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郝桂莲同志带领广大师生研习国学经典

2021-01-19 12:49:2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近代中华民族不断受到世界列强欺凌和压迫的历史使这种夙愿显得更加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今天的世界,国际形势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全面向前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面临难得机遇,具备坚实基础,拥有无比信心。”这种信心绝不是空穴来风,它源于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积累和无数志士仁人的传承。在这种信心的鼓舞下,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第一党支部的党员老师郝桂莲于2011年3月带领学院内外有着同样志向和兴趣的师生开始了中国经典文化的学习。该读书会不设任何准入门槛,老师和学员都没有任何酬金,也没有接受任何资助。

读书会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根基,以中文研读儒家和道家典籍为主,辅以传世的主要注本和英文译本,融汇贯通中西方哲学、文学、历史及语言等诸多层面,使学者不仅在学术视野上得以开阔,同时增长人生智慧。目前已经精读的典籍有《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经》、《道德经》及《易经》。

古典文化的魅力,非细读及实践所不能体会。读书会成立至今,参与学习的人数超过百人次,涉及到及讨论过的话题无数。仅以人生意义为例,略作说明。佛教、基督教都认为人生是苦、是罪,活着的意义在于解脱。可是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所以人生最终的成就即是完成善。《大学》开篇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小善成己,大善成物。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成为善人,即仁者。

由性本善到成就为善的历程,即是儒家学者“学”的工夫与内容。这种功夫总结起来,第一为“存养”,即保有原来的本性良知,使其守而勿失;第二还要扩而充之,涵养性德,使其充盈并渐有浩然之气。综合起来,即是“明明德”。可是人处于世上纷杂的事物之间,要能择善而从,则需要有一定的见识与智慧。格物、致知、慎思、明辨、博学、审问由此成为儒者致力于学的内容和方式。许多宗教家劝人为善,不断要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可是到底什么是好,却经常让人迷惑不已。儒家却是教人一套细密的思辨工夫,理论与实践兼具。

除了行之于己,儒家的社会理想还需将此“善”行之于社会。一方面利用诗歌和礼乐的方式进行“温柔敦厚”的教育,另一方面透过社会工作,如建立慈善组织、积极劝善等方式努力造就一个“善”的世界。这个善的世界,又是真善美合一的。本乎诚心,故真;井然有序,故美。儒者便是以创造这样的生活世界为生活的最大意义。

除了每周一次的集体读书,读书会成员还自发建立了微信群。大家经常在群里分享心得,对不理解的篇章段落和生活中的困惑进行热烈的讨论。《道德经》一书的学习即是在每一位学员共同参与讲解的情况下完成的。虽然每一位参与者都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引发了更大程度的深层思考,并拓宽了多种学习方法的可能性。

随着校区搬迁,读书会的读书场所也几经迁移。学生毕业和老师的进修读书等外出活动使读书会的人员流动性很大,但不变的是每一位学习者的初心。八年多的时间里,读书会成员风雨无阻,坚持每周一次的课堂学习。中国文化的智慧即是以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进了每一位学习者的生活当中。以下是部分学员的感言:

熊莺:听郝老师讲国学课一年多了,我没有了开始要跑呈贡的小小畏难与纠结,只有对于上课的期盼。从《道德经》到《易经》,老师的声音温润而充满力量,语言干净利落而不失生动,上课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内心获得滋润。从课上的教学到课后的畅谈,增长了作为英语教师的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对古人的敬畏,感受到郝老师如亲人般的关爱和呵护,更感受到生命得到滋养、视野逐渐打开、人生被照亮的幸福感。由衷的钦佩郝老师那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和情怀,我也曾感叹过:古人说的非常好,可是我做不到。郝老师的回答是既然你觉得好,那就应该努力去做。好有力量的话语,直指人心!这就是真正的教育,不带一丝功利、不带一丝掺杂、不带一丝勉强。很庆幸通过国学课与郝老师的相遇、相识、相知,任何的表达都显得苍白。

崔潇月2012年抱着一种求知的心理开始参加《论语》的学习,原本只是看重知识的获取。课程内容有时作为谈资,有时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于是就愉快地坚持参加了。幸运的是,读书会的意义并非只是知识传递,我从郝老师如沐春风的讲解中,渐渐懂得反省自己,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人生转折大抵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意识到经典的珍贵,并非在于它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它能给现代人带来圣人言行浸润下心性的改变。断断续续听了《论语》《道德经》和《易经》,作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反面教材,我终于在本学期保持了较高的出勤率,感谢生命中的明灯和港湾,也感谢同行的航船。

李秋宇:掐指一算,跟着郝老师学习国学已经七年了,从以前的课堂学习,到现在的录音听课,国学课早已成为我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虽然每周只有一次课,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中的发而中节,《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却是需要我用一生去学习、体会、揣摩和践行的。学习国学,学习立身处世之道使我革除了许多谬误、偏见和疑惑,几乎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遇见心仪的自己,其中的美妙和感恩任何言语都不足道。

马缓缓:上国学课以来,我经历了从一开始吃力到后来的慢慢喜欢。尤其钟爱《四书章句》,常常以其中的一些句子指引自己的做人处事。还记得老师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庞德的make it new之间对照理解,此后便以此时时警醒自己。每有不得,便向内反求诸己,这都得益于老师的教诲。言传身教在老师的身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此外,国学课赋予我另外一种视野,让我在看问题做学问时有不同的体会。例如,近期看阿城的《棋王》,便会看出作品中对孝、义、忠恕方面的体现,这大概在以前是不会有此感受的。是您的课让我更好的认识了我自己,让我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让我知道如何去行为处事。总之,国学课shed lights to my study and life!!

