究的重要议题,在“云南草地贪夜蛾跨境入侵、迁移规律及综合防控研究”这一项目中,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有效运用到了草地贪夜蛾的生态防控示范区建设和防治推广工作当中。截至目前,共在云南省草地贪夜蛾典型发生的8个州市建立起核心防控示范区9150亩,推广面积达25.14万亩,综合防效超过80%,开展基层农技工作人员和农户培训共30期,受众达2201人次。

这样将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例子在研究院屡见不鲜。

在我国西南重要国际河流元江右岸的新平县戛洒镇老寨小流域旁,矗立着一栋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云南大学元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生态站的所在地。生态站基于干热河谷独特的光热资源,面向高原山地土壤侵蚀控制和退化生态修复的科技需求,开展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生态要素的长期监测,以及土壤侵蚀当地与异地影响、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高原特色农业与乡村振兴等研究。支撑干热河谷区水土保持实践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我国脆弱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

而在距离元江生态站200多公里外的开远市,开远野外生态站围绕着在石漠化地区发展光伏产业的发展战略,在开远市清塘子光伏电站开展了系列生态观测工作,并对光伏板下及板间植物的合理配置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实现喀斯特地区“光伏+生态修复”协同发展与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奠定坚实数据基础。

云南网记者 陈怡希


责任编辑:罗贤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填补国际河流研究空白 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地缘合作——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发展纪实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