宁显锦:老师在国学课上教授的内容,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并不会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终止,会在很长时间里依然对我产生巨大的影响。课上没能理解的某个点,会在日后的生活中再次被触发,提醒我知识不是孤立的,只有把学习和生活融会时,对事物的理解才会变得深刻且有意义。就在前两周,我才真正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以前始终坚持百步的错比五十步的错,更错。前阵子才意会老师说的,这故事根本无关谁更错。错的程度不是重点,重点是两人都是错的这个事实。生活中,50步的错和100步的错往往同时发生,常见的情况是,有人用100步的错去惩罚50步的错。当有人指出100步的错也是错时,就会有无数人跳出来说,“100步没有错,都是50步的错!常常忘记别人指出100步的错的同时,没有说50步是对的。每一个思考的时刻都是美好的,感恩!

谢梅:跟随郝老师学国学经典一晃已经有大半年了。多年前就听说郝老师组织了国学经典读书会,我是想学而不敢走进她课堂的,因为我都不敢想象自己一个门外汉闯入高大上的国学课会闹出多少洋相呢。直到2018年年末的偶然机会,在熊老师鼓励下第一次走进她的《道德经》课堂。课前我忐忑紧张,万一被提问怎么办?听不懂是不是太丢脸?……三个小时下来,我惊奇地发现国学高深莫测的神秘感消失了。原来,国学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它不过是一个智慧的陌生人需要我用时间和精力去熟悉而已。老师讲话不慌不忙,知识讲解思路清晰,内容既有宏观哲学也有现实关怀,阐述观点既出世入世。感恩老师组织这样美好的活动,不仅让我有机会走进国学经典,更是从先哲们的智慧中学习到了如何在这个躁动浮华世间稍微从容、淡泊地面对生活。

陈金金:直到去年才加入郝老师的国学讲堂,刚开始还战战兢兢,觉得自己的文学素养不够,跟不上。后来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被深深打动了。每周三晚的相聚成为一种期待。这段时间《易经》的学习让我对人生又有了新的感悟,以前纠结的一些问题好像慢慢想通了。

邓鑫凯:平时离母语越远,在郝老师的课堂上反而能唤醒一种熟悉感,或者说一种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是《诗经》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终日乾乾";是《道德经》里"致虚极,守静笃"的无送无迎;更是《易经》里"天行健""地势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阴阳、柔刚、仁义,这些概念仿佛触手可及。修身立学,郝老师给我们树立了一以贯之的榜样,鼓励我考研二战时不懈怠,"慎终如始",引导我思考何为"忠恕",因而更好的理解和尊重不同。对历史回顾有多长,对未来预见就有多远。在郝老师的指引下,我们不断向前奔跑,也不忘回头寻找。

李俊:国学经典的学习让我慢慢地对以往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逐渐想明白,在老师的讲解下,古人的智慧和实际生活一联系,就觉得过去的疑虑都豁然开朗,心态也越来越好,对以前很多纠结的问题也释然开来,因此我觉得这个课不管从身心方面还是知识的获取方面都是让人受益非浅的。

郭起凤:自打第一次踏入这个国学课堂便被老师的讲解及国学经典的魅力所吸引,一改自己对国学的刻板形象。在郝老师的讲解过程中,国学经典艰涩的面纱渐渐被剥去,使我能够初步感受到经典的大智慧与能量,这归功于老师背后的大量备课才让我们学的方便轻松。其次,便是听国学课对自己的影响。《中庸》中正己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成了自己做事的准则,不管何事先反观自身,若已确如己意,便无可怨;《中庸》中之守中和之心,不动妄念、《道德经》中之无为和《易经》中之自强不息,变化无极让自己初步体会到做人该奋斗努力,但却不能偏执、妄动,既要充实,更要追求恣意洒脱。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对先贤的敬佩每日愈增,对自己的无知与惰性也更有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回顾与总结,让自己静心反思自己的所得和所缺,为今后的学习及改正指明了方向。

王大鹏:还记得第一次听国学课,是2013年的初夏。这一晃,竟有5个年头了。这期间,我们辗转于图书馆,自习室,党委办,书屋……可能有人会问,到底是什么支撑着我们?我想,没什么在支撑。它已然是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郝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我们奔波于琐事,忙于学业或者生计,以至于生活中填满了乱七八糟的琐碎和匆匆。透过这扇窗,我们让自己透透气,沉静下来,聆听古人的智慧,洗涤自己的心灵。我记得《孟子》里的浩然之气,《大学》里的格物致知,《中庸》里的中和,诗经里的古人生活全貌,《道德经》里的大道无形,大音希声,以及《易经》里的不变!古人通过框架讲述的是框架存在之前的一体和自然。我们通过框架来建构自己的理解,却也必须通过去除框架,来还原最初的含义,到达元初。原来,人类的知识,不分国别,根本上来说,是相通的。习近平谈中国梦,中国梦必须是要有中国的根的。所以,中国梦就是要走中国文化复兴之路。而郝老师带领大家做的,正是这条复兴之路,毫无功利性,毫不冒进,那么徐徐而来,像极了中国文化,和光,而同尘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听郝老师讲国学课一年多了。跟着郝老师学习国学已经七年了。老师在国学课上教授的内容。跟随郝老师学国学经典一晃已经有大半年了。
    Baidu
    map